..续本文上一页号等,将功德也回向给所有为助您将来救人而牺牲了生命的众生,这就叫做处逆道而行悲心,您应以这种心来权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位年轻的朋友,现在已学成行医,是一位极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医生。我为他欢喜!
如何培养悲心?
各位请记住: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轻的嗔心叫生气、发脾气;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强,嗔心愈不容易生起。这是我们在做人及修行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则。
悲心的培养并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观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体会出为什么悲心不易培养。
今天所想讲的两点,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却是我个人几十年来累积的经验,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第一点是我们自己日常可以训练的:不要马上下批评人的结论。
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不论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间,机关中的上司下属,学校中的先生、学生、同学之间,如果您忽然觉得对某个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说的话,心中不满,不要马上下结论,说这个人错了,就开口批评他;更不要当著很多人的面批评他,当然更不要骂他。要隔一段时候再下结论。怎么隔一段时候呢?譬如默念阿弥陀佛二十声或者默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声,或者默数一至二十,然后再下结论,再决定他是否错了。
各位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办法,看能否减轻您生气的机会,使嗔心少起。这也是「悲己」的一个法门。
第二点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毁骂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体上伤害您,希望您马上记起《金刚经》中的下面一段经文: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赞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各位,我们得生而为人,而且能够有机会得闻佛法,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能有缘和诸上善人在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聚会一起,各位过去世一定种过许多善根。可是也难免有过恶业,甚至于应堕三恶道的罪业。各位平时烧香拜佛、捐钱造庙、诵经念咒,就是希望消去过去的罪业,种未来的善因。今天有人来悔辱您、轻贱您,使您重罪轻报,极大的罪业可以消灭,您说您该怎样?
(三十四)「无我法」与「无我、法」
中国的文字结构,相当巧妙,尤其是古文,没有标点。可是美则美矣,有时却很难令读者捉摸到原著作的真意究竟是什么。
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无我法」三个字,就令我找了好多位大德的著作解释,反覆研究。
「无我法」三个字在中文中至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无我法是一个名词,即是无我的法。这里「无我」是形容词,是说这个法(道理),是说明万法无我,即一切法都是没有永久性的我。所以通达了无我法,即是没有了我的观念的执著。
另一种解释是:无我法是无我及无法的合称。古时不用标点,将无我无法合称为无我法;如果依照现代人的标点规则,就应该在「我」「法」两个字之间,加一顿号(、),成为「无我、法」。「无我、法」就应该解释为不但没有我的执著,也不应该有法的执著法执。
《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无我法」应该照第一种解释去了解呢?还是应该照第二种?在《金刚经》开始的时候,佛曾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我相是著我,即是我执: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时间观念)即是著法,是法执。
佛又说:「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非法相即是空相。法相、非法相都是法,所以取这两种相,也是法执。
从这几句经文来研究,可说若单是消除了我执,还不够被称为真是菩萨,不但要没有我执,也要没有法执,然后方可被称为菩萨。这样看来,「无我法」应该照第二种解释来体会,应该是无我、无法。这差别关系很重要。我在《金刚经的研究》第三版以前,还没有这样明白的了解,因此经文的标点中,并没有在「无我法」的我法之间加一顿号。要在四版之后,方才逐渐更改。各位,可见我们研习佛经,实在并不容易,必须多加读诵。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方能走上无我无法的菩萨行呢?
各位,我们现在在做人,不可能没有「我」,我们信佛了,在礼佛、念经、做布施、持戒、学禅定、听讲、增智慧,也不可能没有「法」。无我、无法并不是没有我,将我空掉,及没有法,将法空掉。要晓得空我、空法都著了「非法相」,或所谓「恶取空」「顽空」「断灭空」等的空相,这些空相,还是法相,仍是法执!
所以,我们学佛,并不是叫您不做人,不修行,而是叫我们学习更积极的做好人,更努力的修行,要点是在做好人,努力修行的时候,心中不要有我是好人,我在做好事,不要有我在助人,我在积功德,不要有我比别人好,我已见光、见佛等等的念头,一起这种念头,就著了我相、法相,就还没有通达无我、法。要通达无我法,要做一切事都行若无事,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或法的观念生起,这并不容易,可是这是划船去彼岸的要诀。所以,读诵理解《金刚经》的时候,如将「无我法」理解为「无我」的法,就还存有这是一种法的观念,有了一丝「法」的念头,无论如何轻微,还像如一片小小乌云,即可遮住当空皓日。在我们修行及做人的过程中,这种习气很多很多,举一反三,各位如能常常以此例提醒自己,也许会有好处,谨此供貵,愿和各位共勉之。
(三十五)《金刚经》与日常生活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五日于慧炬
人的心里从早到晚,甚至梦中都经常充满我见。爱、恨、嗔、厌,你对我错,均是以我做出发点。而一个瓶子若欲装入东西,此瓶必须是空的,否则东西就装不进去。同理,我们的心也得要空,智慧才能自然升起。每个人的智慧是本自具足,与读书多寡或是资质钝愚无关。人各有智慧,千万不要轻视自己。而人出生后即受种种限制,如乌云遮日。若能将限制减到最少,本身的智慧就益能彰显。此非别人所赐,亦非自外觅得,一切全是缘自本性而生。
兹转述我的上师张澄基居士所说的一则故事以说明之:
有一发心学佛的年轻人,希望能很快地明心见性,因而到处寻访善知识,终于觅到一开悟老法师。在其座下历经三年受教并无所长,因而在老法师重病时,情急之下以刀胁迫老法师教授其开悟之法,法师告之「我纵有法门可传授,不知你心里是否有空处可容纳?」此年轻人闻言因而开悟。
个人修习《金刚经》,姶终抱持如斯体验,即心空后智慧乃生。而我修习《金刚经》的因缘起于七年前内人往生时,我的心里仿佛失去了一件珍贵宝贝,也像是迷路孩子找不到妈,不知如何是好?在帮内人念佛八小时后,心空念无,信步入佛堂。首先触目的即是她每日持诵一次共念了十八年的那本《金刚经》。随即发愿将承其愿,每日续为她持诵《金刚经》。虽然四十多年前也念过《金刚经》,看过《金刚经》的解释,但较之于今,体验全然不同。倘能每日专心诵持《金刚经》,确有不可思议功德。有一点想提醒各位注意。当我瞥见《金刚经》本即发愿,此并非我内心想要如此做,而是我心已空,本身的智慧让我看见这本经,而这本经在我的本性里显现,教我发此愿。
吾辈若想从《金刚经》或其他经典里得到真正佛法的好处,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心空掉,并降低我见与我相。当然,我见及我相之降低并非易处,因我们自小即有强烈的我的观念。然可转念渐进修持,即先扩大心量,常常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身上,多替他人著想。用爱子女的心去爱他人,如此自然而然我见就会减少。诸位不用著急,在《佛藏经》里,释迦牟尼说他曾做了多世的转轮圣王,修了很多功德与福德,虽遇到很多佛,但无一佛替他授记为佛,因彼时其仍有「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念头。直至然灯佛时,其我相已除,本性显露,明了无法可得,也无法可说,因而获授记为佛。故知我相我见是臻至圆满成佛之障。
人若能改变习气,即可实际破除我相,而非妄想般地祇想以少用我字而得之。试举丁太太之例以阐之。有一以骂先生出名的丁太太,曾至纽约大觉寺听我讲《金刚经》,当时我说:「若人常生嗔恨骂人,此人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她觉得很受用。三周后,她万分高兴地对我说:「我先生非常诧异,竟然有三周之久没有挨骂。」习气无论好坏(诸如抽烟、喝酒、赌博、看电视、将佛经输入电脑等),依《金刚经》的道理来说,全是著我相。人若有我相,就很难进步。佛法的法门,无论是显教、密教、禅宗或净土宗,均无高下之分,若能顺应众生根器、福德与因缘,觅得契机之法,一门深入,成佛自是迟早之事。千万切记莫恣意批评别人,能少批评别人,亦是一减少我见的实修法门。
诸位在演讲开始前所看的介绍庄严寺幻灯片中的那尊样子看起来很自在的唐朝古观音,有一特殊来历,兹简述如下:
约于六十五、六年前,有一丹麦人拿了一破碎佛像(头与身分家,没手也没眼),到一个二十九岁初出茅芦的美国雕刻家处,请其估价修复。因其学西方艺术,自忖无能修理此东方艺术品,故去电丹麦人请其取回。然电话多次都没人接,按址去找,竟然查无此公司。于是便将之置于阁楼。如此一搁六十二年,丹麦人始终不曾出现。Mr.Rudin也由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变成九十二岁的白皤老叟,阤听说离他家三十分钟车程处,有一批东方人在造一尊大佛,便偕其八十七岁太太一起至庄严寺。当时庄严寺的大佛头部甫竣工,正好是卸下石膏打光的第五天,他以艺术家角度去观赏佛像脸部表情后,非常赞叹,谓为神乎其技。即来找我,说他有一东方艺术品,…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