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號等,將功德也回向給所有爲助您將來救人而犧牲了生命的衆生,這就叫做處逆道而行悲心,您應以這種心來權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位年輕的朋友,現在已學成行醫,是一位極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醫生。我爲他歡喜!
如何培養悲心?
各位請記住: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輕的嗔心叫生氣、發脾氣;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強,嗔心愈不容易生起。這是我們在做人及修行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則。
悲心的培養並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觀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體會出爲什麼悲心不易培養。
今天所想講的兩點,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卻是我個人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抛磚引玉,供各位參考。
第一點是我們自己日常可以訓練的:不要馬上下批評人的結論。
這話怎麼講呢?就是說不論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間,機關中的上司下屬,學校中的先生、學生、同學之間,如果您忽然覺得對某個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說的話,心中不滿,不要馬上下結論,說這個人錯了,就開口批評他;更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他,當然更不要罵他。要隔一段時候再下結論。怎麼隔一段時候呢?譬如默念阿彌陀佛二十聲或者默念觀世音菩薩二十聲,或者默數一至二十,然後再下結論,再決定他是否錯了。
各位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辦法,看能否減輕您生氣的機會,使嗔心少起。這也是「悲己」的一個法門。
第二點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毀罵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體上傷害您,希望您馬上記起《金剛經》中的下面一段經文: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贊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各位,我們得生而爲人,而且能夠有機會得聞佛法,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能有緣和諸上善人在莊嚴寺的夏令營中聚會一起,各位過去世一定種過許多善根。可是也難免有過惡業,甚至于應墮叁惡道的罪業。各位平時燒香拜佛、捐錢造廟、誦經念咒,就是希望消去過去的罪業,種未來的善因。今天有人來悔辱您、輕賤您,使您重罪輕報,極大的罪業可以消滅,您說您該怎樣?
(叁十四)「無我法」與「無我、法」
中國的文字結構,相當巧妙,尤其是古文,沒有標點。可是美則美矣,有時卻很難令讀者捉摸到原著作的真意究竟是什麼。
在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無我法」叁個字,就令我找了好多位大德的著作解釋,反覆研究。
「無我法」叁個字在中文中至少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無我法是一個名詞,即是無我的法。這裏「無我」是形容詞,是說這個法(道理),是說明萬法無我,即一切法都是沒有永久性的我。所以通達了無我法,即是沒有了我的觀念的執著。
另一種解釋是:無我法是無我及無法的合稱。古時不用標點,將無我無法合稱爲無我法;如果依照現代人的標點規則,就應該在「我」「法」兩個字之間,加一頓號(、),成爲「無我、法」。「無我、法」就應該解釋爲不但沒有我的執著,也不應該有法的執著法執。
《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無我法」應該照第一種解釋去了解呢?還是應該照第二種?在《金剛經》開始的時候,佛曾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我相是著我,即是我執: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時間觀念)即是著法,是法執。
佛又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非法相即是空相。法相、非法相都是法,所以取這兩種相,也是法執。
從這幾句經文來研究,可說若單是消除了我執,還不夠被稱爲真是菩薩,不但要沒有我執,也要沒有法執,然後方可被稱爲菩薩。這樣看來,「無我法」應該照第二種解釋來體會,應該是無我、無法。這差別關系很重要。我在《金剛經的研究》第叁版以前,還沒有這樣明白的了解,因此經文的標點中,並沒有在「無我法」的我法之間加一頓號。要在四版之後,方才逐漸更改。各位,可見我們研習佛經,實在並不容易,必須多加讀誦。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方能走上無我無法的菩薩行呢?
各位,我們現在在做人,不可能沒有「我」,我們信佛了,在禮佛、念經、做布施、持戒、學禅定、聽講、增智慧,也不可能沒有「法」。無我、無法並不是沒有我,將我空掉,及沒有法,將法空掉。要曉得空我、空法都著了「非法相」,或所謂「惡取空」「頑空」「斷滅空」等的空相,這些空相,還是法相,仍是法執!
所以,我們學佛,並不是叫您不做人,不修行,而是叫我們學習更積極的做好人,更努力的修行,要點是在做好人,努力修行的時候,心中不要有我是好人,我在做好事,不要有我在助人,我在積功德,不要有我比別人好,我已見光、見佛等等的念頭,一起這種念頭,就著了我相、法相,就還沒有通達無我、法。要通達無我法,要做一切事都行若無事,沒有一絲一毫的我或法的觀念生起,這並不容易,可是這是劃船去彼岸的要訣。所以,讀誦理解《金剛經》的時候,如將「無我法」理解爲「無我」的法,就還存有這是一種法的觀念,有了一絲「法」的念頭,無論如何輕微,還像如一片小小烏雲,即可遮住當空皓日。在我們修行及做人的過程中,這種習氣很多很多,舉一反叁,各位如能常常以此例提醒自己,也許會有好處,謹此供貵,願和各位共勉之。
(叁十五)《金剛經》與日常生活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五日于慧炬
人的心裏從早到晚,甚至夢中都經常充滿我見。愛、恨、嗔、厭,你對我錯,均是以我做出發點。而一個瓶子若欲裝入東西,此瓶必須是空的,否則東西就裝不進去。同理,我們的心也得要空,智慧才能自然升起。每個人的智慧是本自具足,與讀書多寡或是資質鈍愚無關。人各有智慧,千萬不要輕視自己。而人出生後即受種種限製,如烏雲遮日。若能將限製減到最少,本身的智慧就益能彰顯。此非別人所賜,亦非自外覓得,一切全是緣自本性而生。
茲轉述我的上師張澄基居士所說的一則故事以說明之:
有一發心學佛的年輕人,希望能很快地明心見性,因而到處尋訪善知識,終于覓到一開悟老法師。在其座下曆經叁年受教並無所長,因而在老法師重病時,情急之下以刀脅迫老法師教授其開悟之法,法師告之「我縱有法門可傳授,不知你心裏是否有空處可容納?」此年輕人聞言因而開悟。
個人修習《金剛經》,姶終抱持如斯體驗,即心空後智慧乃生。而我修習《金剛經》的因緣起于七年前內人往生時,我的心裏仿佛失去了一件珍貴寶貝,也像是迷路孩子找不到媽,不知如何是好?在幫內人念佛八小時後,心空念無,信步入佛堂。首先觸目的即是她每日持誦一次共念了十八年的那本《金剛經》。隨即發願將承其願,每日續爲她持誦《金剛經》。雖然四十多年前也念過《金剛經》,看過《金剛經》的解釋,但較之于今,體驗全然不同。倘能每日專心誦持《金剛經》,確有不可思議功德。有一點想提醒各位注意。當我瞥見《金剛經》本即發願,此並非我內心想要如此做,而是我心已空,本身的智慧讓我看見這本經,而這本經在我的本性裏顯現,教我發此願。
吾輩若想從《金剛經》或其他經典裏得到真正佛法的好處,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地將心空掉,並降低我見與我相。當然,我見及我相之降低並非易處,因我們自小即有強烈的我的觀念。然可轉念漸進修持,即先擴大心量,常常把自己的心放在別人身上,多替他人著想。用愛子女的心去愛他人,如此自然而然我見就會減少。諸位不用著急,在《佛藏經》裏,釋迦牟尼說他曾做了多世的轉輪聖王,修了很多功德與福德,雖遇到很多佛,但無一佛替他授記爲佛,因彼時其仍有「我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的念頭。直至然燈佛時,其我相已除,本性顯露,明了無法可得,也無法可說,因而獲授記爲佛。故知我相我見是臻至圓滿成佛之障。
人若能改變習氣,即可實際破除我相,而非妄想般地祇想以少用我字而得之。試舉丁太太之例以闡之。有一以罵先生出名的丁太太,曾至紐約大覺寺聽我講《金剛經》,當時我說:「若人常生嗔恨罵人,此人即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她覺得很受用。叁周後,她萬分高興地對我說:「我先生非常詫異,竟然有叁周之久沒有挨罵。」習氣無論好壞(諸如抽煙、喝酒、賭博、看電視、將佛經輸入電腦等),依《金剛經》的道理來說,全是著我相。人若有我相,就很難進步。佛法的法門,無論是顯教、密教、禅宗或淨土宗,均無高下之分,若能順應衆生根器、福德與因緣,覓得契機之法,一門深入,成佛自是遲早之事。千萬切記莫恣意批評別人,能少批評別人,亦是一減少我見的實修法門。
諸位在演講開始前所看的介紹莊嚴寺幻燈片中的那尊樣子看起來很自在的唐朝古觀音,有一特殊來曆,茲簡述如下:
約于六十五、六年前,有一丹麥人拿了一破碎佛像(頭與身分家,沒手也沒眼),到一個二十九歲初出茅蘆的美國雕刻家處,請其估價修複。因其學西方藝術,自忖無能修理此東方藝術品,故去電丹麥人請其取回。然電話多次都沒人接,按址去找,竟然查無此公司。于是便將之置于閣樓。如此一擱六十二年,丹麥人始終不曾出現。Mr.Rudin也由二十九歲的年輕人變成九十二歲的白皤老叟,阤聽說離他家叁十分鍾車程處,有一批東方人在造一尊大佛,便偕其八十七歲太太一起至莊嚴寺。當時莊嚴寺的大佛頭部甫竣工,正好是卸下石膏打光的第五天,他以藝術家角度去觀賞佛像臉部表情後,非常贊歎,謂爲神乎其技。即來找我,說他有一東方藝術品,…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