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P30

  ..續本文上一頁願以其所花費修複古觀音鼻子的材料費二、叁百元賣給我。當時曾以美國佛教會名義寄一正式收購函給他,然始終未獲回音。直至叁個月後,其妻前來告知Wr.Rudin已于月前過世。臨終時交代將此由他保管了六十二年之東方佛像捐贈給莊嚴寺。此佛像後由Washington D.C. Smith Sonian Institute鑒定爲一千多年之珍貴古佛像,約造于中國長安、洛陽一帶。

  從古觀音殊勝來曆的故事中,我體會到兩點很重要的佛理,特此供養諸位。其一,凡事均爲因緣和合而生,若逢不如意時,就要忍耐。你想觀世音菩薩都可等六十二年,爲何我不能忍耐呢?因緣之微妙不可思議,可由此唐朝古觀音之獲而得知。倘若當年丹麥人找的是一位四、五十歲已成名之藝術家,依其技藝必能修複此佛像並轉售給博物館收藏。如果不然,將它束之高閣,俟莊嚴寺興建時,其必已是百歲人瑞,根本來不了莊嚴寺。又Mr.Rudin當年僅有二十九歲,大有可能再去進修東方藝術,爲何他始終沒有行動,而只是將它束之高閣,等待有緣去處?又Mr.Rudin出現于莊嚴寺的時機,正好是在大佛造好之後。若是早來了,佛像尚未拆除石模,他就不可能心生歡喜而來接洽。再者,替古觀音修複的陳長庚教授,如果不來美探親,或是沒有發生「六四」事件,就不會滯留美國來替莊嚴寺修造佛像。而古觀音自古以來曆經多少戰爭災難破壞,由中國輾轉至歐洲複至美國,終極又回歸于中國人之手,替它修複,並供奉于中國人的廟裏,受多人親近禮拜。

  由上可知,所有的緣都是何等巧妙,萬緣必須配合。

  第二點體認是,不如意的事往往是好事的開端。《金剛經》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謂爲人經賤,廣義地說即爲一切不如意事,包括被人批評、中傷、生病、破財、辱罵(如丁先生挨丁太太罵)等等。而今世會逢此逆境,泰半先世種有許多惡因,于今世成熟。遭逢此境時,要受持《金剛經》的道理,把握這難得消除惡業的機會(如《華嚴經》雲;「將善惡業境界作稀有觀」。),不要去怪罪別人,反而要心存感激其替你消業,千萬不要怨嗔相對,否則他沒功德,你也種了惡因。我們念《金剛經》,如能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一定會得大利益的。

  演講至此,沈博士預留時間,讓聽得津津有味的聽衆自由發問,場面踴躍,感謝沈博士不忍臺灣佛子們求法若渴之心,慈悲地一一解惑,特此將問答摘述如下:

  問:《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沈博士在所著《金剛經的研究》一書內提及「鏟除與建立」,是否可詳加說明之?

  答:《金剛經》裏的這二句話,相當重要。人所想到、看到與聽到的相,都不是真確實有的。假如我是色盲,則你我所見東西之顔色必是不同,反之亦然。究竟是你對還是我對?非常難說。眼睛僅是工具,會改變的(會老、會花、需戴眼鏡)。而人眼有好壞之別,較之于狗,又下如之。再與鷹比,更加不如。故我們的肉眼,實在靠不住。同理推演,我們的耳朵、鼻子、腦筋等等,也是如此不可靠,但人往往將之當爲實有,若失去,即生煩惱,得到則高興無比。而此煩惱與喜悅全是經由不正確的感官思想所生,我們生而爲人,當然不可能不用眼睛,建議不妨先將此道理放在心上,遭逢順境或逆境時再靜思之,或許會因而心寬。例如內人往生時,我覺得仿彿失去一無價寶,于是告訴自己,世間一切事物僅是「虛妄非爲實有」,猶若《金剛經》內雲「如夢如幻,」。今日的演講會亦是如此,縱使不是夢,也是「如露如電」,叁十分鍾後,就人去廳空了。再進一步想,諸位坻入此會場時,與現在情形是不一樣的。因每個人分秒都在改變,是故世間無恒常不變之事。人應活得輕松自在,勿爲境轉而生煩惱。煩惱與憂慮令人傷身,希望諸位多加保重,透透徹徹地去觀你所擁有的人事物,悉爲非實有,若能不受外境幹擾,如此本性即可緩現。再以自身爲例,若能心空則見諸相非相。我因心空,本性顯露,故能看見《金剛經》本,而發出宏願(不是叁年或五年,而是沒有時間之限,是生生世世),每天持誦《金剛經》。希望大家都能發大心發大願,少嗔少取少批評,甚至少罵孩子等,如此心胸才能愈來愈開闊。

  問:您說「心空才能有所接受」,而要如何才能達到心空的境界?

  答:所謂心空,就是任何時候都是叁摩地,也就是本性都在大定之中,這是成佛境界,我們凡夫很難臻至,但可以慢慢地盡量將心空出,減少我相,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想到佛與衆生平等,盡力助人,如此心自然而然爲之而寬。心空了,本身的智慧即可彰顯出來。

  問:持誦《金剛經》是否應該吃齋?

  答:吃齋若爲自身健康故,則與《金剛經》無關。持誦《金剛經》,悲心會愈來愈大,自然不想殺生,因了知所有衆生與我無二無別。除卻不殺生外,也應珍惜福報,不要隨意浪費可用物資。

  問:何謂「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系梵文音譯。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叁是正,藐爲等(平等),菩提爲覺(智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唯佛能達無上正等正覺,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發希望學佛成佛之心。

  問:《金剛經》中有許多四句偈,其中沈博士覺得最受用的是什麼?

  答:個人覺得句句都受用,但看個人根器。只要能與之相應,即可得到好隨,一如六祖惠能大師之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徹大悟了。

  問:沈博士修習《金剛經》這麼多年,感應必多,是否可敘述些以激勵大家去修持《金剛經》?

  答:諸如前言,古觀音像曆經六十二載,輾轉由中國至丹麥到美國紐約莊嚴寺,以及莊嚴寺之興建,均爲不可思議的感應。

  問:唐朝德山禅師畢生研究《金剛經》,並著有其研究心得《青龍書鈔》,爲何會不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他到底應用什麼心去吃那賣點心老太婆的點心?

  答:現在心、未來心與過去心全是妄心,非清淨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實上,過去心已滅,現在心不停,未來心未生,所以根本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心,也就是無心可得,若有心可得,就非大德。只要德山禅師本性顯露,即可了解。

  問:《金剛經》中有許多叁聯句「佛說……即非……是名……」若懂得叁聯句的意思,對《金剛經》大概就能了解,煩請沈博士舉例說明,讓大家開悟一下。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譬如有人叫我沈家桢,有的人又稱爲C.T.Shen,有的人說我是八十叁歲的人,又有人說我是六十歲,實際上都不是,因爲這是在本性裏今逢此因緣所顯現之相。事實上,無論東西大如世界或小若微塵都是虛妄,絕對沒有此物。只因我們眼睛看到這些東西,爲方便稱呼故,給予名字,而這些名稱都是人給的。此即經上所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等等許多叁聯句之義。人生並不長久,應珍惜做人的時間,充分利用,少有分別心,廣結善緣,盡力助人,培養悲心,自然而然會走上善途。

  問:請解釋什麼樣的人是有非法相的衆生?如何度他入佛門?

  答:《金剛經》內有法相非法相一說。非法相實際上即是空相。有些人覺得什麼都是空,故很消極,不信因果,胡作非爲,此即非法。而度之並無定法,需下功夫去了解其環境、背景、善巧方便,慢慢引入佛門。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

  問:波羅蜜,唐譯到彼岸。此岸系相對時空,即生死輪回。彼岸系絕對時空,即真知佛性。從相對時空超越絕對時空之境界如何?

  答:因個人仍在此岸,故難以回答此一問題。實際上,此岸彼岸都是人相對的觀念。若到了對岸,就無所謂此岸彼岸。故《金剛經》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已上岸,船槳及劃船方法就用不上了。所謂相對時空,我們現所處的即是,人因受眼睛、耳朵等種種感覺的限製,只能體會到時間、空間等四度空間,因而有種種痛苦與煩惱。實際上並非如此。《華嚴經》上,佛在成佛後,已感到宇宙有多重空間。倘發問的大德想研究相對時空與絕對時空等問題,可去研究現代物理學。

  問:鄙人未念過《金剛經》,但聽完沈博士的開示咯有感觸。《金剛經》的菁華,似乎是讓人修持,去除「我相」,但執意去除我相,這種修持法就已著了相。聽沈博士講到佛陀,對于「去我」都相當不易,更遑論常人如我等,是否因緣未到,難達「無我」之境,只有平日修行得法,因緣成熟了,才有可能修到「無我」之境?

  答:能有此問即非凡夫。實際上,成佛並非易事,不可一蹴可幾,成佛雖是我相,但卻是方向。不用怕難,只要常常保有佛心,盡力而爲,我相即可減低,朝此方向去努力,成佛自是指日可待。

  (叁十六)《金剛經》的日用

  一九九五年五月在臺灣四次講演紀要

  我覺得各位的福報實在很大,了不起!今天下午我去了一個地方,回來的感覺就像《金剛經》上面所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爲什麼會這樣講呢?因爲今天下午去的地方,把我帶回一千多年前,看到唐、宋時代的許多佛菩薩像。我看到這許多佛菩薩像,就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莊嚴美麗,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動,又像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大陸。今天非常高興,跟各位介紹這個地方,不曉得各位去過沒有?那就是善導寺。善導寺上面有一所佛教美術館,裏面有許多佛教的寶物,都是很難看得到的,希望大家去看一看,結個善緣。

  我們再想一想,各位!臺灣的同胞,你們的福報真是不錯。這叁、四十年來,一直都是很不錯的經濟繁榮盛世,這並不容易,中國人有叁、四十年平安富…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