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P33

  ..续本文上一页样的冲突在我们社会上是很难避免的,请问我们如何用《金刚经》的心情去去看待现代社会的冲突?

  答:你刚刚讲的话里面,我听了听就有五个「我」字。如果稍微放松一点,我们让对方占一点便宜,也许结果反而好。所以碰到顺境或者逆境都要生一种喜悦心,碰到逆境也许对你有很大的帮助,碰到顺境也是对你一个很大的考验。往往有许多人因为顺境反而堕落,有许多人因为逆境反而增长,所以对逆境和顺境最好不要有区别心,只要认清楚你现在要划船,要划的方向是什么,就尽你的力量划。所以《金刚经》里「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意思就是说:「你照我讲的办法好好安下心来做就行了。」我不能解答你真正的问题,因为要看当时的各种因素,不过希望你少烦恼。我觉得你提了这一个问题,听见许多人在拍手,你这就是做了功德,因为你的话使得大家都因为听你这个问题而得到好处,否则不会怕手。

  问:如果有人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阿弥陀经》,什么都舍不得放下,什么都好,这样算不算是杂修?听说杂修不得往生!

  答:假定能够早上念《金刚经》,下午或者晚上念《阿弥陀经》而不放弃,这个恭禧!恭禧!了不起!要知道求生西方净土,读诵大乘经典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最怕的是你念了五天,第六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就全忘了,不念了,这个就很可惜!但是也免下了有忘记的时候,也没有关系,你记起来了,早上就照样念《金刚经》,晚上念《阿弥陀经》就行了。各位修行,千万下要勉强,勉强硬要怎么样,这个实际上并不是中道,并不是挺好,在平常的生活方面,最要紧还是把帮人来替代为自己著想,尽可能帮人。

  帮人的范围很大,比如说有人在生病,你去看他、安慰地,使他的心清愉快,这都是帮人,在路上有年纪大的,走路困难,你能够帮他一下,使他减少恐惧。这都是很好的善事,而且做这种事清不认为自己是在做善事,就是没有「我相」也没有「人相」,就是《金刚经》所谓的「不住相布施」,就是这么做,好像这个事情是天经地义,不认为这是一个特别的事情,这样你就得到《金刚经》的好处。

  问:是不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比如说有一些不好的习惯,类似赌博、喝酒,甚至现在在台湾的报纸,社会上常常看到吸毒。我们都知道,有这些恶习的话,会影响到不只他自己个人,也会影响到他的家人,造成很大的困扰,他自己或许也知道喝酒、赌博、吸毒会造成他的家人跟他自己都有很大的伤害,他一停止了,他的家里可能就会变得很好,可是他白己知道却做不到,那我们怎么去帮助他?

  答:这位先生举的不过是一、两个例子,比如喝酒或者赌博,实际上这种例子多得很,要每个人都能够没有这种不好的习气,实际上的确很难。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几年,也没有把所有人的习气都改掉。因此,我们要存著一个心,希望大家好,要有善巧方便的办法,善巧方便的办法里面有一项挺重要——不要当面批评他,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不好,就当面批评他,反而会引起也的反感。千万不要当著很多人的面批评地,当著很多人的面批评他,他会生怨恨。怨恨这个东西最麻烦,恨心伤害一个人的修行是最厉害的。比如说,各位看到有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想劝也,就要用挺好的方法使他能够自己感觉,自己能够体会到,不要只说:「你这个不对!」这样是一个善巧的方便。

  各位如果在公司里,尤其是老板,有地位的,批评在下面做事情的更要当心,也许他当面不敢讲,但是他今天在公司里面受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向太太生气,这样就造成他家庭里面的不愉快。所以,如果要教训、批评一个人,第一:最好两个人讲话,不要有其他的人参与在里面,第二:要尽量先了解他为什么走这样一条路。比如说很可能这个人喝酒喝得多,就是他心里现在有烦恼,认为喝酒就可以把他的烦恼去掉,喝得头昏昏的烦恼就没有了,但是结果就生出许多问题来。你最好看这个因缘,看这个情形,尽你的心帮他。

  问: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怎么解释?

  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名称,你刚才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怎么个讲法?「阿耨多罗」意思是无上,「无上」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三」是正,「藐」是平等,就是正平等,「三菩提」的「三」也是正,「菩提」是智慧,就是正智慧。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觉」就是智慧,佛的境界可以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代表,这是一个佛教中的专门名词。

  问:请问应该怎样修行?什么叫般若波罗蜜?

  答:有一本经叫《佛藏经》,《佛藏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自己讲,他有很多世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和佛的三十二相一样,就是也福德、功德已经做得很多,修得很多,碰到很多的佛,但是没有一个佛替他授记,一直到然灯佛才替他授记说:「你未来世可以成佛,叫释迦牟尼。」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说:「因为我做这许多世转轮圣王的时候,虽然碰到许多佛,但是我心里还有一个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观念,就是说我想成佛。」

  因为他有这个心——我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轻微的我相,所以没有佛为他授记。一直到然灯佛的时候,他明白实在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这个时候然灯佛说他资格到了,可以成佛,叫释迦牟尼。所以,这个「我相」是修行的基本,尽量想办法把这个「我相」冲淡,你就走上菩提大道。

  第二点:你问「般若波罗蜜」。「般若」和「波罗蜜」都是翻译的名词。「般若」是智慧,这个智慧并不是普通的所谓聪明,智慧是你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这种智慧叫「般若」。佛讲般若一共讲了二十二年,分十六次法会,记载整个般若说法过程的经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请到《金刚经》的时候已经是第九会,第十会是讲咒语,以后的法会是分述六波罗蜜多经。因此《金刚经》已经把般若的道理、菁华都讲了。「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对岸,我们现在是在河的这一边,那一边是对岸,从前没有飞机或者轮船,可以忙此岸到对岸,一定要靠划船过去。这所谓的河,即是无形的生死大海。

  所以,从此岸上了船,划到对岸上岸,这叫做「波罗蜜」。这有很重要的道理在里面,第一:你一定须要上船,像各位可以说统统已经上船了,最要紧的是不要上了船又下船,第二:上了船就要学怎么样划船。各位上了船之后一定要向前划,不要老是兜圈子,如果你老是兜圈子,就还在原地转;第三:一定要有方向,要认清楚方向。所以,所有的经典或者法师教你的种种,都是教你怎样认清方向,怎样划,你学了这两个,搞定方向,同时努力的划,就可以一直前进。

  假定说今天到了对岸了,你将怎么办?你是不是说:「我还是守在船里吧!」你要是老守在船里,就上不了岸。所以,到了对岸,船不要,桨也不要,划船的本事也用不到了,应该立即上岸,这就叫做「波罗蜜」,千万不要老是留在船上,也不要上了船就跳下来。

  问:刚才沈大菩萨讲《金刚经》里面没有苦也没有空,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实相,那么《金刚经》里有什么?如果说「波罗蜜」到了彼岸,那个彼岸的境界又是什么?

  答:《金刚经》里面也有「有」,也没有「有」,也没有「没有」,总而言之,我们如果脑筋里面还有一个正反相对的观念,有一个有无相对的观念,有一个好坏相对的观念,有一个大小相对的观念,都不是《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说你这种观念统统要没有,连「没有观念」的观念也没有。

  第二:到对岸了,很抱歉!我还在此岸,所以对岸的境界是如何的,我不敢讲,不过从理论上讲,如果在对岸还是有境界的观念就还不是对岸。

  问:在两年前就拜读过您的大作,对沈博士推理方式个人非常敬佩,尤其您非常谨慎,很诚实。几年来我对《金刚经》也看过不下十本读本,大概归纳起来,我想请教沈博士一个问题。我是晓得《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品,《大般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兜率天的三十三天里面讲的,所以他的对象是天人的层次,比我们的娑婆世界要高过很多,所以他讲这个的时侯他的对象很好。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释迦佛讲经,他都是针对多数群众特别的问题,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听完之后一个个法喜充满,信受奉行,甚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是近代有哪一位看得懂呢?又有哪一位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没有!即使有,往者我举个例子来说,像六祖因为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发心,实际上都有老师;有一位禅师看《维摩诘经》悟道了,可是还得跑到六祖那边去印证,没有六租给他印证,他怎么能够成道?往后推,明代紫柏禅师,临济黄檗禅师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都还是要有老师。

  所以我们不能没有老师,不能就此而止,必须找明师来点我们,因此在禅宗中,有「吾有,莫好语,为你点眼睛」,他真正文字上就不写!到了这个人可以传的时候就告诉他:「喂!什么时候要来。」否则你休想过关。禅宗的典籍中这种句子很多,我想这是经常能够看到的。

  因为沈博士对于《金刚经》研究非常深、透彻,我请教一个问题,有人问我,我无法答覆,……就我个人点数过,大概不下三十几句,但是其中有三句的也算四句,为什么算四句呢?因为隐含了一句,比如说:「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其实第三句藏起来,这要我们看经的人彻底去领悟,但是这个领悟的境界每个人都不一样,是不是请博士开示一下。

  答:第一点: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