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的沖突在我們社會上是很難避免的,請問我們如何用《金剛經》的心情去去看待現代社會的沖突?
答:你剛剛講的話裏面,我聽了聽就有五個「我」字。如果稍微放松一點,我們讓對方占一點便宜,也許結果反而好。所以碰到順境或者逆境都要生一種喜悅心,碰到逆境也許對你有很大的幫助,碰到順境也是對你一個很大的考驗。往往有許多人因爲順境反而墮落,有許多人因爲逆境反而增長,所以對逆境和順境最好不要有區別心,只要認清楚你現在要劃船,要劃的方向是什麼,就盡你的力量劃。所以《金剛經》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意思就是說:「你照我講的辦法好好安下心來做就行了。」我不能解答你真正的問題,因爲要看當時的各種因素,不過希望你少煩惱。我覺得你提了這一個問題,聽見許多人在拍手,你這就是做了功德,因爲你的話使得大家都因爲聽你這個問題而得到好處,否則不會怕手。
問:如果有人早上念《金剛經》,晚上念《阿彌陀經》,什麼都舍不得放下,什麼都好,這樣算不算是雜修?聽說雜修不得往生!
答:假定能夠早上念《金剛經》,下午或者晚上念《阿彌陀經》而不放棄,這個恭禧!恭禧!了不起!要知道求生西方淨土,讀誦大乘經典也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條件。最怕的是你念了五天,第六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就全忘了,不念了,這個就很可惜!但是也免下了有忘記的時候,也沒有關系,你記起來了,早上就照樣念《金剛經》,晚上念《阿彌陀經》就行了。各位修行,千萬下要勉強,勉強硬要怎麼樣,這個實際上並不是中道,並不是挺好,在平常的生活方面,最要緊還是把幫人來替代爲自己著想,盡可能幫人。
幫人的範圍很大,比如說有人在生病,你去看他、安慰地,使他的心清愉快,這都是幫人,在路上有年紀大的,走路困難,你能夠幫他一下,使他減少恐懼。這都是很好的善事,而且做這種事清不認爲自己是在做善事,就是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就是《金剛經》所謂的「不住相布施」,就是這麼做,好像這個事情是天經地義,不認爲這是一個特別的事情,這樣你就得到《金剛經》的好處。
問:是不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比如說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類似賭博、喝酒,甚至現在在臺灣的報紙,社會上常常看到吸毒。我們都知道,有這些惡習的話,會影響到不只他自己個人,也會影響到他的家人,造成很大的困擾,他自己或許也知道喝酒、賭博、吸毒會造成他的家人跟他自己都有很大的傷害,他一停止了,他的家裏可能就會變得很好,可是他白己知道卻做不到,那我們怎麼去幫助他?
答:這位先生舉的不過是一、兩個例子,比如喝酒或者賭博,實際上這種例子多得很,要每個人都能夠沒有這種不好的習氣,實際上的確很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幾年,也沒有把所有人的習氣都改掉。因此,我們要存著一個心,希望大家好,要有善巧方便的辦法,善巧方便的辦法裏面有一項挺重要——不要當面批評他,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不好,就當面批評他,反而會引起也的反感。千萬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地,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他,他會生怨恨。怨恨這個東西最麻煩,恨心傷害一個人的修行是最厲害的。比如說,各位看到有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想勸也,就要用挺好的方法使他能夠自己感覺,自己能夠體會到,不要只說:「你這個不對!」這樣是一個善巧的方便。
各位如果在公司裏,尤其是老板,有地位的,批評在下面做事情的更要當心,也許他當面不敢講,但是他今天在公司裏面受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裏向太太生氣,這樣就造成他家庭裏面的不愉快。所以,如果要教訓、批評一個人,第一:最好兩個人講話,不要有其他的人參與在裏面,第二:要盡量先了解他爲什麼走這樣一條路。比如說很可能這個人喝酒喝得多,就是他心裏現在有煩惱,認爲喝酒就可以把他的煩惱去掉,喝得頭昏昏的煩惱就沒有了,但是結果就生出許多問題來。你最好看這個因緣,看這個情形,盡你的心幫他。
問: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應該怎麼解釋?
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名稱,你剛才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怎麼個講法?「阿耨多羅」意思是無上,「無上」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叁」是正,「藐」是平等,就是正平等,「叁菩提」的「叁」也是正,「菩提」是智慧,就是正智慧。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覺」就是智慧,佛的境界可以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來代表,這是一個佛教中的專門名詞。
問:請問應該怎樣修行?什麼叫般若波羅蜜?
答:有一本經叫《佛藏經》,《佛藏經》裏面釋迦牟尼佛自己講,他有很多世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叁十二相,和佛的叁十二相一樣,就是也福德、功德已經做得很多,修得很多,碰到很多的佛,但是沒有一個佛替他授記,一直到然燈佛才替他授記說:「你未來世可以成佛,叫釋迦牟尼。」爲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說:「因爲我做這許多世轉輪聖王的時候,雖然碰到許多佛,但是我心裏還有一個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觀念,就是說我想成佛。」
因爲他有這個心——我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有輕微的我相,所以沒有佛爲他授記。一直到然燈佛的時候,他明白實在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這個時候然燈佛說他資格到了,可以成佛,叫釋迦牟尼。所以,這個「我相」是修行的基本,盡量想辦法把這個「我相」沖淡,你就走上菩提大道。
第二點:你問「般若波羅蜜」。「般若」和「波羅蜜」都是翻譯的名詞。「般若」是智慧,這個智慧並不是普通的所謂聰明,智慧是你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這種智慧叫「般若」。佛講般若一共講了二十二年,分十六次法會,記載整個般若說法過程的經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請到《金剛經》的時候已經是第九會,第十會是講咒語,以後的法會是分述六波羅蜜多經。因此《金剛經》已經把般若的道理、菁華都講了。「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對岸,我們現在是在河的這一邊,那一邊是對岸,從前沒有飛機或者輪船,可以忙此岸到對岸,一定要靠劃船過去。這所謂的河,即是無形的生死大海。
所以,從此岸上了船,劃到對岸上岸,這叫做「波羅蜜」。這有很重要的道理在裏面,第一:你一定須要上船,像各位可以說統統已經上船了,最要緊的是不要上了船又下船,第二:上了船就要學怎麼樣劃船。各位上了船之後一定要向前劃,不要老是兜圈子,如果你老是兜圈子,就還在原地轉;第叁:一定要有方向,要認清楚方向。所以,所有的經典或者法師教你的種種,都是教你怎樣認清方向,怎樣劃,你學了這兩個,搞定方向,同時努力的劃,就可以一直前進。
假定說今天到了對岸了,你將怎麼辦?你是不是說:「我還是守在船裏吧!」你要是老守在船裏,就上不了岸。所以,到了對岸,船不要,槳也不要,劃船的本事也用不到了,應該立即上岸,這就叫做「波羅蜜」,千萬不要老是留在船上,也不要上了船就跳下來。
問:剛才沈大菩薩講《金剛經》裏面沒有苦也沒有空,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實相,那麼《金剛經》裏有什麼?如果說「波羅蜜」到了彼岸,那個彼岸的境界又是什麼?
答:《金剛經》裏面也有「有」,也沒有「有」,也沒有「沒有」,總而言之,我們如果腦筋裏面還有一個正反相對的觀念,有一個有無相對的觀念,有一個好壞相對的觀念,有一個大小相對的觀念,都不是《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說你這種觀念統統要沒有,連「沒有觀念」的觀念也沒有。
第二:到對岸了,很抱歉!我還在此岸,所以對岸的境界是如何的,我不敢講,不過從理論上講,如果在對岸還是有境界的觀念就還不是對岸。
問:在兩年前就拜讀過您的大作,對沈博士推理方式個人非常敬佩,尤其您非常謹慎,很誠實。幾年來我對《金剛經》也看過不下十本讀本,大概歸納起來,我想請教沈博士一個問題。我是曉得《金剛經》是《大般若經》裏面的一品,《大般若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兜率天的叁十叁天裏面講的,所以他的對象是天人的層次,比我們的娑婆世界要高過很多,所以他講這個的時侯他的對象很好。
實際上我們所了解釋迦佛講經,他都是針對多數群衆特別的問題,要解決他們的問題,所以聽完之後一個個法喜充滿,信受奉行,甚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是近代有哪一位看得懂呢?又有哪一位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即使有,往者我舉個例子來說,像六祖因爲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發心,實際上都有老師;有一位禅師看《維摩诘經》悟道了,可是還得跑到六祖那邊去印證,沒有六租給他印證,他怎麼能夠成道?往後推,明代紫柏禅師,臨濟黃檗禅師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都還是要有老師。
所以我們不能沒有老師,不能就此而止,必須找明師來點我們,因此在禅宗中,有「吾有,莫好語,爲你點眼睛」,他真正文字上就不寫!到了這個人可以傳的時候就告訴他:「喂!什麼時候要來。」否則你休想過關。禅宗的典籍中這種句子很多,我想這是經常能夠看到的。
因爲沈博士對于《金剛經》研究非常深、透徹,我請教一個問題,有人問我,我無法答覆,……就我個人點數過,大概不下叁十幾句,但是其中有叁句的也算四句,爲什麼算四句呢?因爲隱含了一句,比如說:「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其實第叁句藏起來,這要我們看經的人徹底去領悟,但是這個領悟的境界每個人都不一樣,是不是請博士開示一下。
答:第一點: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