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P5

  ..续本文上一页那个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应云何住?就是应该如何安住,使之不动摇。这两种解释,各有见地,并不冲突。我建议有兴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将这两种解释都放在心上。

  须菩提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之所以会退失,真心之所以会动摇,都是妄想心活跃的关系,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动,所以他接下去问「云何降服其心」。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请注意,「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应」是贯通上下两句的,意思就是应云何住,应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将「应」搬到云何之下,变成云何应住,就贯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须菩提第一次发问,是请佛陀对这批已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佛弟子们解释,应该如何保持这个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应该如何使他们的真心安住而不动摇;及应该如何修行,使他们的妄想心能够降服,使他们能够了解并生起信心。

  在须菩提第二次发问的时候,须菩提对「应无所住」,已深解义趣。所以他的问题是说:佛的弟子们都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现在佛又教导应无所住,可是既有「发心」,那就是「住」,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种「法」。既然「应无所住」那又为什么独独要住于发无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说:「云何应住?」须菩提第二次发问,实在比第一次的问题又深入了一层。是在问佛陀,如若发无上菩提心也不应该住,而应该降伏,那么如何方能降伏呢?

  佛在第二次佛解答时,说了一句:「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希望各位细心的体会这句经文的意义。

  须菩提的两次发问并不相同,因此第一次问题的「应」字不应移动。

  (九)为什么佛答「诸菩萨摩诃萨」

  和先答「应云何降伏其心」?

  在《金刚经》里,须菩提向佛陀请示的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先说了一个综合的答覆说,你好好听著,我讲给你听:「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详细解释时,佛陀不再说善男子、善女人,而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在这里我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佛在详细解答须菩提的问题时,称菩萨摩诃萨,而不称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很多大德的注解都说,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资格被称为菩萨,所以佛称他们为菩萨,多少有点称赞他们之意。但是为什么称菩萨摩诃萨呢?摩诃萨是印度的梵文,摩诃是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对初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称他们为菩萨,也许还可以讲得过去,称他们为菩萨摩诃萨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将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字分开来讲,就是说菩萨及摩诃萨。认为在《金刚经》里,佛说如来是为了发大乘者说这个金刚法门,为发最上乘者说金刚法门,所以此句菩萨摩诃萨中,菩萨是指发大乘心的人,摩诃萨是指发最上乘心的人。这两种解释各有见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问。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大学的开学典礼,当校长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训话时,他讲了很多大学里硕士及博士班的功课项目及研究设备,又讲了这批未来的硕士博士怎样的学习,怎样的研究,可是一个字也没提到一年级的功课是怎样子的。那时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刚经》法会中对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样吗?不也是一样地讲给他们听,大菩萨是怎样的理解、怎样的修行、怎样的降伏他们的妄心吗?换句话说,一旦发了心学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该一开始就以大菩萨们的理解修行为榜样,大菩萨们应该怎样降伏其心,我们也应该怎样降伏其心。也就是说,我们一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应该依照大菩萨们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萨是这样修,成了大菩萨也是这样修,一直修到成佛还是这个心。因此佛陀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并不是称这批大比丘为菩萨摩诃萨,也不是称这批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为菩萨摩诃萨,而是告诉那些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样,是告诉我们,大菩萨是怎样修的,要我们都以大菩萨为榜样,如此去修,去降伏我们的妄想心。我这个解释,在别的注解里我还没有找到,也许我有自作聪明,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来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佛陀不直接照须菩提所问的次序先答「应云何住」,而先解释「应云何降伏其心」?上面我们已讨论过「应云何住」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应该怎样保持它,使这个无上菩提心不会退失;另一种是对程度比较深的讲,我们本有的真心,应该怎样安住,使它不动摇。

  先拿深的解释来讲,真心本来没有动摇,也无所谓动摇的观念,动摇的观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无所谓安住,这个安住不安住的观念,也仍旧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无所谓住。佛经里有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无所谓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显现。这就是《圆觉经》里佛说的「离幻即觉」。这并不是有一个和幻对立的觉。青天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遮满了云,一旦云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照浅的一种来讲,发无上菩提心的会退失,也是因为妄想心的炽盛,像火一样的在烧,所以要保持已发的无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禅宗所谓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要知道一觅真,仍旧是妄。各位明白这点,就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只讲「降伏」,而不答「应云何住」了。

  从上面两个问题解释来看,可见佛陀接下去所讲的修行方法,实在是极为重要。我们学佛如果能把握这个法门,依教实行,不但可以福慧双修,而且是直趋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与各位有极深因缘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悲愿,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无量悲心相契相应。

  (十)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我们想学佛,但是好像还没有好好上路。佛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所以他指出大菩萨们应该怎样降伏其妄想心,我们也应该以大菩萨为榜样,怎样的降伏我们的妄想心。

  在《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上面这一小段中,我生起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现在我先列出来,而后再逐一解释:

  甲、为什么佛陀在说了一切众生之类之后,有必要将这许多众生类别详细的列述出来?

  乙、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丙、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丁、既然实无众生得灭度,为什么又叫我们去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呢?

  戊、这一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教法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最后的一个问题,这段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究竟在那里?我的理解是:

  第一,降伏其心,并不是压制而是引导,引导到另一个方面。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各位都明白,妄想心的根本是我们有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这是我所有的。可是佛所教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并没有直接强调的说,你得降伏我见,你得将我的观念压制下去,或者消灭它。佛并没有这么说。佛说你得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得到解脱,帮助他们去掉烦恼苦痛,了脱生死,所以不是消极的克制自己,而是积极的帮助他人。这一点是非常善巧的。各位请想一想,如果一切众生都解脱了,都离苦得乐了,都了脱生死成佛了,你还会不会仍旧在生死中受苦呢?你也是众生的一份子啊!所以所有的众生都离苦得乐了,你也离苦得乐了。各位要晓得我的观念是一个人有生以来非常坚强牢固的,要想正面的压制消灭它,是非常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把你的目标转移到旁人的身上,而且还强调说你帮助别人,你会得大的福报,我们凡夫听了,自然高兴的积极帮人,等到众生都离苦得乐了,你自然而然的离苦得乐,这不是很善巧吗?以引导代替压制,度人的结果就是自度,所以这条路,实在是我佛慈悲开导的善巧方便法门啊!

  第二,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双修。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各位请看经文:「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现在且不管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总之这句话是要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都得到解脱,都离苦得乐,都为他们好。这一点是绝不会错的,这不是积福吗?你帮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为不容易懂,我们要去了解研究,进而明白个中道理,这就是修慧。所以这段降伏其心的办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双修。

  弥勒菩萨的《金刚经》颂偈

  在这里我想介绍给各位,弥勒菩萨称赞《金刚经》这段经文的一首偈。弥勒菩萨说:

  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在这首赞偈中,「常」是有恒心、久长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中,包含了三种心:广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颠倒」是不颠倒心。《阿弥陀经》中有一句「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是这个不颠倒心。第三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弥勒菩萨称赞上面的四种心,发了这四种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极大的利益;而且发的心,并不是浮浅的,浮浅的发心,禁不起八风一吹,就会被吹掉,所以这个发心是很深实的发心。这四种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