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個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應雲何住?就是應該如何安住,使之不動搖。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並不沖突。我建議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將這兩種解釋都放在心上。
須菩提認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失,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系,而妄想心控製了人的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雲何降服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雲何住,雲何降服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雲何住,應雲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雲何之下,變成雲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雲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問,是請佛陀對這批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服,使他們能夠了解並生起信心。
在須菩提第二次發問的時候,須菩提對「應無所住」,已深解義趣。所以他的問題是說:佛的弟子們都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現在佛又教導應無所住,可是既有「發心」,那就是「住」,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一種「法」。既然「應無所住」那又爲什麼獨獨要住于發無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說:「雲何應住?」須菩提第二次發問,實在比第一次的問題又深入了一層。是在問佛陀,如若發無上菩提心也不應該住,而應該降伏,那麼如何方能降伏呢?
佛在第二次佛解答時,說了一句:「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希望各位細心的體會這句經文的意義。
須菩提的兩次發問並不相同,因此第一次問題的「應」字不應移動。
(九)爲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诃薩」
和先答「應雲何降伏其心」?
在《金剛經》裏,須菩提向佛陀請示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先說了一個綜合的答覆說,你好好聽著,我講給你聽:「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詳細解釋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裏我産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爲什麼佛在詳細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時,稱菩薩摩诃薩,而不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很多大德的注解都說,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資格被稱爲菩薩,所以佛稱他們爲菩薩,多少有點稱贊他們之意。但是爲什麼稱菩薩摩诃薩呢?摩诃薩是印度的梵文,摩诃是大,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對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稱他們爲菩薩,也許還可以講得過去,稱他們爲菩薩摩诃薩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將菩薩摩诃薩這個名字分開來講,就是說菩薩及摩诃薩。認爲在《金剛經》裏,佛說如來是爲了發大乘者說這個金剛法門,爲發最上乘者說金剛法門,所以此句菩薩摩诃薩中,菩薩是指發大乘心的人,摩诃薩是指發最上乘心的人。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問。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校長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訓話時,他講了很多大學裏碩士及博士班的功課項目及研究設備,又講了這批未來的碩士博士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研究,可是一個字也沒提到一年級的功課是怎樣子的。那時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剛經》法會中對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樣嗎?不也是一樣地講給他們聽,大菩薩是怎樣的理解、怎樣的修行、怎樣的降伏他們的妄心嗎?換句話說,一旦發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爲榜樣,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心,我們也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因此佛陀說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並不是稱這批大比丘爲菩薩摩诃薩,也不是稱這批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爲菩薩摩诃薩,而是告訴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樣,是告訴我們,大菩薩是怎樣修的,要我們都以大菩薩爲榜樣,如此去修,去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我這個解釋,在別的注解裏我還沒有找到,也許我有自作聰明,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來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爲什麼佛陀不直接照須菩提所問的次序先答「應雲何住」,而先解釋「應雲何降伏其心」?上面我們已討論過「應雲何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應該怎樣保持它,使這個無上菩提心不會退失;另一種是對程度比較深的講,我們本有的真心,應該怎樣安住,使它不動搖。
先拿深的解釋來講,真心本來沒有動搖,也無所謂動搖的觀念,動搖的觀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無所謂安住,這個安住不安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佛經裏有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這就是《圓覺經》裏佛說的「離幻即覺」。這並不是有一個和幻對立的覺。青天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爲遮滿了雲,一旦雲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照淺的一種來講,發無上菩提心的會退失,也是因爲妄想心的熾盛,像火一樣的在燒,所以要保持已發的無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禅宗所謂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要知道一覓真,仍舊是妄。各位明白這點,就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只講「降伏」,而不答「應雲何住」了。
從上面兩個問題解釋來看,可見佛陀接下去所講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極爲重要。我們學佛如果能把握這個法門,依教實行,不但可以福慧雙修,而且是直趨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與各位有極深因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悲願,及觀世音菩薩摩诃薩的無量悲心相契相應。
(十)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我們想學佛,但是好像還沒有好好上路。佛在《金剛經》裏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所以他指出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妄想心,我們也應該以大菩薩爲榜樣,怎樣的降伏我們的妄想心。
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從上面這一小段中,我生起了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現在我先列出來,而後再逐一解釋:
甲、爲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衆生之類之後,有必要將這許多衆生類別詳細的列述出來?
乙、什麼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丙、爲什麼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丁、既然實無衆生得滅度,爲什麼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呢?
戊、這一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教法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們先來研究最後的一個問題,這段經文「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究竟在那裏?我的理解是:
第一,降伏其心,並不是壓製而是引導,引導到另一個方面。爲什麼我這樣講呢?各位都明白,妄想心的根本是我們有一個我的觀念,這是我,這是我所有的。可是佛所教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並沒有直接強調的說,你得降伏我見,你得將我的觀念壓製下去,或者消滅它。佛並沒有這麼說。佛說你得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他們得到解脫,幫助他們去掉煩惱苦痛,了脫生死,所以不是消極的克製自己,而是積極的幫助他人。這一點是非常善巧的。各位請想一想,如果一切衆生都解脫了,都離苦得樂了,都了脫生死成佛了,你還會不會仍舊在生死中受苦呢?你也是衆生的一份子啊!所以所有的衆生都離苦得樂了,你也離苦得樂了。各位要曉得我的觀念是一個人有生以來非常堅強牢固的,要想正面的壓製消滅它,是非常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把你的目標轉移到旁人的身上,而且還強調說你幫助別人,你會得大的福報,我們凡夫聽了,自然高興的積極幫人,等到衆生都離苦得樂了,你自然而然的離苦得樂,這不是很善巧嗎?以引導代替壓製,度人的結果就是自度,所以這條路,實在是我佛慈悲開導的善巧方便法門啊!
第二,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雙修。爲什麼我這樣講呢?各位請看經文:「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現在且不管什麼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總之這句話是要一切衆生都得到好處,都得到解脫,都離苦得樂,都爲他們好。這一點是絕不會錯的,這不是積福嗎?你幫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爲不容易懂,我們要去了解研究,進而明白個中道理,這就是修慧。所以這段降伏其心的辦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雙修。
彌勒菩薩的《金剛經》頌偈
在這裏我想介紹給各位,彌勒菩薩稱贊《金剛經》這段經文的一首偈。彌勒菩薩說:
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
在這首贊偈中,「常」是有恒心、久長的意思。所以這句話中,包含了叁種心:廣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顛倒」是不顛倒心。《阿彌陀經》中有一句「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是這個不顛倒心。第叁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彌勒菩薩稱贊上面的四種心,發了這四種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極大的利益;而且發的心,並不是浮淺的,浮淺的發心,禁不起八風一吹,就會被吹掉,所以這個發心是很深實的發心。這四種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