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
乌巴庆老师
乌巴庆老师在他过世之前几年,特别为他的西方学生用英语做了以下的开示。他在许多场合向学员读这篇开示。乌巴庆老师过世后,这篇开示从录音转为文字刊出。
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是佛陀教法的三个基本特性(三法印)。如果你正确了知无常,你就会知道苦是必然的结果,而无我是究竟真理。要一起了知这三个特性需要花些时间。
无常是首先要透过实修去体验和了知的基本实相。仅有书本上的佛法知识是无法正确了知无常的,因为缺少了实修层面。唯有透过经验上了知无常的本质-在你自身内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样才是佛陀所希望的了知无常。在佛陀时代,乃至现在,即使没有书本上佛法知识的人,也能发展出对无常的了知。
为了要了知无常(anicca),必须确实勤奋地遵行八正道(the Eightfold Noble Path),八正道分为三部份-戒(sila, morality),定(samadhi, concentration),慧(panna, wisdom)。戒或道德的生活是定(心的控制,静心一处)的基础,只有当定圆满的时候,智慧才能发展出来。因此戒与定是发展智慧的必要条件。透过内观(Vipassana)的修习,对无常、苦、无我的了知即是智慧。
不管有无佛陀出世,戒与定的修习也许会存在人世间。事实上,戒与定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通点。但它们还不足以构成佛法的终点-终点是完全止息痛苦。在悉达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寻找止息痛苦的道路上,他找到并完整地修习这方法,发现这个方法会带领到痛苦的止息。在六年坚定的修习后,他发现这方法,成为完全的觉悟者,然后教导人类及天人修习这条也能带领他们到止息痛苦的道路。
在这层关系上,我们应该了解每一个行为-无论是身体、语言或意念,都会隐伏后续的力量,称为业习(sankhara, 或业力 kamma-是较常见的用语),无论行为是好是坏,都会登录到个人的功过(借贷)账户。因此每个人都有累积的业习,而这业习是生命会再延续的能量供给资源,无可避免的痛苦与死亡便接着而来。藉由了知无常、苦、无我的发展,就能清除个人账户上累积的业习。这净化过程开始于正确地了知无常,更多新业继续累积,同时维持生命的业习能量也持续减少-时时刻刻,日复一日。因此,去除所有业习需要一个人一世或更多世的时间。当一个人去除他自己所有的业习(sankhara),就到达了痛苦的止息,因为不再存有业习来延续任何形式的生命。在生命的终点—完美的圣人—也就是佛陀(Buddhas)和阿罗汉(arahants)们契入涅槃(parinibbana)到达痛苦的终点。对今日练习内观静坐的我们而言,如果我们能明白以下的道理:正确了知无常就可能到达圣人(ariya)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果-须陀洹(Sotapannaa,stream-enterera预流果),最多再生死轮回七次就会到达痛苦的终点。
无常的真相是开启了知苦(dukkha)和无我(anatta)的大门,最终是到痛苦的止息,而要了知无常真相的完整意义,则要透过佛陀的教法,关于八正道和三十七菩提分(bodhipakkhiya dhamma)的教法必须能够保持完整,并且让求法者依法实践。
要在内观静坐中进步,学员必须尽量不断地了知无常。佛陀对修行人的劝告是--在任何情况下,行、住、坐、卧都应该保持对无常、苦、无我的觉知。持续不断觉知无常、苦、无我是成功的秘诀。在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佛陀入灭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无常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勤奋地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这就是佛陀四十五年间所有教法的核心。能保持不断觉知事物无常的本质,你就确定能到达目的地。
当你发展无常的了知,你洞察「什么是自然的实相」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特性(三法印)也就没有怀疑。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得见目标,往前迈进。现在你知道无常是第一个重点因素,你应该试着尽量清晰,尽量深入地来了知什么是无常,这样在练习或讨论上才不会有疑惑。
无常(anicca)的真正意思是─不持久或衰退-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质--不管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佛陀教导弟子说,所有存在物质界的事物都是由次原子微粒(kalapas)组成的。次原子微粒是比原子还要小非常多的物质单位,它们以极快的速度生灭。而每个次原子微粒是由八个物质的基本要素构成:坚硬的(地),液体的(水),发热的(火),振荡的(风),还有颜色,气味,味道,营养素。前四者为主要的特性,是次原子微粒的构成要素,其余四种则是依靠前者而生成,由前者所产生的次要因素。次原子微粒是物质面的最小粒子-仍在今日科学领域之外。只有当八个物质基本要素合在一起才构成次原子微粒。换言之,这八个基本元素瞬间组合的作用,只是成为当时的一个聚合,在佛法里称为次原子微粒。而次原子微粒的生命周期为「瞬间(剎那)生灭」,在人类肉眼一眨眼间有百万兆次的瞬间生灭在消逝。这些次原子微粒一直处于无止境的变迁状态。熟练内观静坐的学员能体验到次原子微粒像是能量之流。
人体其实不是像外表所呈现的那样是一个坚硬的实体,而是由一连串的物质(rupa)与心(nama,念头,思想)所共同聚合的。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处于变化状态的次原子微粒,也就是了解变化或衰退的真实本质。变化或衰退(anicca 无常)的状况是由于次原子微粒不断的瓦解与取代所引发的,全都是处于燃烧的状态,而这些必然是苦(dukkha),也就是痛苦的实相。只有经验到无常是苦时,你才会了知痛苦的实相,这也就是佛陀的教法基础,四圣谛的第一圣谛。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了解到无法从苦的微细本质中逃离时,你真的会感到害怕,厌恶此一身心(nama-rupa)的存在状态,而会想要寻找可以超越痛苦状态的道路,涅槃,痛苦的止息。而痛苦的止息是什么,即使身为人类,你也会证得初果的阶段,预流果,由于修行发展足够契入没有因果的涅槃状态,内在的安详。但即使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在练习时保持无常的了知,你就会知道改变已经发生,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好了。
在进入内观练习之前(也就是在定(samadhi)发展到适当的程度),学员应该要了解有关物质与心特性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身与心(rupa and nama)的本质。在内观静坐中不仅要专注于物质的变化本质,也专注于心的变化本质,专注于念头,对于物质持续变化过程的注意。有时注意力会集中在物质无常变化的那边,也就是着重在身(rupa)的无常变化上,而其它时间则专注在念头或心那边的无常变化,也就是着重在心(nama)的无常变化。当专注于物质的无常变化时,以这样的觉知同时也会知道念头也处于转换或变化的状态。如此,就会体验到身与心的无常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是关于经由身体感受及念头的变化过程来了知无常。你们应该要知道无常也可经由其它形态的感受来了知。无常可以经由感受来体验。
1. 经由眼根与可见物体的接触
2. 经由耳根与声音的接触
3. 经由鼻根与气味的接触
4. 经由舌根与味道的接触
5. 经由身根与触觉的接触
6. 经由意根与念头想法的接触
由此就能透过六个感官的任一个来发展对无常的了知。然而在修行中我们会发现在各种型态的感受中,对于身体经由触觉所产生感受,是内观静坐中含盖范围最广泛的区域。不只是那样,经由触觉(经由内在次原子微粒的摩擦,辐射和振动)和身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比其它的感受型态还具体。因此内观静坐的初学者可以更容易地从身体感受的变化来了知无常。这是为什么我们选择身体上的感受做为迅速了知无常的工具。任何人想要尝试其它方法都行,但我的建议是:在尝试其它感受型态之前,应该要先建立好经由身体上的感受来了知无常。
在内观有十种程度的智慧:
1. 思惟智(sammasana):透过理论上仔细地观察和分析,了解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2. 生灭智(udayabbaya):透过直接地体验,了解身心的生起和灭去的智慧。
3. 坏离智(bhanga):了解身心变化的特性就像快速的电流或能量流动,特别是消融阶段时的清楚觉知。
4. 怖畏智(bhay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怕的。
5. 过患智(adinava):了解此生的存在充满不幸。
6. 厌离智(nibbid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憎的。
7. 欲解脱智(muñcitakamyata):了解有迫切需求想要出离此生的存在。
8. 省察智(patisankha):了解以无常为基础,为完全解脱全心修行的时候已经到了。
9. 行舍智(sankharupekkha):了解现在是从所有业习(sankhara)以及自我中心出离的时候了。
10. 随顺智(anuloma):想要赶快到达终点的智慧。
这些是可以在内观课程中达到的层次。假使有人在短时间内到达目标,那么这些层次便只能由回顾得知。只有在无常的了知上前进,并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具资格的老师指导和帮助,才能到达这…
《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乌巴庆老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