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层次。学员也应该避免有所期待地追求这些目标,这将会扰乱对于无常的持续了知;而光是对无常的持续了知,便足以达到目标。
现在,我就以在家修行者的立场,从日常生活中来说明可以从内观静坐获益-就在此刻,就在此生。
内观静坐的最初目的是在自身内建立无常的体验,到达身心内外的祥和及平衡的阶段。这要全神专注于内在无常的感受才能达到。这个世界正面临严重的问题是人类身心饱受压迫。现在正是大家修习内观静坐的时机,学习如何在当今发生的事件中寻求宁静之池。无常存在每个人的内在,在每个人的自身范围内。观察自身就可以找到,无常是可体验的。当一个人感觉到无常,经验到无常,能够专注在无常上,便能由观念构成的外在世界中解脱。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无常是生命之宝,是可以储藏安详与平衡的能量宝库,能利益自己也造福社会。
当无常的体验经过适当的发展,便会触动身心疾病的根部,不净杂染便渐渐地被清除,这也是身心疾病的根源。这种体验不只是舍离世间过出家生活的人才会经验到,在家修行人也能经验到。尽管有些障碍使得在家修行人无法安宁,但是有经验的老师或指导仍旧能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建立无常的体验。一旦建立起来,接下来所要做的便是试着保持无常的体验,但要谨记的是,只要一有时间或机会能往前迈进,就要用功到达坏离智(bhanganana-knowledge of bhanga)。
然而,对于尚未达到消融阶段的人而言会有些困难。就好像内在的无常与外在身心活动之间在拔河一样。所以最好明智地以格言──「工作时工作,玩的时候玩」来提醒自己。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在建立无常的体验。能在白天或晚上拨出时间──可能的话,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来体验无常就足够了。在这时段,就要全神贯注于无常的觉知,试着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也就是说,应该要时时刻刻不间断地觉知无常,别让不利于进步的散漫和分心的念头跑进来。如果无法如此专注体验无常的话,就回到观察呼吸-警觉专注,因为定(samadhi)是观察体验无常的关键。要有圆满的定,戒必须要完善,因为定是以戒为基础。为了能好好体验无常,定必须是圆满的。如果定够稳固,那么无常的了知也必定会透彻。
没有特殊的技巧能用来建立无常的体验,除了心的使用,将心调整到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能够将注意力投射于禅修的对象。内观时的禅修对象是无常,因此,对于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的人来说,便能直接体验无常。在身体上体验无常,首先应该在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地方,然后移动注意的地方,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的移动,有时探索到身体内部。在这个阶段,必须清楚地知道不是将注意力放到身体的解剖,而是物质结构-次原子微粒(kalapas)-它们不断变化的本质。
如果能遵行这些方法,就一定能进步,但要进步还须要有波罗蜜(parami,功德善行,也就是个人在心灵上的的特质)以及在静坐上的用心。如果证得更高的智慧,那么了知无常,苦,无我这三个特性(三法印)的能力也会增加,也就能越来越接近圣人(ariya)的目标-这是每个在家修行人都能够见到的目标。
这是科学的时代。现代人没有理想国(utopia)。除非结果是好的,具体的,是真的,个人的,是此时此刻的,否则是无法被接受的。
佛陀在世时,他对卡拉马族的人们说:
「注意了,卡拉马族的居民,不要被传闻、传统或谣传所误导。不要被经典,或推论、逻辑或某些理论上的论点或认可所误导,或有些看法符合某人的偏好,或因为尊敬老师的声望。但当你能够自己知道:这些事是不善的,应该苛责的,为智者所责难的;经由修习与观察这些是会导致损失和悲伤-那么你便要舍弃。但假使在任何时间,你能够自己知道:这些事是善的,无可责难,为智者所赞扬;经由修习与观察这些事会带来福祉与快乐-那么卡拉马族居民,你们就要落实,安住于这些事。」
内观的钟声已经敲响-也就是佛法、内观修习的复兴。毫无疑问地,对那些以开放心胸诚恳地在课程中接受老师指导的人来说,肯定会有结果-这些结果是能被接受为好的,具体的,真实的,个人的,此时此刻的-这些结果会对人有益,带来安宁以及快乐的人生。
愿所有众生快乐,并愿安详散播全世界。
注:佛“Buddha”是完全觉悟的人。法“Dhamma”是特质。因此佛法“Buddha-Dhamma”是觉悟者的特质。所有人,无论谁,如果他们真正完全地觉悟 - 则必定有相同的特质:也就是说,完全从贪、瞋、痴中解脱。当我们修习佛法,便不会卷入特定的宗派。但愿我们真正在自身内发展佛的特质-从贪、瞋、痴中解脱。要发展这个特质便要修习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这是普遍能接受的道理。──S.N.葛印卡
《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乌巴庆老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