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層次。學員也應該避免有所期待地追求這些目標,這將會擾亂對于無常的持續了知;而光是對無常的持續了知,便足以達到目標。
現在,我就以在家修行者的立場,從日常生活中來說明可以從內觀靜坐獲益-就在此刻,就在此生。
內觀靜坐的最初目的是在自身內建立無常的體驗,到達身心內外的祥和及平衡的階段。這要全神專注于內在無常的感受才能達到。這個世界正面臨嚴重的問題是人類身心飽受壓迫。現在正是大家修習內觀靜坐的時機,學習如何在當今發生的事件中尋求甯靜之池。無常存在每個人的內在,在每個人的自身範圍內。觀察自身就可以找到,無常是可體驗的。當一個人感覺到無常,經驗到無常,能夠專注在無常上,便能由觀念構成的外在世界中解脫。對于在家修行者來說,無常是生命之寶,是可以儲藏安詳與平衡的能量寶庫,能利益自己也造福社會。
當無常的體驗經過適當的發展,便會觸動身心疾病的根部,不淨雜染便漸漸地被清除,這也是身心疾病的根源。這種體驗不只是舍離世間過出家生活的人才會經驗到,在家修行人也能經驗到。盡管有些障礙使得在家修行人無法安甯,但是有經驗的老師或指導仍舊能幫助學員在短時間內建立無常的體驗。一旦建立起來,接下來所要做的便是試著保持無常的體驗,但要謹記的是,只要一有時間或機會能往前邁進,就要用功到達壞離智(bhanganana-knowledge of bhanga)。
然而,對于尚未達到消融階段的人而言會有些困難。就好像內在的無常與外在身心活動之間在拔河一樣。所以最好明智地以格言──「工作時工作,玩的時候玩」來提醒自己。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在建立無常的體驗。能在白天或晚上撥出時間──可能的話,安排一個固定的時段來體驗無常就足夠了。在這時段,就要全神貫注于無常的覺知,試著將注意力放在身體。也就是說,應該要時時刻刻不間斷地覺知無常,別讓不利于進步的散漫和分心的念頭跑進來。如果無法如此專注體驗無常的話,就回到觀察呼吸-警覺專注,因爲定(samadhi)是觀察體驗無常的關鍵。要有圓滿的定,戒必須要完善,因爲定是以戒爲基礎。爲了能好好體驗無常,定必須是圓滿的。如果定夠穩固,那麼無常的了知也必定會透徹。
沒有特殊的技巧能用來建立無常的體驗,除了心的使用,將心調整到一種完全平衡的狀態,能夠將注意力投射于禅修的對象。內觀時的禅修對象是無常,因此,對于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受的人來說,便能直接體驗無常。在身體上體驗無常,首先應該在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地方,然後移動注意的地方,從頭到腳,從腳到頭的移動,有時探索到身體內部。在這個階段,必須清楚地知道不是將注意力放到身體的解剖,而是物質結構-次原子微粒(kalapas)-它們不斷變化的本質。
如果能遵行這些方法,就一定能進步,但要進步還須要有波羅蜜(parami,功德善行,也就是個人在心靈上的的特質)以及在靜坐上的用心。如果證得更高的智慧,那麼了知無常,苦,無我這叁個特性(叁法印)的能力也會增加,也就能越來越接近聖人(ariya)的目標-這是每個在家修行人都能夠見到的目標。
這是科學的時代。現代人沒有理想國(utopia)。除非結果是好的,具體的,是真的,個人的,是此時此刻的,否則是無法被接受的。
佛陀在世時,他對卡拉馬族的人們說:
「注意了,卡拉馬族的居民,不要被傳聞、傳統或謠傳所誤導。不要被經典,或推論、邏輯或某些理論上的論點或認可所誤導,或有些看法符合某人的偏好,或因爲尊敬老師的聲望。但當你能夠自己知道:這些事是不善的,應該苛責的,爲智者所責難的;經由修習與觀察這些是會導致損失和悲傷-那麼你便要舍棄。但假使在任何時間,你能夠自己知道:這些事是善的,無可責難,爲智者所贊揚;經由修習與觀察這些事會帶來福祉與快樂-那麼卡拉馬族居民,你們就要落實,安住于這些事。」
內觀的鍾聲已經敲響-也就是佛法、內觀修習的複興。毫無疑問地,對那些以開放心胸誠懇地在課程中接受老師指導的人來說,肯定會有結果-這些結果是能被接受爲好的,具體的,真實的,個人的,此時此刻的-這些結果會對人有益,帶來安甯以及快樂的人生。
願所有衆生快樂,並願安詳散播全世界。
注:佛“Buddha”是完全覺悟的人。法“Dhamma”是特質。因此佛法“Buddha-Dhamma”是覺悟者的特質。所有人,無論誰,如果他們真正完全地覺悟 - 則必定有相同的特質:也就是說,完全從貪、瞋、癡中解脫。當我們修習佛法,便不會卷入特定的宗派。但願我們真正在自身內發展佛的特質-從貪、瞋、癡中解脫。要發展這個特質便要修習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這是普遍能接受的道理。──S.N.葛印卡
《佛法在靜坐練習的要點(烏巴慶老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