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靜坐練習的要點(烏巴慶老師)

  佛法在靜坐練習的要點

  烏巴慶老師

  烏巴慶老師在他過世之前幾年,特別爲他的西方學生用英語做了以下的開示。他在許多場合向學員讀這篇開示。烏巴慶老師過世後,這篇開示從錄音轉爲文字刊出。

  

  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是佛陀教法的叁個基本特性(叁法印)。如果你正確了知無常,你就會知道苦是必然的結果,而無我是究竟真理。要一起了知這叁個特性需要花些時間。

  

  無常是首先要透過實修去體驗和了知的基本實相。僅有書本上的佛法知識是無法正確了知無常的,因爲缺少了實修層面。唯有透過經驗上了知無常的本質-在你自身內不斷變化的過程,這樣才是佛陀所希望的了知無常。在佛陀時代,乃至現在,即使沒有書本上佛法知識的人,也能發展出對無常的了知。

  

  爲了要了知無常(anicca),必須確實勤奮地遵行八正道(the Eightfold Noble Path),八正道分爲叁部份-戒(sila, morality),定(samadhi, concentration),慧(panna, wisdom)。戒或道德的生活是定(心的控製,靜心一處)的基礎,只有當定圓滿的時候,智慧才能發展出來。因此戒與定是發展智慧的必要條件。透過內觀(Vipassana)的修習,對無常、苦、無我的了知即是智慧。

  

  不管有無佛陀出世,戒與定的修習也許會存在人世間。事實上,戒與定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通點。但它們還不足以構成佛法的終點-終點是完全止息痛苦。在悉達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尋找止息痛苦的道路上,他找到並完整地修習這方法,發現這個方法會帶領到痛苦的止息。在六年堅定的修習後,他發現這方法,成爲完全的覺悟者,然後教導人類及天人修習這條也能帶領他們到止息痛苦的道路。

  

  在這層關系上,我們應該了解每一個行爲-無論是身體、語言或意念,都會隱伏後續的力量,稱爲業習(sankhara, 或業力 kamma-是較常見的用語),無論行爲是好是壞,都會登錄到個人的功過(借貸)賬戶。因此每個人都有累積的業習,而這業習是生命會再延續的能量供給資源,無可避免的痛苦與死亡便接著而來。藉由了知無常、苦、無我的發展,就能清除個人賬戶上累積的業習。這淨化過程開始于正確地了知無常,更多新業繼續累積,同時維持生命的業習能量也持續減少-時時刻刻,日複一日。因此,去除所有業習需要一個人一世或更多世的時間。當一個人去除他自己所有的業習(sankhara),就到達了痛苦的止息,因爲不再存有業習來延續任何形式的生命。在生命的終點—完美的聖人—也就是佛陀(Buddhas)和阿羅漢(arahants)們契入涅槃(parinibbana)到達痛苦的終點。對今日練習內觀靜坐的我們而言,如果我們能明白以下的道理:正確了知無常就可能到達聖人(ariya)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初果-須陀洹(Sotapannaa,stream-enterera預流果),最多再生死輪回七次就會到達痛苦的終點。

  

  無常的真相是開啓了知苦(dukkha)和無我(anatta)的大門,最終是到痛苦的止息,而要了知無常真相的完整意義,則要透過佛陀的教法,關于八正道和叁十七菩提分(bodhipakkhiya dhamma)的教法必須能夠保持完整,並且讓求法者依法實踐。

  

  要在內觀靜坐中進步,學員必須盡量不斷地了知無常。佛陀對修行人的勸告是--在任何情況下,行、住、坐、臥都應該保持對無常、苦、無我的覺知。持續不斷覺知無常、苦、無我是成功的秘訣。在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佛陀入滅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無常是所有事物的本質,勤奮地爲自己的解脫而努力。」這就是佛陀四十五年間所有教法的核心。能保持不斷覺知事物無常的本質,你就確定能到達目的地。

  

  當你發展無常的了知,你洞察「什麼是自然的實相」的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對無常、苦、無我,這叁個特性(叁法印)也就沒有懷疑。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得見目標,往前邁進。現在你知道無常是第一個重點因素,你應該試著盡量清晰,盡量深入地來了知什麼是無常,這樣在練習或討論上才不會有疑惑。

  

  無常(anicca)的真正意思是─不持久或衰退-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質--不管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佛陀教導弟子說,所有存在物質界的事物都是由次原子微粒(kalapas)組成的。次原子微粒是比原子還要小非常多的物質單位,它們以極快的速度生滅。而每個次原子微粒是由八個物質的基本要素構成:堅硬的(地),液體的(水),發熱的(火),振蕩的(風),還有顔色,氣味,味道,營養素。前四者爲主要的特性,是次原子微粒的構成要素,其余四種則是依靠前者而生成,由前者所産生的次要因素。次原子微粒是物質面的最小粒子-仍在今日科學領域之外。只有當八個物質基本要素合在一起才構成次原子微粒。換言之,這八個基本元素瞬間組合的作用,只是成爲當時的一個聚合,在佛法裏稱爲次原子微粒。而次原子微粒的生命周期爲「瞬間(剎那)生滅」,在人類肉眼一眨眼間有百萬兆次的瞬間生滅在消逝。這些次原子微粒一直處于無止境的變遷狀態。熟練內觀靜坐的學員能體驗到次原子微粒像是能量之流。

  

  人體其實不是像外表所呈現的那樣是一個堅硬的實體,而是由一連串的物質(rupa)與心(nama,念頭,思想)所共同聚合的。了解我們的身體是處于變化狀態的次原子微粒,也就是了解變化或衰退的真實本質。變化或衰退(anicca 無常)的狀況是由于次原子微粒不斷的瓦解與取代所引發的,全都是處于燃燒的狀態,而這些必然是苦(dukkha),也就是痛苦的實相。只有經驗到無常是苦時,你才會了知痛苦的實相,這也就是佛陀的教法基礎,四聖谛的第一聖谛。

  

  爲什麼呢?因爲當你了解到無法從苦的微細本質中逃離時,你真的會感到害怕,厭惡此一身心(nama-rupa)的存在狀態,而會想要尋找可以超越痛苦狀態的道路,涅槃,痛苦的止息。而痛苦的止息是什麼,即使身爲人類,你也會證得初果的階段,預流果,由于修行發展足夠契入沒有因果的涅槃狀態,內在的安詳。但即使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在練習時保持無常的了知,你就會知道改變已經發生,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好了。

  

  在進入內觀練習之前(也就是在定(samadhi)發展到適當的程度),學員應該要了解有關物質與心特性的理論知識,也就是身與心(rupa and nama)的本質。在內觀靜坐中不僅要專注于物質的變化本質,也專注于心的變化本質,專注于念頭,對于物質持續變化過程的注意。有時注意力會集中在物質無常變化的那邊,也就是著重在身(rupa)的無常變化上,而其它時間則專注在念頭或心那邊的無常變化,也就是著重在心(nama)的無常變化。當專注于物質的無常變化時,以這樣的覺知同時也會知道念頭也處于轉換或變化的狀態。如此,就會體驗到身與心的無常變化。

  

  到目前爲止我所說的是關于經由身體感受及念頭的變化過程來了知無常。你們應該要知道無常也可經由其它形態的感受來了知。無常可以經由感受來體驗。

  

  1. 經由眼根與可見物體的接觸

  2. 經由耳根與聲音的接觸

  3. 經由鼻根與氣味的接觸

  4. 經由舌根與味道的接觸

  5. 經由身根與觸覺的接觸

  6. 經由意根與念頭想法的接觸

  

  由此就能透過六個感官的任一個來發展對無常的了知。然而在修行中我們會發現在各種型態的感受中,對于身體經由觸覺所産生感受,是內觀靜坐中含蓋範圍最廣泛的區域。不只是那樣,經由觸覺(經由內在次原子微粒的摩擦,輻射和振動)和身體的接觸所産生的感受比其它的感受型態還具體。因此內觀靜坐的初學者可以更容易地從身體感受的變化來了知無常。這是爲什麼我們選擇身體上的感受做爲迅速了知無常的工具。任何人想要嘗試其它方法都行,但我的建議是:在嘗試其它感受型態之前,應該要先建立好經由身體上的感受來了知無常。

  

  在內觀有十種程度的智慧:

  1. 思惟智(sammasana):透過理論上仔細地觀察和分析,了解無常、苦、無我的智慧。

  2. 生滅智(udayabbaya):透過直接地體驗,了解身心的生起和滅去的智慧。

  3. 壞離智(bhanga):了解身心變化的特性就像快速的電流或能量流動,特別是消融階段時的清楚覺知。

  4. 怖畏智(bhay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怕的。

  5. 過患智(adinava):了解此生的存在充滿不幸。

  6. 厭離智(nibbid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憎的。

  7. 欲解脫智(muñcitakamyata):了解有迫切需求想要出離此生的存在。

  8. 省察智(patisankha):了解以無常爲基礎,爲完全解脫全心修行的時候已經到了。

  9. 行舍智(sankharupekkha):了解現在是從所有業習(sankhara)以及自我中心出離的時候了。

  10. 隨順智(anuloma):想要趕快到達終點的智慧。

  

  這些是可以在內觀課程中達到的層次。假使有人在短時間內到達目標,那麼這些層次便只能由回顧得知。只有在無常的了知上前進,並在某種程度上接受具資格的老師指導和幫助,才能到達這…

《佛法在靜坐練習的要點(烏巴慶老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