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的意思,硬要把经文完全翻成白话,那叫做粗心胆大。为什么呢?因为他翻出来的经典,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够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义理的文字,看了还是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经文的道理究竟说明白。讲到这里,我还是鼓励各位,把金刚经的经文读熟悉了,把经文的义理了解熟悉了,这样读诵起来就会感到义味重重,不忍放手,这样就会越读越觉得古人翻译得微妙恰当,会出口赞叹不已。读诵金刚经没有什么艰难,所谓艰难的地方,是因你对文不熟,义不熟,只要你把经的文义都弄懂了,读诵起来就不会有障碍,一路通顺下去了。
现在讲总以结示,为什么要「住心无住」这个道理呢?「是故须菩提」,这「是故」二字,是决定之词,这里就是要把前面说过的经文总结起来,固定最后决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难以总结前文。「是故须菩提」,这句是要表达前面经文中,须菩提与释迦佛,一问一答,为什么要授记无住,严土无住的道理,世尊再给他补充一下,这一段文就是要来作一个圆满总结。「是故须菩提」,要知道「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之故及前面授记无住之故。「须菩提」这是告诉当机者,「诸菩萨摩诃萨」,这里是指著发心的人讲的,不是指那些已证圣位的菩萨。菩萨是大乘弟子,摩诃萨是大菩萨;菩萨是指发权教大乘心的人,摩诃萨是指发实教大乘心的人。这里不按证圣果的人来讲,这是依金刚经下面有一句明文,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为了发心的人说的。「应如是生清净心」,那些证圣果的人,他的清净心已经生起来了,他才能证入圣果,所以「诸菩萨摩诃萨」不是指著证十地菩萨,证等觉的菩萨,不指著证圣位,证圣果的人,而是通指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人而说的,应该这样的生起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的心被外面的六尘境界一染污,就不清净了,不清净的心,叫妄心,尘有染污之义,我们一生心一动念,都是对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动念的,你的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界,这就动了色的心,耳朵听见声音,你就动了声的心,你闻到香的味道,你就动了香的心,你吃了东西,尝到甜酸苦辣咸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体上接触到冷暖涩滑,你就动了触尘的心。五个尘境虽然都没有去接触,但是你心里面在打妄想,这叫做法尘。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心中不能了然无尘,都是在分别取舍上起诸尘劳妄想,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心落个生灭不停,自生法尘,这样心就不能清净了。你能离开六尘,这个心就无所生了。现在叫你不住六尘,但心不落于断灭,生这个不被六尘所染的无住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不容易生,一生出来,心就解脱自在了。下面是总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实受用处,不被一切六尘所染,不住世间六尘境界,心安住在无所住中,这个心才清净。依禅宗的话头叫做「净裸裸,赤洒洒」,这个清净心生出来,没有一念为六尘所染,昼夜六时中,这个心还是「净裸裸,赤洒洒」,活活泼泼,这就叫做清净心。禅宗里还有一句话「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点点。你有一念取著六尘的心,心就被六尘所染污,我们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圆镜子一样,你被六尘所染,就像这个大圆镜上被擦上黑墨。心为什么会被六尘所染?因为你取执六尘,贪爱不舍,念念住著,你本来的无住真心才会被染污,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心印疏引禅宗的公案说「直饶你寸丝不挂,万里无云,即虚空也该吃棒子」,意思是说我什么都没有,我空空洞洞跟虚空一样,你应该挨棒喝,应该要吃棒子,因为你虚空还没打碎,粉碎。参禅谈何容易呀!难在清净心生不出来,就是生出来他还会走动,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动呢!如果昼夜六时都是清净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顿超法门,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净心,就与实相般若相应了。
你们要特别注意此处经文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金刚经的经心,也是金刚经的经眼。每一部经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经文的经心。这等于一个人的五脏六腑以心为主一样,也等于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开智慧眼,就在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须深深的把他的妙处抓到,再进一步的拿来受用,你才能会有开悟的一天。「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么意思呢?了解了这个清净心是怎样生,你才能学会参禅,于学教上才会有大开圆解的一天,于参禅才会有个大彻大悟的这一天。现在举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公案告诉大家,大家听过了以后,也就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的重要性了。
禅宗由初祖达摩传入中国,传到惠能为第六祖,从六祖后禅宗大兴盛,遍布整个中国,以后就不再称祖师了,都叫做禅师。中国禅宗分成渐禅与顿禅。渐是渐次性的慢慢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来,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师在中国北方传这种渐禅。顿禅是顿超的,由惠能大师在南方传布流通此一顿超法门。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都是五祖弘忍大师座下弟子,一个在北方传渐禅,一个在南方传顿禅,这叫「南顿、北渐」。可是以后,南方的顿禅大兴起来,而北方的渐禅慢慢的消失减退而失传。因此以后中国已没有渐禅,中国的禅宗完全是顿禅。禅宗遍及中国后,大多数的寺院都加上了「禅寺」,如「某某禅寺」,少数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讲寺」,那是少之又少,这就是禅宗遍于中国的原故。也有一部份的人说,禅宗遍于整个佛教,他代表佛教实践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国顿教禅宗是由谁发扬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教禅是从那里出来的呢?就是打从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出来的。六祖惠能大师从小父亲就别世了,母亲守节把他辛苦的养大,家里非常的穷困。他长大以后非常孝顺母亲,靠砍柴卖来的几个钱来过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来的柴锯好劈好捆好,挑到城里面去卖,不是马上就可以卖得出去。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边,等著买柴的人来买,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边,此时里面有一个居士在那里念金刚经,六祖惠能大师,他是有大善根的人,传说他是三地菩萨再来的。他在那里一听,马上就听懂了,这就是「文字般若」现前,他听懂了以后就随文作观。人家在那里念,他就在那里作智慧观照,这个观想就是「观照般若」。当他听到人家念到经文中的一段「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开悟了。开悟后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见一样,他就进去请问这位居士说:「请问老先生你念的是什么经典?」,老居士就告诉惠能大师,他所念的这部经典叫做金刚经。六祖惠能大师马上开口赞叹说:「这部金刚经太好了。」老居士很惊奇,一个乡下打柴的年青小伙子,只廿岁左右的粗大汉,你怎么知道金刚经好呢?六祖惠能大师就告诉他,我听到你念到经文上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突然间就明白过来。居士一听就说,那你讲讲让我听听看,这个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没有六祖惠能大师懂得透澈。听完后马上惊讶赞叹,你这个年青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难见,你是宿世于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这金刚经是跟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学来的,看来你是个有大善根的人,你应该再去亲近五祖弘忍大师,不要埋没人才。五祖在黄梅,黄梅在湖北,六祖这时正在岭南,就是现在广东少官。惠能大师就说:「我是十分愿意去亲, 近五祖大师,不过我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我家里很贫穷,只靠著我打柴过生活,我不忍心抛下母亲。」此时这个念金刚经的居士一听,马上发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师的道业就说:「你安心去亲近弘忍大师,你母亲我会把她接到我家里住,一切生活的费用我会供养她,这个问题你不用操心,我给你盘缠钱(旅费),因为这里到湖北的黄梅有好几千里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会帮忙你。」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公案。从这个公案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件事,就是这个最初帮助六祖去黄梅亲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伟大了!要是没有他的发心帮忙,那时六祖惠能大师的因缘又不知会怎样!佛门中是讲因缘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缘具足。佛法要我们在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位居士这一个发心护持成就惠能大师道业的功德,将与日后六祖大兴禅宗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同俱,尽未来际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的会下以后,他还要再进一步的去证明,他在未见五祖以前就开悟了。怎样证明呢?禅宗不是讲经方式,他是上堂说法,大家有问题可以出来请问。他看人家请问的仪式,他也学会了。有一天他出来在法堂的中间叩头顶礼,就跪下来请问问题。五祖要开口问他,一看之下才发现这年青人不是出家人,还是个在家居士而已,就问惠能:「你从那儿来?」,惠能说:「我住在岭南。」这时湖北是中国的最内部,文化水准算是很高的地方,岭南是个文化落后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个不尊敬的名字。五祖为了要试探他的根机就故意说:「原来是个獠子。」下面的答话,就证明六祖他已先开悟了。他一听「原来是个獠子」这句话,是含有轻视他的话,他答得很锐利,马上答覆五祖,他说「请问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吗?」,意思是说我住在岭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吗?哗!这一句是惊天动地的话,六祖惠能这一问,问得五祖宏忍大师答辩不出来。这时五祖心中有数,这个年青人不是简单的人,不是普通…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