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意思,硬要把經文完全翻成白話,那叫做粗心膽大。爲什麼呢?因爲他翻出來的經典,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爲什麼呢?因爲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夠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義理的文字,看了還是不懂。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把經文的道理究竟說明白。講到這裏,我還是鼓勵各位,把金剛經的經文讀熟悉了,把經文的義理了解熟悉了,這樣讀誦起來就會感到義味重重,不忍放手,這樣就會越讀越覺得古人翻譯得微妙恰當,會出口贊歎不已。讀誦金剛經沒有什麼艱難,所謂艱難的地方,是因你對文不熟,義不熟,只要你把經的文義都弄懂了,讀誦起來就不會有障礙,一路通順下去了。
現在講總以結示,爲什麼要「住心無住」這個道理呢?「是故須菩提」,這「是故」二字,是決定之詞,這裏就是要把前面說過的經文總結起來,固定最後決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難以總結前文。「是故須菩提」,這句是要表達前面經文中,須菩提與釋迦佛,一問一答,爲什麼要授記無住,嚴土無住的道理,世尊再給他補充一下,這一段文就是要來作一個圓滿總結。「是故須菩提」,要知道「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之故及前面授記無住之故。「須菩提」這是告訴當機者,「諸菩薩摩诃薩」,這裏是指著發心的人講的,不是指那些已證聖位的菩薩。菩薩是大乘弟子,摩诃薩是大菩薩;菩薩是指發權教大乘心的人,摩诃薩是指發實教大乘心的人。這裏不按證聖果的人來講,這是依金剛經下面有一句明文,是「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是爲了發心的人說的。「應如是生清淨心」,那些證聖果的人,他的清淨心已經生起來了,他才能證入聖果,所以「諸菩薩摩诃薩」不是指著證十地菩薩,證等覺的菩薩,不指著證聖位,證聖果的人,而是通指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說的,應該這樣的生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的心被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染汙,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心,叫妄心,塵有染汙之義,我們一生心一動念,都是對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動念的,你的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界,這就動了色的心,耳朵聽見聲音,你就動了聲的心,你聞到香的味道,你就動了香的心,你吃了東西,嘗到甜酸苦辣鹹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體上接觸到冷暖澀滑,你就動了觸塵的心。五個塵境雖然都沒有去接觸,但是你心裏面在打妄想,這叫做法塵。一天到晚想東想西,心中不能了然無塵,都是在分別取舍上起諸塵勞妄想,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落個生滅不停,自生法塵,這樣心就不能清淨了。你能離開六塵,這個心就無所生了。現在叫你不住六塵,但心不落于斷滅,生這個不被六塵所染的無住清淨心。這個清淨心不容易生,一生出來,心就解脫自在了。下面是總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實受用處,不被一切六塵所染,不住世間六塵境界,心安住在無所住中,這個心才清淨。依禅宗的話頭叫做「淨裸裸,赤灑灑」,這個清淨心生出來,沒有一念爲六塵所染,晝夜六時中,這個心還是「淨裸裸,赤灑灑」,活活潑潑,這就叫做清淨心。禅宗裏還有一句話「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點點。你有一念取著六塵的心,心就被六塵所染汙,我們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圓鏡子一樣,你被六塵所染,就像這個大圓鏡上被擦上黑墨。心爲什麼會被六塵所染?因爲你取執六塵,貪愛不舍,念念住著,你本來的無住真心才會被染汙,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心印疏引禅宗的公案說「直饒你寸絲不挂,萬裏無雲,即虛空也該吃棒子」,意思是說我什麼都沒有,我空空洞洞跟虛空一樣,你應該挨棒喝,應該要吃棒子,因爲你虛空還沒打碎,粉碎。參禅談何容易呀!難在清淨心生不出來,就是生出來他還會走動,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動呢!如果晝夜六時都是清淨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頓超法門,不一定要等到叁大阿僧祇劫,一念清淨心,就與實相般若相應了。
你們要特別注意此處經文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金剛經的經心,也是金剛經的經眼。每一部經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經文的經心。這等于一個人的五髒六腑以心爲主一樣,也等于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開智慧眼,就在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須深深的把他的妙處抓到,再進一步的拿來受用,你才能會有開悟的一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麼意思呢?了解了這個清淨心是怎樣生,你才能學會參禅,于學教上才會有大開圓解的一天,于參禅才會有個大徹大悟的這一天。現在舉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告訴大家,大家聽過了以後,也就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的重要性了。
禅宗由初祖達摩傳入中國,傳到惠能爲第六祖,從六祖後禅宗大興盛,遍布整個中國,以後就不再稱祖師了,都叫做禅師。中國禅宗分成漸禅與頓禅。漸是漸次性的慢慢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的來,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師在中國北方傳這種漸禅。頓禅是頓超的,由惠能大師在南方傳布流通此一頓超法門。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都是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一個在北方傳漸禅,一個在南方傳頓禅,這叫「南頓、北漸」。可是以後,南方的頓禅大興起來,而北方的漸禅慢慢的消失減退而失傳。因此以後中國已沒有漸禅,中國的禅宗完全是頓禅。禅宗遍及中國後,大多數的寺院都加上了「禅寺」,如「某某禅寺」,少數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講寺」,那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禅宗遍于中國的原故。也有一部份的人說,禅宗遍于整個佛教,他代表佛教實踐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國頓教禅宗是由誰發揚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禅是從那裏出來的呢?就是打從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裏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從小父親就別世了,母親守節把他辛苦的養大,家裏非常的窮困。他長大以後非常孝順母親,靠砍柴賣來的幾個錢來過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柴鋸好劈好捆好,挑到城裏面去賣,不是馬上就可以賣得出去。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邊,等著買柴的人來買,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邊,此時裏面有一個居士在那裏念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傳說他是叁地菩薩再來的。他在那裏一聽,馬上就聽懂了,這就是「文字般若」現前,他聽懂了以後就隨文作觀。人家在那裏念,他就在那裏作智慧觀照,這個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當他聽到人家念到經文中的一段「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開悟了。開悟後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見一樣,他就進去請問這位居士說:「請問老先生你念的是什麼經典?」,老居士就告訴惠能大師,他所念的這部經典叫做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馬上開口贊歎說:「這部金剛經太好了。」老居士很驚奇,一個鄉下打柴的年青小夥子,只廿歲左右的粗大漢,你怎麼知道金剛經好呢?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他,我聽到你念到經文上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裏突然間就明白過來。居士一聽就說,那你講講讓我聽聽看,這個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懂得透澈。聽完後馬上驚訝贊歎,你這個年青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難見,你是宿世于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這金剛經是跟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來的,看來你是個有大善根的人,你應該再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不要埋沒人才。五祖在黃梅,黃梅在湖北,六祖這時正在嶺南,就是現在廣東少官。惠能大師就說:「我是十分願意去親, 近五祖大師,不過我家裏還有一個老母親,我家裏很貧窮,只靠著我打柴過生活,我不忍心抛下母親。」此時這個念金剛經的居士一聽,馬上發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師的道業就說:「你安心去親近弘忍大師,你母親我會把她接到我家裏住,一切生活的費用我會供養她,這個問題你不用操心,我給你盤纏錢(旅費),因爲這裏到湖北的黃梅有好幾千裏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會幫忙你。」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公案。從這個公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這個最初幫助六祖去黃梅親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偉大了!要是沒有他的發心幫忙,那時六祖惠能大師的因緣又不知會怎樣!佛門中是講因緣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緣具足。佛法要我們在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位居士這一個發心護持成就惠能大師道業的功德,將與日後六祖大興禅宗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同俱,盡未來際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的會下以後,他還要再進一步的去證明,他在未見五祖以前就開悟了。怎樣證明呢?禅宗不是講經方式,他是上堂說法,大家有問題可以出來請問。他看人家請問的儀式,他也學會了。有一天他出來在法堂的中間叩頭頂禮,就跪下來請問問題。五祖要開口問他,一看之下才發現這年青人不是出家人,還是個在家居士而已,就問惠能:「你從那兒來?」,惠能說:「我住在嶺南。」這時湖北是中國的最內部,文化水准算是很高的地方,嶺南是個文化落後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個不尊敬的名字。五祖爲了要試探他的根機就故意說:「原來是個獠子。」下面的答話,就證明六祖他已先開悟了。他一聽「原來是個獠子」這句話,是含有輕視他的話,他答得很銳利,馬上答覆五祖,他說「請問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意思是說我住在嶺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嗎?嘩!這一句是驚天動地的話,六祖惠能這一問,問得五祖宏忍大師答辯不出來。這時五祖心中有數,這個年青人不是簡單的人,不是普通…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