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二)

  问﹕死以后的生命是什么?

  答:每个时刻人们都在诞生,每个时刻人们都在死。了解这个生死的过程。这将使你非常快乐,并且你将了解到死亡之后发生了什么。

  问﹕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答:终极的生命,终极的目标,是此时此地。如果你一直期望未来的某种事物,但是,现在你没有获得什么,这是一个错觉。如果你现在已经开始体验到安详与和谐,那么你将很有可能达到目标,除了安详与和谐外,别无它物。因此,现在去体验它,此时此刻。那么,你就确实地在正道上了。

  解脱

  问﹕现今是否有任何解脱者仍在这个世间?

  答:有的。内观是到达解脱的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你脱离多少的不净染污,你就有多少的解脱。而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完全脱离所有不净染污的阶段。

  问﹕禅修是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吗?

  答:是的。仅仅以盲目的信仰而接纳某些学说,是没有助益的。你必需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你必须找出束缚之处,并且你必须从这个束缚中脱离出来。这就是内观。内观使人直接体验束缚的真正原因,痛苦的真正原因,而且使人渐渐地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解脱是来自内观的修行。

  世间

  问﹕在你的开示中,你提及三十一个世间,但这通常看起来是很推测性的。能不能从感受的层次上了知它吗?

  答:当然可以。这整个方法带领你到达一个阶段,你会开始感觉到--有些学员,极少数的,已开始感觉到了--"此刻我正在体验到什么样的波动呢?什么样的波动呢?"而根据这些感受,他们了解到--这特定的loka,这特定的世间的波动,是这种类型的。之后,他们也能了解得更详尽。但一个人并不是需要先接受这些三十一个世间的实相,才能在正法中进步。并不是这样的。当你达到这阶段,你可以直接地体验到这样的极细微实相时,才接受它。

  咒语

  问﹕内观和其它禅修方法,像跟咒语的使用,有何不同?它们不也是要使心专注吗?

  答:在咒语、任何形状或形象的观想协助之下,毫无疑问的,可以轻而易举的使人心专注。但是,内观的目的是净化内心。而咒语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人为波动。每个字,每个咒语都会产生一种波动,而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持续持咒语,他会陷入于这被创造的波动中。然而,内观是要你观察你具有的自然波动--以感受的形式--当你变得生气,或者当你充满激情、或恐惧、或憎恨时的这些波动,因而你才能从中脱离出来。

  慈爱观∕慈悲观

  问﹕什么是慈悲观?

  答:慈爱或慈悲观是一种产生善意和悲悯的波动的方法。这个方法会在十日内观课程的第十天首次教导学员。之后,在每次内观课程结束时,或一小时的静坐后,禅修者会被要求修持慈悲观,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的功德。慈悲的波动是实际的波动,随着心的纯净增强时,他的有益力量就会增强。

  问﹕当「正定」(专注力)增强时, 慈悲是否也会增强?

  答:是的。没有「正定」,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当正定弱时,心是很焦躁不安的,而它之所以焦躁不安,是因为它在产生一些不净染污,某种贪爱或瞋恚。由于这些不净染污,你无法期望产生好的品质,慈爱或悲悯的波动。这是不可能的。

  在口头上,你可能一直说:「要快乐,要快乐」,但它却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有正定,至少有片刻,你的心是平稳和平静的。这并不须要所有的不净染污都消失了;但至少在那片刻,当你要做慈悲观时,你的心是平静、平稳的,和不会产生任何不净染污的。那么,你给的任何慈悲是强而有力,有效果的,有助益的。

  问﹕慈悲的产生是心的纯净的一种自然结果,或者它是必须去积极地开展的?慈悲是否有循序渐进的层次?

  答:两者都是正确的。根据自然的法则--正法的定律--当心净化后,慈悲的本质便会自然的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你必须用功修行慈悲观来发展它。只有在心的纯净的很高阶段,慈悲才会自然的产生,而不须造作任何事,也不必要靠训练。在你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之前,你必须练习。

  再者,没有修行内观的人也能修持慈悲观。如同缅甸,斯里兰卡及泰国等这些国家,在每一户人家里修持慈悲观是很普遍的。然而,这修持通常只局限于心里的念诵:「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这肯定的会使在修持慈悲观的人带来某些心的平静。在某种程度上,好的波动会渗入周围的气氛,但它们并不强大。

  然而,当你修行内观时,便开始净化。以此纯净的基础,你所修持的慈悲观自然地会变得更强。那时,你并不需要大声重复这些善意的祝福。你将会达到一个阶段,无论何时,全身都会不断地以慈悲来对待他人,对他人产生善意。

  问﹕慈爱心如何帮助随喜心(mudita)和悲悯心(karuna)的开展呢?

  答:当一个人开展慈爱心时,随喜心(mudita)和悲悯心(karuna)会自然地随之生起。慈爱心是对一切众生的爱。慈爱心会去除对他人丝毫的瞋恚、敌意和憎恨。它也会去除对他人丝毫的猜忌和妒嫉。

  随喜

  问﹕什么是随喜?

  答:当你看到别人在发达并变得更快乐时,如果你的心是不纯净的,你将会对这些人产生妒嫉。「为什么他们获得这些,而不是我?我比他们更应该得到。为什么他们会获得这样的权利职位,或地位?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他们可以赚取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是我?」这种妒嫉是从不纯净的心所展现出来的。

  透过内观,你的心变得更加纯净,并且你的慈悲变得更强时,你会在看到别人快乐时也将感到快乐。「到处都充满着痛苦。看,至少有一个人是快乐的。愿他快乐和知足。愿他在法中进步,在善于处世的方面进步。」这就是随喜,同理心的快乐。会有到达这种程度的一天。

  心

  问﹕心是什么?它在何处?

  答:心是在你身上的每一个原子之中。透过修持内观,你就会理解。随着内观,你将会对你的心做分析探究,对你的身体做分析探究,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你曾提到从心中去除不良的本质。那是什么意思呢?

  答:就如你有情绪在你心中--沮丧的感觉在你心中--对他人有敌意。这些都是不良的本质。它们使你一直不快乐。随着这些情绪,你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他人。你必须逐渐地去除它们。然后你将享受到内心极大的安详。

  问﹕心和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脑本身只是身体的器官。如同你对待身体的其它部分,你透过相同的方法对待脑,如此而已。对于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但是,心是完全不同的。在西方,对脑给予所有的重要性,好象心是位于这里。并不是这样的,它无处不在。心是在整个身体中。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全身。

  问﹕如果你净化这个身体,你是净化这个心?

  答:不是的。即使你净化这个身体,心可能还存有污秽,并且它将使这个身体再次不纯净。所以根源是在心,而不是身体。身体只是根基。在身体的帮助下,心才能运作,但是,必须去净化心。你尽可能地继续洗涤你的身体,但是,心却没有被清洗。心仍然保持不纯净。心必须纯净。但是,如果你净化心,身体也会随之被净化。它有此影响。内观的目的是要净化内心。

  问﹕你说我们在禅修(在观息法时)是使心敏锐。心是如何变得敏锐的?

  答:如果你是和实相一起而不对它起习性反应,心自然地会变得敏锐。当心起习性反应时,它会变得迟钝。越多的习性反应,使心变得越粗糙。当你不起习性反应时,心的自然实相是非常敏锐,非常敏感的。

  道德的行为

  问﹕你为何在内观课程中,如此注重道德的行为以及遵守五戒?

  答:我曾经看过不少的学生不重视戒律,或道德的行为,因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毫无进展。戒是正法的基础。当基础是弱时,整个结构将会倒塌。多年来这些人可能上过许多课程,也在禅修中有过美妙的体验,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毫无改变。他们仍然焦躁不安和痛苦的,因为他们只是在玩一场内观的游戏,就像他们已玩过的众多游戏一样。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失败者。那些确实想要透过正法以便改善他们的生命的人,必须尽可能谨慎地持守戒律。

  问﹕我们应该过着道德的生活,但道德在这世界上却是日渐败坏。

  答:当道德是日渐败坏时,正法应该在此时兴起就愈重要了!当在黑暗笼罩周遭的时刻,就是应该要破晓的时候,太阳应该升起了。

  问﹕如果你是军队的成员,杀害敌人是否违反道德呢?

  答:是的。但是,同时,军队对于国家的保卫,为了百姓的保护,是必要的。军队不应该只是用来杀死其它人而已。它应该用来显示国家的强盛,以便敌军甚至不会有想要侵略和伤害人民的念头。因此,军队是必要的。但决不是杀戮,而是要显现强盛。如果有人要侵害这个国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给予警告。否则,如果变得无法避免,就必须采取行动。然后再一次,这些士兵必须被训练到没有愤怒,没有敌意。否则,他们的心将变得不平衡,他们所有的决定都将会出错。以一个平衡的心,我们能够作出好的决定,正确的决定,对我们将很有益,并且对其他人也有益。

  疼痛

  问﹕当我们在疼痛中时,心如何能够保持平衡?

  答:只要某些事物在我们不喜欢的外在世界中发生了,在身体上会有不愉悦的感受。内观禅修者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受上,不起任何反应,只是很客观的观察它们。刚开始这会是很困难的,但是,以平衡,平静的心--慢慢的它会变得容易观察粗重不愉悦的感受--我们称之为疼痛。愉悦和不愉悦都毫无差别。每个感受生起就只是灭去。为什么对那么短暂的事物起反应。

  安详

  问﹕我们为什么不在安详的状态中生活?

  答:因为体验的智能缺乏。没有自己的直接体验智能的一个生活…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