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死以後的生命是什麼?
答:每個時刻人們都在誕生,每個時刻人們都在死。了解這個生死的過程。這將使你非常快樂,並且你將了解到死亡之後發生了什麼。
問﹕生命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答:終極的生命,終極的目標,是此時此地。如果你一直期望未來的某種事物,但是,現在你沒有獲得什麼,這是一個錯覺。如果你現在已經開始體驗到安詳與和諧,那麼你將很有可能達到目標,除了安詳與和諧外,別無它物。因此,現在去體驗它,此時此刻。那麼,你就確實地在正道上了。
解脫
問﹕現今是否有任何解脫者仍在這個世間?
答:有的。內觀是到達解脫的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你脫離多少的不淨染汙,你就有多少的解脫。而有些人已經達到了完全脫離所有不淨染汙的階段。
問﹕禅修是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嗎?
答:是的。僅僅以盲目的信仰而接納某些學說,是沒有助益的。你必需爲自己的解脫而努力。你必須找出束縛之處,並且你必須從這個束縛中脫離出來。這就是內觀。內觀使人直接體驗束縛的真正原因,痛苦的真正原因,而且使人漸漸地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解脫是來自內觀的修行。
世間
問﹕在你的開示中,你提及叁十一個世間,但這通常看起來是很推測性的。能不能從感受的層次上了知它嗎?
答:當然可以。這整個方法帶領你到達一個階段,你會開始感覺到--有些學員,極少數的,已開始感覺到了--"此刻我正在體驗到什麼樣的波動呢?什麼樣的波動呢?"而根據這些感受,他們了解到--這特定的loka,這特定的世間的波動,是這種類型的。之後,他們也能了解得更詳盡。但一個人並不是需要先接受這些叁十一個世間的實相,才能在正法中進步。並不是這樣的。當你達到這階段,你可以直接地體驗到這樣的極細微實相時,才接受它。
咒語
問﹕內觀和其它禅修方法,像跟咒語的使用,有何不同?它們不也是要使心專注嗎?
答:在咒語、任何形狀或形象的觀想協助之下,毫無疑問的,可以輕而易舉的使人心專注。但是,內觀的目的是淨化內心。而咒語會産生一種特定的人爲波動。每個字,每個咒語都會産生一種波動,而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持續持咒語,他會陷入于這被創造的波動中。然而,內觀是要你觀察你具有的自然波動--以感受的形式--當你變得生氣,或者當你充滿激情、或恐懼、或憎恨時的這些波動,因而你才能從中脫離出來。
慈愛觀∕慈悲觀
問﹕什麼是慈悲觀?
答:慈愛或慈悲觀是一種産生善意和悲憫的波動的方法。這個方法會在十日內觀課程的第十天首次教導學員。之後,在每次內觀課程結束時,或一小時的靜坐後,禅修者會被要求修持慈悲觀,與一切衆生分享他的功德。慈悲的波動是實際的波動,隨著心的純淨增強時,他的有益力量就會增強。
問﹕當「正定」(專注力)增強時, 慈悲是否也會增強?
答:是的。沒有「正定」,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當正定弱時,心是很焦躁不安的,而它之所以焦躁不安,是因爲它在産生一些不淨染汙,某種貪愛或瞋恚。由于這些不淨染汙,你無法期望産生好的品質,慈愛或悲憫的波動。這是不可能的。
在口頭上,你可能一直說:「要快樂,要快樂」,但它卻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有正定,至少有片刻,你的心是平穩和平靜的。這並不須要所有的不淨染汙都消失了;但至少在那片刻,當你要做慈悲觀時,你的心是平靜、平穩的,和不會産生任何不淨染汙的。那麼,你給的任何慈悲是強而有力,有效果的,有助益的。
問﹕慈悲的産生是心的純淨的一種自然結果,或者它是必須去積極地開展的?慈悲是否有循序漸進的層次?
答:兩者都是正確的。根據自然的法則--正法的定律--當心淨化後,慈悲的本質便會自然的發展起來。另一方面,你必須用功修行慈悲觀來發展它。只有在心的純淨的很高階段,慈悲才會自然的産生,而不須造作任何事,也不必要靠訓練。在你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之前,你必須練習。
再者,沒有修行內觀的人也能修持慈悲觀。如同緬甸,斯裏蘭卡及泰國等這些國家,在每一戶人家裏修持慈悲觀是很普遍的。然而,這修持通常只局限于心裏的念誦:「願一切衆生快樂,安詳」。這肯定的會使在修持慈悲觀的人帶來某些心的平靜。在某種程度上,好的波動會滲入周圍的氣氛,但它們並不強大。
然而,當你修行內觀時,便開始淨化。以此純淨的基礎,你所修持的慈悲觀自然地會變得更強。那時,你並不需要大聲重複這些善意的祝福。你將會達到一個階段,無論何時,全身都會不斷地以慈悲來對待他人,對他人産生善意。
問﹕慈愛心如何幫助隨喜心(mudita)和悲憫心(karuna)的開展呢?
答:當一個人開展慈愛心時,隨喜心(mudita)和悲憫心(karuna)會自然地隨之生起。慈愛心是對一切衆生的愛。慈愛心會去除對他人絲毫的瞋恚、敵意和憎恨。它也會去除對他人絲毫的猜忌和妒嫉。
隨喜
問﹕什麼是隨喜?
答:當你看到別人在發達並變得更快樂時,如果你的心是不純淨的,你將會對這些人産生妒嫉。「爲什麼他們獲得這些,而不是我?我比他們更應該得到。爲什麼他們會獲得這樣的權利職位,或地位?爲什麼不是我?爲什麼他們可以賺取那麼多錢?爲什麼不是我?」這種妒嫉是從不純淨的心所展現出來的。
透過內觀,你的心變得更加純淨,並且你的慈悲變得更強時,你會在看到別人快樂時也將感到快樂。「到處都充滿著痛苦。看,至少有一個人是快樂的。願他快樂和知足。願他在法中進步,在善于處世的方面進步。」這就是隨喜,同理心的快樂。會有到達這種程度的一天。
心
問﹕心是什麼?它在何處?
答:心是在你身上的每一個原子之中。透過修持內觀,你就會理解。隨著內觀,你將會對你的心做分析探究,對你的身體做分析探究,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你曾提到從心中去除不良的本質。那是什麼意思呢?
答:就如你有情緒在你心中--沮喪的感覺在你心中--對他人有敵意。這些都是不良的本質。它們使你一直不快樂。隨著這些情緒,你傷害到自己也傷害到他人。你必須逐漸地去除它們。然後你將享受到內心極大的安詳。
問﹕心和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答:腦本身只是身體的器官。如同你對待身體的其它部分,你透過相同的方法對待腦,如此而已。對于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對待。但是,心是完全不同的。在西方,對腦給予所有的重要性,好象心是位于這裏。並不是這樣的,它無處不在。心是在整個身體中。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全身。
問﹕如果你淨化這個身體,你是淨化這個心?
答:不是的。即使你淨化這個身體,心可能還存有汙穢,並且它將使這個身體再次不純淨。所以根源是在心,而不是身體。身體只是根基。在身體的幫助下,心才能運作,但是,必須去淨化心。你盡可能地繼續洗滌你的身體,但是,心卻沒有被清洗。心仍然保持不純淨。心必須純淨。但是,如果你淨化心,身體也會隨之被淨化。它有此影響。內觀的目的是要淨化內心。
問﹕你說我們在禅修(在觀息法時)是使心敏銳。心是如何變得敏銳的?
答:如果你是和實相一起而不對它起習性反應,心自然地會變得敏銳。當心起習性反應時,它會變得遲鈍。越多的習性反應,使心變得越粗糙。當你不起習性反應時,心的自然實相是非常敏銳,非常敏感的。
道德的行爲
問﹕你爲何在內觀課程中,如此注重道德的行爲以及遵守五戒?
答:我曾經看過不少的學生不重視戒律,或道德的行爲,因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毫無進展。戒是正法的基礎。當基礎是弱時,整個結構將會倒塌。多年來這些人可能上過許多課程,也在禅修中有過美妙的體驗,但是,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卻毫無改變。他們仍然焦躁不安和痛苦的,因爲他們只是在玩一場內觀的遊戲,就像他們已玩過的衆多遊戲一樣。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失敗者。那些確實想要透過正法以便改善他們的生命的人,必須盡可能謹慎地持守戒律。
問﹕我們應該過著道德的生活,但道德在這世界上卻是日漸敗壞。
答:當道德是日漸敗壞時,正法應該在此時興起就愈重要了!當在黑暗籠罩周遭的時刻,就是應該要破曉的時候,太陽應該升起了。
問﹕如果你是軍隊的成員,殺害敵人是否違反道德呢?
答:是的。但是,同時,軍隊對于國家的保衛,爲了百姓的保護,是必要的。軍隊不應該只是用來殺死其它人而已。它應該用來顯示國家的強盛,以便敵軍甚至不會有想要侵略和傷害人民的念頭。因此,軍隊是必要的。但決不是殺戮,而是要顯現強盛。如果有人要侵害這個國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給予警告。否則,如果變得無法避免,就必須采取行動。然後再一次,這些士兵必須被訓練到沒有憤怒,沒有敵意。否則,他們的心將變得不平衡,他們所有的決定都將會出錯。以一個平衡的心,我們能夠作出好的決定,正確的決定,對我們將很有益,並且對其他人也有益。
疼痛
問﹕當我們在疼痛中時,心如何能夠保持平衡?
答:只要某些事物在我們不喜歡的外在世界中發生了,在身體上會有不愉悅的感受。內觀禅修者會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感受上,不起任何反應,只是很客觀的觀察它們。剛開始這會是很困難的,但是,以平衡,平靜的心--慢慢的它會變得容易觀察粗重不愉悅的感受--我們稱之爲疼痛。愉悅和不愉悅都毫無差別。每個感受生起就只是滅去。爲什麼對那麼短暫的事物起反應。
安詳
問﹕我們爲什麼不在安詳的狀態中生活?
答:因爲體驗的智能缺乏。沒有自己的直接體驗智能的一個生活…
《葛印卡老師答問的寶庫(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