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法则生活。当孩子在学校或学院被教导内观时 ,如同目前一些城市所实行的,会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情结

  问﹕要如何脱离自卑或优越的心理情结?

  答:这就是内观的功用。每一个心理情结都是心的不净染污。当此不净染污浮上表层,你就从身体感受的层面来观察它。它会消失。它又再升起。你再次观察。它又再消失。如此,这些心理情结会减弱,并最终不再升起。只是观察。压抑或宣泄都是有害的。内观协助一个人从所有的心理情结脱离出来。

  专注

  问﹕内观和专注的分别是什么?

  答:内观不只是专注而已。内观是时时刻刻对内在实相的观察。你发展你的觉知和专注的能力。事物一直在改变,但是你保持觉知--这就是内观。不过,如果你只是专注于一个对象,它可能是一个虚幻的对象,那就没有事物会改变了。当你处于此虚幻时,你的心对它保持专注,你就不是在观察实相。当你观察实相时,它是一定会改变的。它一直不断地变化,而你仍然觉知它。这就是内观。

  习性

  问﹕你谈及心的习性,这种训练是否也是对心的一种习性,尽管它是正面的?

  答:恰好相反,内观是一种去除习性的过程。它不是强加任何东西在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善的杂质,以便只留下正面的、善的品质。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内观把正面的品质,也就是纯净心的基本性质呈现出来。

  贪爱

  问﹕对觉悟生起贪爱是对的吗?

  答: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对觉悟生起贪爱,你将永远不能觉悟。觉悟会自然地发生。如果你贪求它,你是在往相反的方向走。一个人不能贪爱一种特定的成果。这成果是自然地来临。如果你开始贪爱:「我一定要涅槃,我一定要涅槃」,你是在往涅槃的相反方向行去。涅槃是远离贪爱的境界,而你却想要以贪爱达到那种境界--这是绝不可能的。

  问﹕强烈的欲望和贪爱相同吗?

  答:是有差别的。贪爱与否,将由你欲求些什么来判断。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感到沮丧,那就是贪爱了。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只是微笑,那它就只是一种欲望。它并没有成为贪爱。每当有贪爱和执取,而你得不到某事物时,你必定会变得痛苦。如果你是变得痛苦,那就有些许贪爱。否则,就没有贪爱。

  问﹕难道没有善的贪爱和瞋恚--例如,憎恨不公正、欲求自由、恐惧身体上的伤害?

  答:贪爱和瞋恚绝不可能是善的。它们将会时常让你紧张和不快乐。如果你在行动时心怀贪爱或瞋恚,可能你有一个值得你这样做的目标,但你却是用不健康的方法去获得它。当然,你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如果你被恐惧镇伏而这样做,那么你会产生恐惧情结,最终将会伤害到你。或者,如果是出于憎恨之心,即使你成功地战胜不公正的行为,过后那憎恨却变成一种有害的心理情结。你必须对抗不公正,你必须保护自己免于危险,不过你可以用一个平衡的心去做,且没有紧张。出于对其他人的爱,你可以透过平衡的方法去做,而能够达到好的成果。心的平衡总是有益的,并将给予最好的成果。

  问﹕想得到一些物质的东西,使生活过得更安适,有什么不对?

  答:如果那是实际的需求,只要你不对它起执着,就没有什么不对。任何你需要的必需品,要努力去获取。如果你无法得到某事物,就微笑着,并且用别种的方法再试。如果你成功了,则享受你得到的,但是要没有执着。

  问﹕对于计划未来,你能够说那是贪爱吗?

  答:再一次,衡量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执着于你的计划。每个人都必须为将来打算。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成功,而你开始哭哭啼啼,那你就知道你是执着它的。不过,如果你是不成功的,却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经尽了全力。所以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我将再尝试!」--那么你是以不执着的方式去做,而你也保持快乐。

  法∕正法

  问﹕法是什么?

  答:一个人的心在此时此刻所含容的,就是法。法是心中的一切事物。

  问﹕对饥饿的街民而言,法与他们有何关联呢?

  答:有很多来自贫民区的人来参加内观课程后,发现内观对他们很有益。他们的肚子是空的,而他们的心也那么的焦躁不安。透过内观,他们学习如何保持平静和平等心。然后他们能够面对他们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他们脱离了对酒、赌博等的耽溺。法对每个人,贫穷或富有的,都有帮助。

  一个真正如法的人如何能够面对这个不如法的世界?

  答:不要尝试改变这个不如法的世界。试着改变你本身的不如法之处--使你起习性反应而造成自己痛苦的方式。举例说,当有人辱骂你时,要理解这个人是痛苦的。这是那个人的问题。为什么把它变成你的问题呢?为什么要开始产生愤怒而造成自己的痛苦呢?那样做意味着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是那个人的奴隶;只要那个人要,他就能够使你痛苦。做自己的主人。尽管周遭所有的不如法处境,那么你还是可以过着如法的生活。

  问﹕你如何使宗教等同于正法?

  答:如果宗教被认为是一种宗派的意思,像印度教徒的宗教,或回教徒的宗教,或佛教徒的宗教等等,那么这是完全违反正法的。但是,如果宗教是被视为自然的法则,普遍性的自然法则,那么它是跟正法一样的。

  问﹕你相信正法能够指引你吗?

  答:是。无疑地,正法开始指引着你。当心愈来愈净化后,你的般若(panna),你自己体验的智能将越来越强。当任何问题在这世界、在你的生活之中产生,那么你只要稍微往内在深处,你自己就可以得到答案。所以它成为你的指南。你不应该依靠任何人。你依靠自己,和依靠正法。

  法的力量

  问﹕当我们在正道上进展时,是不是有法的力量在支持我们?

  答:肯定有--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例如,人们都会倾向与相同兴趣、背景和性格的人交往。当我们发展出在我们身上的良好的特质时,我们自然地吸引了同样具有良好特质的人。当我们与此类的好人接触时,自然地我们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如果我们发展爱心、慈悲和善意,我们将与所有具有这些正面波动的众生相应,无论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并且我们将开始获得他们的支持。这就像为一台收音机调音,以便接收到从远处的广播电台传出的特定频率音波。同样的,我们调整自己以便使我们产生此类型的波动;因而我们会收到那些波动的利益。但是,只有当我们努力和正确地练习,所有这一切才会发生。

  死亡

  问﹕内观如何能够在临死的时刻派上用场?

  答:在临死的时刻--他人的死亡--那时你就只是静坐和传送慈悲。而当你自己的死亡来临时,观察它,在感受的层面上。每个人都必须观察自身的死亡:来了,来了,来了,去了,去了,去了,已经去了!要快乐!

  自我

  问﹕你都是用否定面来谈这自我的「我」。难道它没有正面的吗?难道没有任何「我」的体验,是令人充满喜悦,安详和极乐的吗?

  答:透过内观的修行,你将发现所有此类感官上的愉悦感是无常的;它们来了又消失。如果这个「我」真的享受它们,如果它们是「我的」愉悦感,那么「我」一定多少能掌控它们。可是,它们只是生起而又灭去,不受我的控制。那里有「我」呢?

  问﹕我指的不是感官上的愉悦感,而是非常深的层次。

  答:在那个层次,「我」是完全不重要的。当你达到那个层次时,自我就消融了。只有喜悦。那时「我」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问﹕好吧,不说「我」,让我们说是一个人的体验吧。

  答:感觉意识在感觉;没有一个人在感觉。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如此而已。现在你认为一定要有一个「我」在感觉,可是在开始修持内观以后,你将达到「自我」消融的阶段。那时,你的问题将会消失!

  为了约定成俗,是的,我们不得不使用像「我」或「我的」等等之类的字汇。然而,执取于它们,把它们当作是真实的究竟意义,将只会带来痛苦。

  问﹕我发现自己非常自我本位的,而且容易轻视别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答:以禅修把它脱离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很强,他就会轻视其它人,贬低别人的重要性而看重自己。但禅修会自然地消融自我。当它消融时,你就不会再做伤害他人的任何事情。禅修吧,然后问题将会自动解决。

  问﹕为什么我总是在强化这个自我?为什么我一直要去努力成为「我」?

  答:由于无明,心有这样的习性制约。但内观能让你从这种有害的习性中解脱出来。你不再只想到自己,你会学习为他人着想。

  情绪

  问﹕愤怒、瞋恚、悲伤等不都是所有自然的人类情绪吗?

  答:你称呼它们为「自然的」人类情绪,然而,心的本质其实是非常纯净的。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心的真实、纯净本质是如此的迷失,以致心的不纯净性质才被认为是「自然的」!真实自然的心是非常纯净的,充满慈悲和善意。

  问﹕我将举个例子。假设一位和我很亲近的人去世,我自然就会……

  答:你又在说着同样的事情!你已卷入了这个错误的性质。如果有人去世了,不要哭。哭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有那些当你在哭泣的时刻,你是在种下哭泣的种子。大自然将看不到你是为什么而哭,大自然只看到你种下了什么种子,而哭泣的种子将只会带来更多的哭泣。

  问﹕但那正是我对那个去世的人的感觉啊?

  答:你也是在伤害那个人,因为这个人的下一世无论去到那里,无论这个人在何处,你是在传送哭泣的波动。如此可怜的人,这么多的焦躁不安。他接收到的是痛苦的波动。相反的,在十天内观课程的最后,你被教导如何传送慈悲观,爱心和慈悲的波动。他或她将会快乐。无论你在那里,你的慈悲波动将触及到这个人。以传送慈悲来替代哭泣,你将能帮助这个人…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