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法則生活。當孩子在學校或學院被教導內觀時 ,如同目前一些城市所實行的,會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情結
問﹕要如何脫離自卑或優越的心理情結?
答:這就是內觀的功用。每一個心理情結都是心的不淨染汙。當此不淨染汙浮上表層,你就從身體感受的層面來觀察它。它會消失。它又再升起。你再次觀察。它又再消失。如此,這些心理情結會減弱,並最終不再升起。只是觀察。壓抑或宣泄都是有害的。內觀協助一個人從所有的心理情結脫離出來。
專注
問﹕內觀和專注的分別是什麼?
答:內觀不只是專注而已。內觀是時時刻刻對內在實相的觀察。你發展你的覺知和專注的能力。事物一直在改變,但是你保持覺知--這就是內觀。不過,如果你只是專注于一個對象,它可能是一個虛幻的對象,那就沒有事物會改變了。當你處于此虛幻時,你的心對它保持專注,你就不是在觀察實相。當你觀察實相時,它是一定會改變的。它一直不斷地變化,而你仍然覺知它。這就是內觀。
習性
問﹕你談及心的習性,這種訓練是否也是對心的一種習性,盡管它是正面的?
答:恰好相反,內觀是一種去除習性的過程。它不是強加任何東西在我們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善的雜質,以便只留下正面的、善的品質。透過負面情緒的清除,內觀把正面的品質,也就是純淨心的基本性質呈現出來。
貪愛
問﹕對覺悟生起貪愛是對的嗎?
答:這是錯誤的。如果你對覺悟生起貪愛,你將永遠不能覺悟。覺悟會自然地發生。如果你貪求它,你是在往相反的方向走。一個人不能貪愛一種特定的成果。這成果是自然地來臨。如果你開始貪愛:「我一定要涅槃,我一定要涅槃」,你是在往涅槃的相反方向行去。涅槃是遠離貪愛的境界,而你卻想要以貪愛達到那種境界--這是絕不可能的。
問﹕強烈的欲望和貪愛相同嗎?
答:是有差別的。貪愛與否,將由你欲求些什麼來判斷。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感到沮喪,那就是貪愛了。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只是微笑,那它就只是一種欲望。它並沒有成爲貪愛。每當有貪愛和執取,而你得不到某事物時,你必定會變得痛苦。如果你是變得痛苦,那就有些許貪愛。否則,就沒有貪愛。
問﹕難道沒有善的貪愛和瞋恚--例如,憎恨不公正、欲求自由、恐懼身體上的傷害?
答:貪愛和瞋恚絕不可能是善的。它們將會時常讓你緊張和不快樂。如果你在行動時心懷貪愛或瞋恚,可能你有一個值得你這樣做的目標,但你卻是用不健康的方法去獲得它。當然,你必須采取行動以保護自己免于危險。如果你被恐懼鎮伏而這樣做,那麼你會産生恐懼情結,最終將會傷害到你。或者,如果是出于憎恨之心,即使你成功地戰勝不公正的行爲,過後那憎恨卻變成一種有害的心理情結。你必須對抗不公正,你必須保護自己免于危險,不過你可以用一個平衡的心去做,且沒有緊張。出于對其他人的愛,你可以透過平衡的方法去做,而能夠達到好的成果。心的平衡總是有益的,並將給予最好的成果。
問﹕想得到一些物質的東西,使生活過得更安適,有什麼不對?
答:如果那是實際的需求,只要你不對它起執著,就沒有什麼不對。任何你需要的必需品,要努力去獲取。如果你無法得到某事物,就微笑著,並且用別種的方法再試。如果你成功了,則享受你得到的,但是要沒有執著。
問﹕對于計劃未來,你能夠說那是貪愛嗎?
答:再一次,衡量的標准是看你有沒有執著于你的計劃。每個人都必須爲將來打算。如果你的計劃沒有成功,而你開始哭哭啼啼,那你就知道你是執著它的。不過,如果你是不成功的,卻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經盡了全力。所以失敗了又有什麼關系?我將再嘗試!」--那麼你是以不執著的方式去做,而你也保持快樂。
法∕正法
問﹕法是什麼?
答:一個人的心在此時此刻所含容的,就是法。法是心中的一切事物。
問﹕對饑餓的街民而言,法與他們有何關聯呢?
答:有很多來自貧民區的人來參加內觀課程後,發現內觀對他們很有益。他們的肚子是空的,而他們的心也那麼的焦躁不安。透過內觀,他們學習如何保持平靜和平等心。然後他們能夠面對他們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生活改善了。他們脫離了對酒、賭博等的耽溺。法對每個人,貧窮或富有的,都有幫助。
一個真正如法的人如何能夠面對這個不如法的世界?
答:不要嘗試改變這個不如法的世界。試著改變你本身的不如法之處--使你起習性反應而造成自己痛苦的方式。舉例說,當有人辱罵你時,要理解這個人是痛苦的。這是那個人的問題。爲什麼把它變成你的問題呢?爲什麼要開始産生憤怒而造成自己的痛苦呢?那樣做意味著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是那個人的奴隸;只要那個人要,他就能夠使你痛苦。做自己的主人。盡管周遭所有的不如法處境,那麼你還是可以過著如法的生活。
問﹕你如何使宗教等同于正法?
答:如果宗教被認爲是一種宗派的意思,像印度教徒的宗教,或回教徒的宗教,或佛教徒的宗教等等,那麼這是完全違反正法的。但是,如果宗教是被視爲自然的法則,普遍性的自然法則,那麼它是跟正法一樣的。
問﹕你相信正法能夠指引你嗎?
答:是。無疑地,正法開始指引著你。當心愈來愈淨化後,你的般若(panna),你自己體驗的智能將越來越強。當任何問題在這世界、在你的生活之中産生,那麼你只要稍微往內在深處,你自己就可以得到答案。所以它成爲你的指南。你不應該依靠任何人。你依靠自己,和依靠正法。
法的力量
問﹕當我們在正道上進展時,是不是有法的力量在支持我們?
答:肯定有--包括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例如,人們都會傾向與相同興趣、背景和性格的人交往。當我們發展出在我們身上的良好的特質時,我們自然地吸引了同樣具有良好特質的人。當我們與此類的好人接觸時,自然地我們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如果我們發展愛心、慈悲和善意,我們將與所有具有這些正面波動的衆生相應,無論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並且我們將開始獲得他們的支持。這就像爲一臺收音機調音,以便接收到從遠處的廣播電臺傳出的特定頻率音波。同樣的,我們調整自己以便使我們産生此類型的波動;因而我們會收到那些波動的利益。但是,只有當我們努力和正確地練習,所有這一切才會發生。
死亡
問﹕內觀如何能夠在臨死的時刻派上用場?
答:在臨死的時刻--他人的死亡--那時你就只是靜坐和傳送慈悲。而當你自己的死亡來臨時,觀察它,在感受的層面上。每個人都必須觀察自身的死亡:來了,來了,來了,去了,去了,去了,已經去了!要快樂!
自我
問﹕你都是用否定面來談這自我的「我」。難道它沒有正面的嗎?難道沒有任何「我」的體驗,是令人充滿喜悅,安詳和極樂的嗎?
答:透過內觀的修行,你將發現所有此類感官上的愉悅感是無常的;它們來了又消失。如果這個「我」真的享受它們,如果它們是「我的」愉悅感,那麼「我」一定多少能掌控它們。可是,它們只是生起而又滅去,不受我的控製。那裏有「我」呢?
問﹕我指的不是感官上的愉悅感,而是非常深的層次。
答:在那個層次,「我」是完全不重要的。當你達到那個層次時,自我就消融了。只有喜悅。那時「我」的問題就不會出現了。
問﹕好吧,不說「我」,讓我們說是一個人的體驗吧。
答:感覺意識在感覺;沒有一個人在感覺。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如此而已。現在你認爲一定要有一個「我」在感覺,可是在開始修持內觀以後,你將達到「自我」消融的階段。那時,你的問題將會消失!
爲了約定成俗,是的,我們不得不使用像「我」或「我的」等等之類的字彙。然而,執取于它們,把它們當作是真實的究竟意義,將只會帶來痛苦。
問﹕我發現自己非常自我本位的,而且容易輕視別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答:以禅修把它脫離出來。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很強,他就會輕視其它人,貶低別人的重要性而看重自己。但禅修會自然地消融自我。當它消融時,你就不會再做傷害他人的任何事情。禅修吧,然後問題將會自動解決。
問﹕爲什麼我總是在強化這個自我?爲什麼我一直要去努力成爲「我」?
答:由于無明,心有這樣的習性製約。但內觀能讓你從這種有害的習性中解脫出來。你不再只想到自己,你會學習爲他人著想。
情緒
問﹕憤怒、瞋恚、悲傷等不都是所有自然的人類情緒嗎?
答:你稱呼它們爲「自然的」人類情緒,然而,心的本質其實是非常純淨的。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心的真實、純淨本質是如此的迷失,以致心的不純淨性質才被認爲是「自然的」!真實自然的心是非常純淨的,充滿慈悲和善意。
問﹕我將舉個例子。假設一位和我很親近的人去世,我自然就會……
答:你又在說著同樣的事情!你已卷入了這個錯誤的性質。如果有人去世了,不要哭。哭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有那些當你在哭泣的時刻,你是在種下哭泣的種子。大自然將看不到你是爲什麼而哭,大自然只看到你種下了什麼種子,而哭泣的種子將只會帶來更多的哭泣。
問﹕但那正是我對那個去世的人的感覺啊?
答:你也是在傷害那個人,因爲這個人的下一世無論去到那裏,無論這個人在何處,你是在傳送哭泣的波動。如此可憐的人,這麼多的焦躁不安。他接收到的是痛苦的波動。相反的,在十天內觀課程的最後,你被教導如何傳送慈悲觀,愛心和慈悲的波動。他或她將會快樂。無論你在那裏,你的慈悲波動將觸及到這個人。以傳送慈悲來替代哭泣,你將能幫助這個人…
《葛印卡老師答問的寶庫(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