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P22

  ..续本文上一页不唯不可说,即是念亦不可作故。

  「何以」句,征意可知,释中谓设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法执未空,以实有所说即法执故。若论佛无敢谤,所以谤者,非是有心,以不能解我所说如谷向,同法界故。此是反显法不应住。下乃正明,言如来凡言说法者,皆为随机施设,净法界中,都无是事,故云无法可说,是知说法唯是假名,正显其不应住也。

  偈: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合云:此颂本科义也。例上佛既不可以身相见,法亦不可以音声求,故曰「如佛,法亦然」,说有说无,对机不同。故云「所说二差别」,虽有差别,不离法界,以所说之法,唯依他起,无自相故。说者无住竟。

  ﹝(b)闻法无住﹞乙、闻者无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段约魏本有,秦本则无。近时秦本中乃后人补入。纂要不释,刊定记,略要叙释,今见弥勒偈中义有,故准前后释之。

  名冠「慧命」者,以魏译长老为慧命。约智慧能续法身故。

  佛不可以相见,法不可以声求,二义俱深,末法众生恐难信受,故问以颇有众生于未来世等,显现在或庶几耳!佛意以非无信者,但彼非众生,以能信此理者,即名为佛故。虽名为佛,若不发解起行,终无实证,故曰非不众生,谓依然还是众生,此寓有策修意也。征意可知,释中言此等众生,应名为佛,所以还名众生者,以虽名众生,如来以能信故。说非众生,又以未能解修,假立名字,说为众生,岂可自住众生之相,而起抱迷绝分之见哉!

  偈: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合云:此亦颂本科义也。「所说」即法,「说者」即佛,佛不可以相见,法不可以声求,故二俱言「深」也。「非无能信者」,语出反显,正明亦有信者,但此人非是众生,以能信即佛故。依然还是众生,以无解与行故。解行不圆,终无实证,故非圣,此释还是众生义也。能信即佛,毕竟当成,故非不圣,此释非是众生义也。总结闻法无住竟。

  ﹝b、详示﹞(c)得果无住,分二:甲、空生问得为无,乙、如来印答无得

  甲、空生问得为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空生意谓,如我前言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指在信分),至后如来亦言,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指在修分)。今观能信之人,如来说其非是众生,以是成佛人故。但以解行未圆,而说是名众生,是知若有解行,决定成佛。况今如来现得阿耨菩提,是皆与前相违。试问如来,佛今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是无所得耶?此问盖为印证前语,以便进修,非有无双疑,观下印答自知。

  ﹝(c)得果无住﹞乙、如来印答无得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二:初印定,空生虽知无得,尚有所疑,故问为无。如来极力承当,彻根为断,故印言如是,谓如汝所问者是矣。重言者,显决定故。「须菩」下二申答,谓应其所问,申明其义而答之也。言我于阿耨菩提,初似有得,其次渐无,乃至最后无有少法可得,以一念不生故。但以妄尽理圆,假立名字,说为阿耨菩提,故曰是名等,固知其不应住耳。

  偈: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合云:此但颂印答无得义也。「彼处」者,指修证之处,犹言地位也。若有少法可得,则是妄未尽,理未圆,不名无上;故必至无有少法,乃证之菩提无上。总结得果无住竟。

  ﹝b、详示﹞(d)修因无住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文三:初,理本无修。恐谓果既无得,因亦无修,何故菩萨发心修善?故如来先以理本无修示之。「是法」即指菩提,三种中且约自性菩提言之。「平等」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圣不增故无高,在凡不减故无下,无高无下,绝诸对待,是名阿耨多罗,谓无上也。性本具足一切善法,是名三藐,谓正等也。性本不为四相所弊,是名三菩提,谓正觉也。然此但约理具,非关事造,故亦唯是假名,显非实证,纵至信解相应,亦不可执理废事。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盖深救此弊。

  「以无」下,事须有修。言既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现见生佛判然者,盖以凡夫为四相所弊,不得正觉;二乘不修善法,失于正等;菩萨修而不具,未及无上;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异凡夫之不觉,名为正觉;佛以修善,异二乘之偏枯,名曰正等;佛以其修一切善法,异菩萨之有上,名曰无上。故曰即得阿耨等。是知发心菩萨,要须于无修中立修,而如来证果,亦唯向无得中立得,仍不违无得义也。

  「须菩」下,显不应住,恐闻具修善法,又起住因之见,故曰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以无我人等相,修同无修故。但为断妄复真,假立名言,说为善法,故曰是名。知此则修因不应住矣。

  偈: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合云:首二句颂理本无修。「法界」者,一真法界,即是自性菩提,经言是法者指此。「不增减」者,出平等义。「净平等」者,立平等名。谓清净平等离差别染也。「自相」者,自性天然之相,无高下,绝对待,非修得故。

  次二句,颂事须有修,言虽曰清净平等,亦惟理具,若欲事造,亦有「无上」菩提,「方便」法门。如经言:无我人等相,即方便法门也。既得方便法门,还须具修众善,故云「及离于漏法」。「离于漏法」,即指无漏善法,是所应修故。是故下颂显不应住。「是故」者,谓以是依于无我等方便,修习离于漏法故。自然不住于相,「故非净法」,经言即非善法是也。但为断妄复真,假立名言,故云即是净法,经言是名善法是也。总结住心无住竟。

  ﹝B、如来原问发明﹞(C)校量持福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文三:初举能校,准教中,一大千内有百亿须弥,今以如是须弥山等七宝为聚,用作布施,其施可谓大矣。「若人」下明所校,经惟以此偈至四句,甚至等于不及,受持读诵兼说,其行可谓微矣。「于前」下显不及。「于前福德」者,谓以后持说之福,校于前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等。谓以前宝施福德,不及此之持说。此亦由于福不趣菩提,此能趣菩提故。百千万亿等准前可知,按前五番校量:初以一界宝施,二以无量界宝施,三以恒沙身施,四以无量恒沙身施,五以如来因地供佛,从劣向胜,显法渐深,无可议矣。今当第六校量但以百亿须弥等宝施,尚劣第一,何况第二乃至第五。后劣于前,于理何申?盖以修前信解难,解后修证易。大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难则校量须胜,易或随便拈题,此则为是修分已终,聊用校量,以发行人胜进之意耳!

  偈: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合云:此约义而颂也。前四句先显经胜,言欲得菩提须修善法,而修习善法,要在持说此经。但经唯名句文身是无记法,云何持说能得菩提?为遮此难,故曰「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谓虽言此经是无记法摄,而亦说此经,是彼菩提之因。是故此一法宝,胜彼无量珍宝。无量珍宝,即指经中等百亿须弥之宝聚也。

  后四句次显持胜,言宝施之数,极尽其分析之力,无能似于此经之胜;经既无能似者,而持说为因亦然,况复一切世间法,不可得而为喻,而等须弥之宝聚,自应校量不及。总接究竟降住起修分竟。

  ﹝2、正宗分﹞(4)决定降住成证分,分三:A、降心离相,B、住心无住,C、结归问意

  A、降心离相,分二:(A)略明,(B)详示

  (A)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文三:初预遮谬疑,恐谓如来历示降心,皆言度生无度,何故佛于最初成道,三七思惟作念度生?(如法华经说。)佛知空生已萌斯疑,故不待其问而遮之曰:「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佛意,以三七思惟,作念度生,是约小机所见,非真实耳!既遮勿谓,而又教以莫作是念者,决定遮故。「何以」下,征显无度。征意可知,显中先正明,次反显。正明中,言如来证真法界,无法不融,一切众生一时成道,岂复见有能度所度?反显中,若果见有众生为如来所度,则是如来以我为能度。故曰有我;我相既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将必因之俱有,如来不尔,故知无度。

  「须菩」下,兼防谬难,恐谓佛若无我,何故如来最初成道,而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等?(亦如法华经说。)为防斯难,故云: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以是最初成道,为拣邪宗,非遍计故。而彼世间凡夫,不知斯意,以为如来有我,亦谬计也。又恐谓既无众生,焉有凡夫,而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故防云:「凡夫者即非凡夫」。谓凡夫亦法界故。虽亦法界,但以未能证故,对彼圣者能证,假立名字,故曰是名凡夫。

  偈: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