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P21

  ..续本文上一页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亦承上发端,恐谓度生不见生相,严土不见土相,果必类因,成佛时亦应不知不见;果其尔者,何故前言如来悉知悉见?为防此疑,故示知见离相,今且约见以示。

  金刚鎞云:肉眼者,色香味触四尘名肉,胜义净根,依肉而住,依肉而发,有所照见,名为肉眼,然其功能,但观障内之色。

  天眼者,谓作观行,依肉眼边,想外境界,观想成故,方能见障外之色。

  慧眼者,根本实智,照真空之理也。

  法眼者,后得权智,照差别之事也。

  佛眼者,智无不极,照无不圆。

  故古德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又金刚鎞云:初二通于凡夫,后二声闻所无,菩萨但无佛眼,而复各各浅深不同。唯佛则圆具前四,一一殊胜,皆名佛眼,其如四河入海,河不可得。是故凡夫肉眼,唯见障内;天眼障外。佛之肉眼,见无数世界。二乘天眼,唯见一大千界;佛之天眼,见恒沙界。二乘慧眼,唯照我空,地上菩萨,亦皆分证法空;佛之慧眼,圆照三空,洞彻真性。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佛之法眼,所知皆尽,无有分限。故曰一一殊胜。

  然如来各以于意云何及有不为问者,有二意:一显无见之见,无所不见,犹如明镜,无心现物,乃无物不现,此约释疑说也。二显虽能尽见,无有定相,以本唯一见,随缘而成五见,其犹开池引月,因池之异,而说月之异;若决堤通水,则又以池之一,而说月之一,应知异固非异,一亦非一,以月例见,岂有定相,此约离相说也。

  偈: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合云:此颂本科义也。见谓于诸法中而起分别情见,佛无是事,故曰不也,了谓离于分别情见而遇境便了,佛有是事,故曰非无。「虽」之一字,乃应其所疑而纵依之。言虽依所疑,无有分别妄见,非无了境真见,何疑乎如来悉见义也。下二句乃释成上二句义,言如来所以能了境者,谓诸佛五种皆实,以是从性起故,以何义故不见诸法,以若见彼诸法,则有分别心生,名为颠倒。见无定相竟。

  ﹝(d)知见离相﹞乙、知无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文四:初叠河论沙显界多。言如来说法,凡遇数之多者,往往以恒沙说之,问答可知。次,云「于意云何」等,谓以前一河中沙而论恒河之数,以显恒河多也。是诸恒河等,乃又以多河中沙而论世界之数,是不唯显世界之多,且甚多也。其问答亦可知。

  「佛告」下,约界论生显心多。「尔所国土」者,即指上多河沙世界言之。「所有众生」者,如华严云: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等。其心行差别可知,故云若干种心。「若干」犹如许也。「如来」下,约佛能知显彼妄。如来悉知者,以彼有念故。佛自征云,以何以故,能悉知也。又自释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谓非是真心,不过以其暂有用故,是名为心,显其是妄心也。

  蒙引云:昔南阳忠国师,代宗迎止光宅。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他心通。宗令师与验试。师顷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曰:「和尚乃一国之师,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少顷,又问:「即今又在甚么处?」藏曰:「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寂然少顷,再问。藏即不知。师斥曰:「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是知机心才动,早被他知;若曰一念不生,佛亦莫知其兆。

  「所以」下,释妄显知亦无实。所以句征起,言众生之心,所以非真是妄者何也,盖以三心皆不可得:谓已灭不可得,不住不可得,未生不可得故。然佛以一知而悉知众心,义似有体;其奈众心虚妄,三际叵得,虽知而本无所知,岂有实相?

  偈: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合云:此颂本科义也。种种即若干义,言众生若干种心,皆为颠倒之识,以是离于实智起妄念故。如来不住于彼妄念,名为实智。是故能知于彼,说名颠倒,颠倒即非心名心义也。由此两科观之,佛知佛见,尚无定实,况夫未到佛地,妄知妄见,固知其为彻体虚妄,不待降伏矣。总结降心离相竟。

  ﹝B、如来原问发明﹞(B)住心无住,分二:a、略明,b、详示

  a、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文二:初问答施福,前言无住施福,犹如虚空,不可思量。恐于修行之时,行未相应,重疑施福,故又约假设之事,此例言之。「若有人」者,谓设若有是人也。满界宝施,其福似多,若住相则不多,为显斯义,故问以以是因缘得福多不?试看空生如何理会。答以「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者,亦知如来为显为住福也。「须菩」下,重为拣辨,如来见其答处依俙,恐堕似是。不避饶舌,重为眉目而言,若住相布施,不达性空,福德有实者,汝虽说多,如来不说为多;以是无住布施,已知性空,福德无故,不惟汝说为多,如来亦说为多。但只要所修之行,与无住相应耳。然此修分之中,略明降心,仍约度生无度;略明住心,仍约布施无住者,为显行解相应,所谓如是而解,如是而修;如目与足,如是而见,如是而行。若行不如见,恐误前程;行与解违,亦复如是。

  偈: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合云:此颂本科义也。上二句,言前说无住布施,是佛智慧根本,以能生佛智慧故。非同住相布施,名为颠倒功德,以不出轮回苦故。但恐不知无住布施是福德性者,以为是福德相,以是之故,重说满界宝施之譬而比喻之,以显无住福多义也。略明竟。

  ﹝(B)住心无住﹞b、详示,分四:(a)见佛无住,(b)闻法无住,(c)得果无住,(d)修因无住

  (a)见佛无住,又分二:甲、见身无住,乙、见相无住

  甲、见身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与下科,义似复前,而有二义不同:一正兼不同,二化报不同。正兼不同者,以信分中,明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而解分中,明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意皆是兼为释疑,非正示降住之文。今乃正示住心,故不同也。化报不同者,谓前二说身说相,初无具足之言,次有四八之数,明知其为应化之身;今身相皆以具足见称者,应指实报之身,盖必万德庄严,方称具足,以具足即圆满义也。良以修行渐深,将见报体,设有所住,亦碍法身,故又约此以明无住。最高大身,胜妙之色,无少不足,故云具足色身。问以可以等者,恐其有住心故。答以不应等者,以住则成碍,不见法身故,征意可知。释中如来说具足色身者,以是劫海修因之所感故。然既属因感,即是缘起,缘起无性故曰即非具足色身。但为举果劝乐生信,假立名字,故曰是名具足色身。既曰是名,应当求实,明知其不应住矣。

  ﹝(a)见佛无住﹞乙、见相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为总,诸相为别;诸相为能严,色身为所严。所严之妙,全在能严,犹为难忘,故复约此以明无住。准华严相海品,略明有九十七种大人相,广明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无少欠,故云具足。即非是名等,准上可知。

  偈: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意无二及有

  合云:此合颂此科与上科义也。于中复二:前七句正颂,言佛真法身,毕竟有体,非彼相好及于身相。故经言不可以色身见,不可以诸相见也。经中无好有色者,色必具好,偈中去色存好者,与经影显故。以「非相成就」者,「非」字应作「无」字,谓以法身无相,随缘成就具足身相,所以经言即非身相者,谓非彼法身故。又言是名者,以身相不离于法身故。何故身相不离于法身耶?以彼二原依法身现起,非不是法身之佛,所以既云即非,而又重说随缘成就,随缘成就,即是名义也。末句拂执,「亦无二及有」者,谓如来为破有故,亦说无二;为破无故,亦说有二。是知经言即非是名,皆为对机施设,而净法界中,不唯有不可说,即无亦不可说耳。总结见佛无住竟。

  ﹝b、详示﹞(b)闻法无住,分二:甲、说者无住,乙、闻者无住

  甲、说者无住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恐谓既不可以身相见佛,将必要见法身真佛,但法身无形,何以对机作念而说诸法?佛知空生,已萌斯疑,故不待其问而遮之曰:汝勿谓如来作是念等,言如来虽已随机说法,皆以无缘而应,实不预为作念:我今当为说何等法。是虽终日说法,而实无所住矣。纂要云:谷中无人,能作音声。亦显法身不念说法,故以勿谓遮也。既遮勿谓,而又言莫作是念者,言…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