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P20

  ..续本文上一页「不也,世尊」,显无疑也。「佛所说义」,即指上科所说无法发心之义。言如佛所问如此,若如我解佛上来所说之义,以因例果,果必类因,则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可得菩提。是知所谓然灯授记者,亦属方便语耳。问答略明竟。

  ﹝(a)得记离相﹞乙、印证详释,分二:(甲)印证,(乙)详释

  (甲)印证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因例果,因前知后,所说不谬,可启众迷,故印言如是,谓如汝所说者是也。重言者,显决定故。既已印定,而又言实无有法等者,自明本意便是如是,是空生所答,不唯可启众迷,且深契佛心。尤足为降心者,作指南耳。

  ﹝乙、印证详释﹞(乙)详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文二:初反显,若有法可得菩提,则是能所未忘,法我俱在,心且难降,讵堪作佛。故然灯不与授记。授记者,谓授以当来作佛之号,令其分明记忆取验于后时也。「汝于来世」等,即昔日授记之语。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上姓下名可知。若合取其义者,慈悲普覆曰能仁,无为密证曰寂默。住相则不能普覆,有法则乖于无为,佛不授记,无足异也。「以实」下,正明无法可得菩提,则理绝能所,执空我法,一念不生,即心是佛。故然灯与我授记,许以当得作佛,而云号释迦牟尼者,能仁则不住涅槃,寂默则不住生死,名德相符,记斯可矣。总结印证详释竟。

  ﹝(a)得记离相﹞丙、征起转显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三:首句征起,谓以何义故,有法得菩提,则不与记:无法得菩提,乃与记耶?「如来」下转显,以佛称如来,如来者,即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也。有法可得菩提,即不如如,无法可得菩提,适符如义,此与记不与记之所以耳。

  「若有」下防难,难云既无法可得菩提,然灯授记亦虚,何故人言如来于菩提树下,得菩提耶?故此防云:若有人言如来于菩提树下得菩提者,须菩提,你便向他说道,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据此,则离相得记,离相得果,二义相符,同归无念。进发修习菩提心者,不可不知。征起转显竟。

  ﹝(a)得记离相﹞丁、结示中道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文三:初承前遮疑,恐谓无法发心,无法得记,无法成佛,将一向无法,永沉断灭耶?为遮此疑故,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云何无实?方便示现故。云何无虚?随缘成益故。无实故,不违前说;无虚故,不沉断灭。执药成病,于医何与哉?「是故」下,正为结示。是故者,谓以是无实无虚之故也。无实故,无妨如来说一切法,以说有不有,说空不空故。无虚故,说有说空皆是佛法,以说有不有为妙有,说空不空为真空故。

  「须菩」下,重以申明,以上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恐犹未了,故重呼当机而申明之曰:所言一切法者,皆为对治方便;故云即非一切法。谓说空对有,说有对空,非真实也。虽非真实,为欲显示真空妙有义故,是故假立名字,说一切法。此又于开示降心中显示中道第一义也。

  偈: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合云:此通颂得记离相一大科义也。亦应承上疑云:菩萨既不存我,亦不住道,无法可得,何故昔在然灯,以后时作佛授记?故弥勒以此偈释之。言昔在然灯,以后时作佛授记者,正以佛于然灯佛所,修菩萨行,不自以为上。故经云:无法得菩提,然灯佛与授记也。反此不记可知,故弥勒不颂。至于菩提树下得成菩提,亦不以为上,故曰与「彼行等」,此即经中实无有法佛得菩提义也。人言反此可知,故亦不颂,恐生断灭之疑,故曰「非实有为相」,言如来所得菩提非实,方便示现故,此则不违前说,即经中无实义也。虽曰非实,而是有所作为之相,此则不沉断灭,即经中无虚义也。「彼即非相相」者,言彼所谓得菩提者,即是于非相中立相,既于非相中立相而说,亦于无说中立说,以故如来,曾「不虚妄说」法,盖说必如所证故。如是说法,说空不空,说有不有,说空不空为真空,说有不有为妙有,皆是诸佛所证之法。故经云: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据此,则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显唯有中道,为一切诸法「实自体相」。总结得记离相竟。

  ﹝b、详示﹞(b)感报离相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亦承前发端,恐谓应化非真,可说无得,报体修成,岂亦无得耶?为防此疑,故曰:譬如人身长大,此重拈解分中须弥山王之喻。以彼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言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以此喻身,则长而且大可知,故此但言人身长大,即知是仍取前喻。若不然者,何故才说人身长大,空生便悟?盖是前所已知,暂时忘怀耳!一提便醒,故不容佛说而自释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若但取于相,即为非大身。以有数量故,不过对小言大,但是假立名言;说为大身,盖必离相观身,乃为真大,又何容生心于其间哉!

  偈: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大身

  合云:此颂本科义也。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谓自性清净即法身故。二报得法身,谓无量功德法之所成故。今是第二,即果报身也。报身虽大,以有数量可比,故依之而说大身之喻。若自性法身,理绝数量,无可喻者,故知非彼。

  又报身有二:一自报,二他报。偈云「离一切障」,即是自报,即满净义也。「遍一切境」,即是他报,即光明遍照义也。「功德及大体」者,约能依兼所依说,能依者,万德庄严,故曰功德。所依者,千丈金躯,故曰大体。为对世间小身,故即说为大身,非是真大;若解此身非身,即是自性法身,理绝数量,乃为真大。是故经中如来说譬如人身长大,盖为令知非大身义也。感报离相竟。

  ﹝b、详示﹞(c)修因离相,分二:甲、乘前总以例明,乙、约事别为遣相

  甲、乘前总以例明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言菩萨非菩萨,是名菩萨,亦如人身长大是也。所以例者,以众生多以我能修因,自称菩萨,殊不知我为能修,因为所修,二相俱在,非是真实菩萨。但是对彼不能修因者,假立名字,说名菩萨耳!

  ﹝(c)修因离相﹞乙、约事别为遣相,分二:(甲)约度生遣相,(乙)约严土遣相

  (甲)约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文三:初就言出过,作言者有自负意,自谓既是菩萨,应以度生为任,故云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儒典云:以斯道,觉斯民,非予觉之而谁与。略同此意。然此意固善,但不可作言自负,若作言自负,则是心中实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故斥以不名菩萨。

  问:前言我应,此言我当,同耶异耶?答:字义似同,心意实异。前是忆念同体,此是自负其能。观前文下有无生灭度之言,此中下有斥非菩萨之语,其意异可见。何以下征起释成,征意可知。释中谓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生法本无,故曰实无有法,无法则无我,无我则诸相俱尽。解此俱尽者,则是入无生忍,故曰名为菩萨;上既反是,所以不名也。

  「是故」下,结应离相。是故者承上二义言之,言不名菩萨如彼,名为菩萨若此,以是义故,所以佛于三十年来,说一切大小乘法,总为显示二无我理,无我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无。佛说如是,为菩萨者,宜应离相,约度生遣相竟。

  ﹝乙、约事别为遣相﹞(乙)约严土遣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文亦三:初就言出过,义同上科,但随事异说可尔。「何以」下,征起释成,释中言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土唯心现,严亦心生,唯是一心,唤谁严谁,故曰即非庄严。是知庄严佛土者,但约建化门头,假立名字,故曰是名庄严。「须菩」下,结应离相,言既庄严唯是假名,则知无我无法。若菩萨于庄严佛土时,通达无我无法者,进可成佛,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严土菩萨,可弗离相!

  偈: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合云:此通颂一大科义也。一真法界,离能所,绝对待,自他无二,依正同源;不达乎此,所以起度生意,及严土心,「清净」即庄严义也。然起意即是生心,既违法界,即是颠倒,所以经中斥其不名菩萨,及犹至也,若是众生,果能至于菩萨地者,自能了知法无我理,离于诸相,契真法界,虽未成佛,非是大圣,而自觉圣智可信,将来必及于圣。以有我、法二空之智,以为成佛阶降,所以经中许以真是菩萨。总结修因离相竟。

  ﹝b、详示﹞(d)知见离相,分二:甲、见无定相,乙、知无实相

  甲、见无定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