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也,世尊」,顯無疑也。「佛所說義」,即指上科所說無法發心之義。言如佛所問如此,若如我解佛上來所說之義,以因例果,果必類因,則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可得菩提。是知所謂然燈授記者,亦屬方便語耳。問答略明竟。
﹝(a)得記離相﹞乙、印證詳釋,分二:(甲)印證,(乙)詳釋
(甲)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以因例果,因前知後,所說不謬,可啓衆迷,故印言如是,謂如汝所說者是也。重言者,顯決定故。既已印定,而又言實無有法等者,自明本意便是如是,是空生所答,不唯可啓衆迷,且深契佛心。尤足爲降心者,作指南耳。
﹝乙、印證詳釋﹞(乙)詳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文二:初反顯,若有法可得菩提,則是能所未忘,法我俱在,心且難降,讵堪作佛。故然燈不與授記。授記者,謂授以當來作佛之號,令其分明記憶取驗于後時也。「汝于來世」等,即昔日授記之語。
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上姓下名可知。若合取其義者,慈悲普覆曰能仁,無爲密證曰寂默。住相則不能普覆,有法則乖于無爲,佛不授記,無足異也。「以實」下,正明無法可得菩提,則理絕能所,執空我法,一念不生,即心是佛。故然燈與我授記,許以當得作佛,而雲號釋迦牟尼者,能仁則不住涅槃,寂默則不住生死,名德相符,記斯可矣。總結印證詳釋竟。
﹝(a)得記離相﹞丙、征起轉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文叁:首句征起,謂以何義故,有法得菩提,則不與記:無法得菩提,乃與記耶?「如來」下轉顯,以佛稱如來,如來者,即諸法中如如不動義也。有法可得菩提,即不如如,無法可得菩提,適符如義,此與記不與記之所以耳。
「若有」下防難,難雲既無法可得菩提,然燈授記亦虛,何故人言如來于菩提樹下,得菩提耶?故此防雲:若有人言如來于菩提樹下得菩提者,須菩提,你便向他說道,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據此,則離相得記,離相得果,二義相符,同歸無念。進發修習菩提心者,不可不知。征起轉顯竟。
﹝(a)得記離相﹞丁、結示中道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文叁:初承前遮疑,恐謂無法發心,無法得記,無法成佛,將一向無法,永沈斷滅耶?爲遮此疑故,雲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雲何無實?方便示現故。雲何無虛?隨緣成益故。無實故,不違前說;無虛故,不沈斷滅。執藥成病,于醫何與哉?「是故」下,正爲結示。是故者,謂以是無實無虛之故也。無實故,無妨如來說一切法,以說有不有,說空不空故。無虛故,說有說空皆是佛法,以說有不有爲妙有,說空不空爲真空故。
「須菩」下,重以申明,以上雲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恐猶未了,故重呼當機而申明之曰:所言一切法者,皆爲對治方便;故雲即非一切法。謂說空對有,說有對空,非真實也。雖非真實,爲欲顯示真空妙有義故,是故假立名字,說一切法。此又于開示降心中顯示中道第一義也。
偈: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爲相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合雲:此通頌得記離相一大科義也。亦應承上疑雲:菩薩既不存我,亦不住道,無法可得,何故昔在然燈,以後時作佛授記?故彌勒以此偈釋之。言昔在然燈,以後時作佛授記者,正以佛于然燈佛所,修菩薩行,不自以爲上。故經雲:無法得菩提,然燈佛與授記也。反此不記可知,故彌勒不頌。至于菩提樹下得成菩提,亦不以爲上,故曰與「彼行等」,此即經中實無有法佛得菩提義也。人言反此可知,故亦不頌,恐生斷滅之疑,故曰「非實有爲相」,言如來所得菩提非實,方便示現故,此則不違前說,即經中無實義也。雖曰非實,而是有所作爲之相,此則不沈斷滅,即經中無虛義也。「彼即非相相」者,言彼所謂得菩提者,即是于非相中立相,既于非相中立相而說,亦于無說中立說,以故如來,曾「不虛妄說」法,蓋說必如所證故。如是說法,說空不空,說有不有,說空不空爲真空,說有不有爲妙有,皆是諸佛所證之法。故經雲: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據此,則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顯唯有中道,爲一切諸法「實自體相」。總結得記離相竟。
﹝b、詳示﹞(b)感報離相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亦承前發端,恐謂應化非真,可說無得,報體修成,豈亦無得耶?爲防此疑,故曰:譬如人身長大,此重拈解分中須彌山王之喻。以彼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言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以此喻身,則長而且大可知,故此但言人身長大,即知是仍取前喻。若不然者,何故才說人身長大,空生便悟?蓋是前所已知,暫時忘懷耳!一提便醒,故不容佛說而自釋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若但取于相,即爲非大身。以有數量故,不過對小言大,但是假立名言;說爲大身,蓋必離相觀身,乃爲真大,又何容生心于其間哉!
偈: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大身
合雲:此頌本科義也。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謂自性清淨即法身故。二報得法身,謂無量功德法之所成故。今是第二,即果報身也。報身雖大,以有數量可比,故依之而說大身之喻。若自性法身,理絕數量,無可喻者,故知非彼。
又報身有二:一自報,二他報。偈雲「離一切障」,即是自報,即滿淨義也。「遍一切境」,即是他報,即光明遍照義也。「功德及大體」者,約能依兼所依說,能依者,萬德莊嚴,故曰功德。所依者,千丈金軀,故曰大體。爲對世間小身,故即說爲大身,非是真大;若解此身非身,即是自性法身,理絕數量,乃爲真大。是故經中如來說譬如人身長大,蓋爲令知非大身義也。感報離相竟。
﹝b、詳示﹞(c)修因離相,分二:甲、乘前總以例明,乙、約事別爲遣相
甲、乘前總以例明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言菩薩非菩薩,是名菩薩,亦如人身長大是也。所以例者,以衆生多以我能修因,自稱菩薩,殊不知我爲能修,因爲所修,二相俱在,非是真實菩薩。但是對彼不能修因者,假立名字,說名菩薩耳!
﹝(c)修因離相﹞乙、約事別爲遣相,分二:(甲)約度生遣相,(乙)約嚴土遣相
(甲)約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文叁:初就言出過,作言者有自負意,自謂既是菩薩,應以度生爲任,故雲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儒典雲:以斯道,覺斯民,非予覺之而誰與。略同此意。然此意固善,但不可作言自負,若作言自負,則是心中實有我爲能度,生爲所度,故斥以不名菩薩。
問:前言我應,此言我當,同耶異耶?答:字義似同,心意實異。前是憶念同體,此是自負其能。觀前文下有無生滅度之言,此中下有斥非菩薩之語,其意異可見。何以下征起釋成,征意可知。釋中謂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生法本無,故曰實無有法,無法則無我,無我則諸相俱盡。解此俱盡者,則是入無生忍,故曰名爲菩薩;上既反是,所以不名也。
「是故」下,結應離相。是故者承上二義言之,言不名菩薩如彼,名爲菩薩若此,以是義故,所以佛于叁十年來,說一切大小乘法,總爲顯示二無我理,無我則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切皆無。佛說如是,爲菩薩者,宜應離相,約度生遣相竟。
﹝乙、約事別爲遣相﹞(乙)約嚴土遣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文亦叁:初就言出過,義同上科,但隨事異說可爾。「何以」下,征起釋成,釋中言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土唯心現,嚴亦心生,唯是一心,喚誰嚴誰,故曰即非莊嚴。是知莊嚴佛土者,但約建化門頭,假立名字,故曰是名莊嚴。「須菩」下,結應離相,言既莊嚴唯是假名,則知無我無法。若菩薩于莊嚴佛土時,通達無我無法者,進可成佛,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嚴土菩薩,可弗離相!
偈: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衆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聖自智信 及聖以有智
合雲:此通頌一大科義也。一真法界,離能所,絕對待,自他無二,依正同源;不達乎此,所以起度生意,及嚴土心,「清淨」即莊嚴義也。然起意即是生心,既違法界,即是顛倒,所以經中斥其不名菩薩,及猶至也,若是衆生,果能至于菩薩地者,自能了知法無我理,離于諸相,契真法界,雖未成佛,非是大聖,而自覺聖智可信,將來必及于聖。以有我、法二空之智,以爲成佛階降,所以經中許以真是菩薩。總結修因離相竟。
﹝b、詳示﹞(d)知見離相,分二:甲、見無定相,乙、知無實相
甲、見無定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