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P21

  ..續本文上一頁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亦承上發端,恐謂度生不見生相,嚴土不見土相,果必類因,成佛時亦應不知不見;果其爾者,何故前言如來悉知悉見?爲防此疑,故示知見離相,今且約見以示。

  金剛鎞雲:肉眼者,色香味觸四塵名肉,勝義淨根,依肉而住,依肉而發,有所照見,名爲肉眼,然其功能,但觀障內之色。

  天眼者,謂作觀行,依肉眼邊,想外境界,觀想成故,方能見障外之色。

  慧眼者,根本實智,照真空之理也。

  法眼者,後得權智,照差別之事也。

  佛眼者,智無不極,照無不圓。

  故古德頌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又金剛鎞雲:初二通于凡夫,後二聲聞所無,菩薩但無佛眼,而複各各淺深不同。唯佛則圓具前四,一一殊勝,皆名佛眼,其如四河入海,河不可得。是故凡夫肉眼,唯見障內;天眼障外。佛之肉眼,見無數世界。二乘天眼,唯見一大千界;佛之天眼,見恒沙界。二乘慧眼,唯照我空,地上菩薩,亦皆分證法空;佛之慧眼,圓照叁空,洞徹真性。菩薩法眼,所知未盡,各有分限;佛之法眼,所知皆盡,無有分限。故曰一一殊勝。

  然如來各以于意雲何及有不爲問者,有二意:一顯無見之見,無所不見,猶如明鏡,無心現物,乃無物不現,此約釋疑說也。二顯雖能盡見,無有定相,以本唯一見,隨緣而成五見,其猶開池引月,因池之異,而說月之異;若決堤通水,則又以池之一,而說月之一,應知異固非異,一亦非一,以月例見,豈有定相,此約離相說也。

  偈: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顛倒

  合雲:此頌本科義也。見謂于諸法中而起分別情見,佛無是事,故曰不也,了謂離于分別情見而遇境便了,佛有是事,故曰非無。「雖」之一字,乃應其所疑而縱依之。言雖依所疑,無有分別妄見,非無了境真見,何疑乎如來悉見義也。下二句乃釋成上二句義,言如來所以能了境者,謂諸佛五種皆實,以是從性起故,以何義故不見諸法,以若見彼諸法,則有分別心生,名爲顛倒。見無定相竟。

  ﹝(d)知見離相﹞乙、知無實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文四:初疊河論沙顯界多。言如來說法,凡遇數之多者,往往以恒沙說之,問答可知。次,雲「于意雲何」等,謂以前一河中沙而論恒河之數,以顯恒河多也。是諸恒河等,乃又以多河中沙而論世界之數,是不唯顯世界之多,且甚多也。其問答亦可知。

  「佛告」下,約界論生顯心多。「爾所國土」者,即指上多河沙世界言之。「所有衆生」者,如華嚴雲: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等。其心行差別可知,故雲若幹種心。「若幹」猶如許也。「如來」下,約佛能知顯彼妄。如來悉知者,以彼有念故。佛自征雲,以何以故,能悉知也。又自釋雲: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謂非是真心,不過以其暫有用故,是名爲心,顯其是妄心也。

  蒙引雲:昔南陽忠國師,代宗迎止光宅。時有西天大耳叁藏,自謂得他心通。宗令師與驗試。師頃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藏曰:「和尚乃一國之師,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少頃,又問:「即今又在甚麼處?」藏曰:「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寂然少頃,再問。藏即不知。師斥曰:「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對。是知機心才動,早被他知;若曰一念不生,佛亦莫知其兆。

  「所以」下,釋妄顯知亦無實。所以句征起,言衆生之心,所以非真是妄者何也,蓋以叁心皆不可得:謂已滅不可得,不住不可得,未生不可得故。然佛以一知而悉知衆心,義似有體;其奈衆心虛妄,叁際叵得,雖知而本無所知,豈有實相?

  偈:種種顛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顛倒

  合雲:此頌本科義也。種種即若幹義,言衆生若幹種心,皆爲顛倒之識,以是離于實智起妄念故。如來不住于彼妄念,名爲實智。是故能知于彼,說名顛倒,顛倒即非心名心義也。由此兩科觀之,佛知佛見,尚無定實,況夫未到佛地,妄知妄見,固知其爲徹體虛妄,不待降伏矣。總結降心離相竟。

  ﹝B、如來原問發明﹞(B)住心無住,分二:a、略明,b、詳示

  a、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文二:初問答施福,前言無住施福,猶如虛空,不可思量。恐于修行之時,行未相應,重疑施福,故又約假設之事,此例言之。「若有人」者,謂設若有是人也。滿界寶施,其福似多,若住相則不多,爲顯斯義,故問以以是因緣得福多不?試看空生如何理會。答以「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者,亦知如來爲顯爲住福也。「須菩」下,重爲揀辨,如來見其答處依俙,恐墮似是。不避饒舌,重爲眉目而言,若住相布施,不達性空,福德有實者,汝雖說多,如來不說爲多;以是無住布施,已知性空,福德無故,不惟汝說爲多,如來亦說爲多。但只要所修之行,與無住相應耳。然此修分之中,略明降心,仍約度生無度;略明住心,仍約布施無住者,爲顯行解相應,所謂如是而解,如是而修;如目與足,如是而見,如是而行。若行不如見,恐誤前程;行與解違,亦複如是。

  偈:佛智慧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合雲:此頌本科義也。上二句,言前說無住布施,是佛智慧根本,以能生佛智慧故。非同住相布施,名爲顛倒功德,以不出輪回苦故。但恐不知無住布施是福德性者,以爲是福德相,以是之故,重說滿界寶施之譬而比喻之,以顯無住福多義也。略明竟。

  ﹝(B)住心無住﹞b、詳示,分四:(a)見佛無住,(b)聞法無住,(c)得果無住,(d)修因無住

  (a)見佛無住,又分二:甲、見身無住,乙、見相無住

  甲、見身無住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與下科,義似複前,而有二義不同:一正兼不同,二化報不同。正兼不同者,以信分中,明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而解分中,明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其意皆是兼爲釋疑,非正示降住之文。今乃正示住心,故不同也。化報不同者,謂前二說身說相,初無具足之言,次有四八之數,明知其爲應化之身;今身相皆以具足見稱者,應指實報之身,蓋必萬德莊嚴,方稱具足,以具足即圓滿義也。良以修行漸深,將見報體,設有所住,亦礙法身,故又約此以明無住。最高大身,勝妙之色,無少不足,故雲具足色身。問以可以等者,恐其有住心故。答以不應等者,以住則成礙,不見法身故,征意可知。釋中如來說具足色身者,以是劫海修因之所感故。然既屬因感,即是緣起,緣起無性故曰即非具足色身。但爲舉果勸樂生信,假立名字,故曰是名具足色身。既曰是名,應當求實,明知其不應住矣。

  ﹝(a)見佛無住﹞乙、見相無住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爲總,諸相爲別;諸相爲能嚴,色身爲所嚴。所嚴之妙,全在能嚴,猶爲難忘,故複約此以明無住。准華嚴相海品,略明有九十七種大人相,廣明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無少欠,故雲具足。即非是名等,准上可知。

  偈: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意無二及有

  合雲:此合頌此科與上科義也。于中複二:前七句正頌,言佛真法身,畢竟有體,非彼相好及于身相。故經言不可以色身見,不可以諸相見也。經中無好有色者,色必具好,偈中去色存好者,與經影顯故。以「非相成就」者,「非」字應作「無」字,謂以法身無相,隨緣成就具足身相,所以經言即非身相者,謂非彼法身故。又言是名者,以身相不離于法身故。何故身相不離于法身耶?以彼二原依法身現起,非不是法身之佛,所以既雲即非,而又重說隨緣成就,隨緣成就,即是名義也。末句拂執,「亦無二及有」者,謂如來爲破有故,亦說無二;爲破無故,亦說有二。是知經言即非是名,皆爲對機施設,而淨法界中,不唯有不可說,即無亦不可說耳。總結見佛無住竟。

  ﹝b、詳示﹞(b)聞法無住,分二:甲、說者無住,乙、聞者無住

  甲、說者無住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恐謂既不可以身相見佛,將必要見法身真佛,但法身無形,何以對機作念而說諸法?佛知空生,已萌斯疑,故不待其問而遮之曰:汝勿謂如來作是念等,言如來雖已隨機說法,皆以無緣而應,實不預爲作念:我今當爲說何等法。是雖終日說法,而實無所住矣。纂要雲:谷中無人,能作音聲。亦顯法身不念說法,故以勿謂遮也。既遮勿謂,而又言莫作是念者,言…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