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示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非异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槃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九种有为法 妙智正观故 见相及于识 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 亦观未来世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沙门 通理 谨释
通叙大意
真空不空,妙有不有。妙有不有,有而性常自空;真空不空,空而性常自有。遮照无碍,存泯自由,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实相欤!因而有空,缘空而有。缘空而有,回萌蘖于焦芽;因有而空,挽狂恶于醉象。圣凡俱益,大小同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金刚般若经欤!故我正觉,肇彼祇园,当食时而入城,情忘精舍,乞食已而还处,念绝人寰,是固以无所住心,随缘而安住也。至若食讫收缘,洗足敷座,一念不动,诸法皆空,是又以无所动心,自然而降伏也。如是则降心住心之旨,已昭然于叙分中矣!
正宗分中,诸家异判,或依无著分住,或依天亲断疑,或依梁昭明逐分销释,或依功德施因著立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苟能得意忘言,无烦说非道是。然群盲摸象,不妨随摸异说;三兽渡河,亦许缘渡自知。今依本经次第浅深,分为四分:第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第二推广降住开解分,第三究竟降住起修分,第四决定降住成证分。
一 略明降住生信分
第一分中,首自须菩提见佛举止,验佛威仪,在在无非护念,时时咸彰付嘱,极口称赞为众表扬。第恐妄拟圣境,反招画鹄之讥,为怜初步,敬陈住降之请。于是世尊重赞善哉,深印其说,是犹欲其于著衣持钵,去来行坐时,荐取世尊护念付嘱意耳!其奈出厩良驹,已摇鞭影,传经沉疾,须设治方,故世尊诫听许说,而当机唯然承旨也。
夫菩萨以二利得名,降住从悲施入手:悲则能所双寂,灭度一切众生,而无度相;施则内外俱空,遍行一切檀度,而无住心。无住心则觉心可住,无度相则妄心可降,降心住心,略明如是。
第以布施一法,通乎上下,恐谓下济众生,可以不住生相;上供诸佛,岂可不住佛相,故问以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空生因问得悟,如来进示提持,不惟应化非真,乃至果报身相,亦不应住;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
然义意既渐入深微,而章句亦倍增玄妙,于是问答激扬,启发净信,展转征释,结示增修,至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则如来为众解粘去缚之意已深切矣!
然既遣之又遣,不合有得有说,为防斯疑,故尔致问,当机答以得无定得,说无定说,则二乘随法生取之坚执已摇动矣!法执既破,净信斯生,因为校量持福,以终一章之义也。
二 推广降住开解分
第二推广降住开解分中,初约小乘因果以明降心者,为其无我也。无我则无念,无念则有相皆离,心无可降,是真降心。次约大乘因果以明住心者,为其无法也。无法则无执,无执则是法不住,觉元不昧,是真住心。自是校况持福,请名奉持,为义略周,而又进示说法无说,尘界非界,化相非相者,盖为净除余疑开广知见,所以四句功德,随恒沙身命布施,未足为校焉!缘兹当机深解,感悟涕泣,叹信解功德,第一希有,验当来有斯,倍更为难,以能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故耳。
如来欲令闻赞发心,见贤思齐,故以如是如是而印许之,复以不惊不怖不畏者而证成之,其次又以般若非般若,例明忍辱非忍辱,佛意盖以六度万行,一切俱非,故总结之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心,不应住色等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也。前此教以不住色等布施者,亦斯意耳!欲遮深疑,具示五语。为助妙解,双陈两喻:良以有住行施,则永沉长夜,故以如人入暗喻之;无住行施,则径达彼岸,故以如人有目喻之。然此推广分中,少示降心,多示住心者,以觉心如主,妄心如客,但使觉心安住,自令妄心不兴,亦如主人若悟,客邪不得其便也。至此显示经功,生福与灭罪齐驱;校量持福,供佛兼承事莫及。总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解分极旨,尽于是矣。
三 究竟降住起修分
第三究竟降住起修分中,重举发菩提心者,谓信解之后,发起修习菩提心也。虽蒙开示,已解降住之宗,未历真修,莫究降住之实,故重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意盖欲究竟所解,以造其实耳。
﹝三 究竟降住起修分﹞(一)降心
﹝(一)降心﹞1、略明
答降心中,而有略明、详示二义:略明中,教以如前所解,而究竟之故仍约度生无度,显久行即修故。
﹝(一)降心﹞2、详示
详示之中复分为四:
第一得记离相,第二感报离相,第三修因离相,第四知见离相。
﹝2、详示﹞(1)得记离相
第一得记离相,虽事在然灯,与前解分中取意不同,前为遣所授法以明无住,故问其于法有所得不?此为遣能受法以示降伏,故问以有法得菩提不?答以无法,印以无法者,以有法则不契真如,佛不与记;无法乃适符如义,佛始与记,盖以如来者,即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也。
是知如来于菩提树下,得成菩提,亦缘实无有法,虽曰实无有法,亦非一向永寂;故进示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无实故,说有不有,说空不空,故无妨如来说一切法;无虚故,说有不有为妙有,说空不空为真空,为欲显示真空妙有,故无妨说皆是佛法。恐犹未了,仍复申明,故曰一切法非一切法,名一切法。此又如来于正说降心法中,兼示中道第一义耳!
﹝2、详示﹞(2)感报离相
第二感报离相者,谓法身性具,可说无得,报体修成,宁与同伦?为防斯疑,故重拈解分中,身如须弥山王之喻,而云譬如人身长大,此当机先所已悟,故才闻举处,便劈空栏住而自释也。
﹝2、详示﹞(3)修因离相
第三修因离相中,先约度生遣相,言菩萨亦如是者,谓菩萨非菩萨,亦如大身非大身是也。是知彼若起心作言,我当度生,则是以菩萨自负,却非真实菩萨;以彼若知实无有法,乃可名为菩萨。彼既作言自负,故斥以不名也。至云是故佛说等者,乃承引如来已向所说,皆为显示二无我理以证成之。次约严土遣相中不名菩萨准上可知,以彼若于严土之时,通达无我无法者,乃许其为真是菩萨,以有二空之智,决定成佛故。
﹝2、详示﹞(4)知见离相
第四知见离相中,既一佛而通具五眼,则是本惟一见,随缘而成五见。其犹开池引月,因池之异,而说月之异;若决堤通水,则又以池之一,而说月之一。应知异固非异,一亦非一,以月例见,见岂有定相哉!既一知而悉知众心,义似有体,其奈众心虚妄,三际叵得,是虽知而本无所知,知岂有实相哉!据此则佛知佛见,尚无定实,况夫未到佛地,妄知妄见,固知其为彻体虚妄,不待降伏矣。
﹝三 究竟降住起修分﹞(二)住心
﹝(二)住心﹞1、略明
答住心中,亦有略明、详示二义:略明中,满界宝施,其福似多,而如来问心多不者,良以行布施时,有住相不住之异。住相则福德有实,不可言多,以有漏故;不住则福德无故,可说为多,以无漏故。然此修分之中,略明降心,仍约度生无度;略明住心,仍约布施无住者,为显行解相应。所谓如是而解,如是而修,如目与足,如是而见,如是而行也。
﹝(二)住心﹞2、详示
详示之中,亦分为四:一见佛无住,二闻法无住,三得果无住,四修因无住。
﹝2、详示﹞1、见佛无住
第一见佛无住,义似复前而有二意不同:一兼正不同,二化报不同。兼正不同者,以信分中,明不可以身相见…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