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而解分中,明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意皆是兼为释疑,非正示降住之文,今则正示住心,此兼正不同也。
化报不同者,谓前二说身说相,初无具足之言,次有四八之数,明知其为应化之身,今身相皆以具足见称者,应指实报之身,盖必万德庄严方称具足,以具足即圆满义也。而又言非具足者,以既属因感,即是缘起,缘起无性,岂真具足,意显其不应住耳。
﹝2、详示﹞2、闻法无住
第二闻法无住中,先明说者无住,言如来虽已随机说法,皆以无缘而应,实不预为作念,我今当为说何等法,是虽终日说法,而实无所住矣!次明闻者无住,而言彼非众生者,以既信无住,即名无佛故,又云非不众生者,以虽名为佛,但是理具故。征释中,言既非众生,而又名为众生者,谓佛以能信即佛说非,解修未极说是也。
﹝2、详示﹞3、得果无住
第三得果无住者,准前信分云,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解分亦云,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是当机之所已知,而今复以所得菩提,为无所得为问者,盖为印证前语,以便观察修习故也。如来印证,而云无少法可得者,以还复旧时性,无有一法新故。
﹝2、详示﹞4、修因无住
第四修因无住中,而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乃申明上文无少法可得之意,以引生下文无我修善得菩提义也。意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现见生佛判然者:以凡夫有我,不得正觉,二乘不修;失于正等;菩萨修而不具,未及无上;佛以无我,异凡夫之不觉,名曰正觉。佛以修善,异二乘之偏枯,名曰正等。佛以具修一切善法,异菩萨之有上,名曰无上,故云即得阿耨等也。恐闻善法二字,又起有法之疑,故又以即非、是名遣之,修分之旨,至此已极,因为校量持福,以发行人胜进之意焉。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
第四决定降住成证分中,乃有三义:一降心离相,二住心无住,三结归问意。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一)降心离相
﹝(一)降心离相﹞1、略明
初中略明降心,亦约度生无度,而与前文[迦-加+向]异。谓前约菩萨,未得决定,是勉而行之;此约佛地,已得决定,是安而行之也。
﹝(一)降心离相﹞2、详示
﹝2、详示﹞(1)观相离相
详示降心,复有二义:一观相离相,二离相亦离。观相离相中,问虽同于解分,而所为不同。谓前为防疑,此为破见,盖当机历承开示,相似心空,未免欲立心空之见,观其答处,顿改前辙,其意以但自无心,则见色非干色,一切色是佛色矣。佛既不斥其非,未全非也,但恐其相似心空,未得决定,故以轮王三十二相,而勘验之,当机果是脚跟不稳,而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谓「依俙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也。佛既不印其是,未全是耳,又恐其前无新证,退失故居,历览二际,自生艰险,故惟说偈以示离色离声,且授之以把稳生涯也。
﹝2、详示﹞(2)离相亦离
离相亦离者,以上示离相,乃为遣取相之执,若更起离相之执,何异从冥入冥?故文中两诫莫作是念,盖恐其以盲引盲,致令一类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成焦芽败种,堕一阐提,佛亦难救,所谓宁使著有如须弥山,不使著空如芥子许也。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二)住心无住
﹝(二)住心无住﹞1、略明
略明住心中,亦以不住施福为言,然与前有异,以前文但显不住福多,启发修习之心;此中的指得忍菩萨,决定不受福德,有志决定者,亦知取法可尔。
﹝(二)住心无住﹞2、详示
详示住心中,亦有二义:一正报无住,二依报无住。正报无住者,谓如来内证不变之体,外现随缘之用,来去坐卧,一味随缘,故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知如来正报,尚不应住,降斯已还,岂应有所住乎!
次明依报无住者,谓界既可析,尘又可合,则尘界俱非实有;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而入理菩萨,宜应无所住矣!
又上文详示降心中,佛以一切诸见束为断常二见,二见不生,一切皆尽,是为决定降伏。此中乃以一切诸法,束为依正二报,二报不住,一切俱空,是为决定安住。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三)结归问意
结归问意者,准前两番请问,皆以住心在前,降心在后;两番开示,皆以住心在后,降心在前。其意以妄心久炽,觉心乍兴,乍兴则力微,久炽则功著;功著则降不容缓,故在前;力微则住不宜速,故在后。
今当开示已竟,亦先结降心,后结住心。结降心者,以前两答降心,皆令度生无我,且言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恐谓说由心生,如来既说人有我等相,见,则是如来心中,先有我等相见。为防斯疑,故曰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至云,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以如来说我非我,是名为我。既所说尚惟是名,能说心中,岂先有我等相见!如谷答向,元无作者,此约决定无我以结。至云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等者,由前历示降心之法,今其应于一切降心法中,如是由知而见,由信而解,信解之后,渐次究竟,以至决定降伏,则并前所说降心之法,心中亦复不生,此约决定无法以结。然此心中我等相见,及于法相,俱属微细深惑,此既不有,尚有何妄!故此结归,应前云何降心问也。
结住心中,而言满无量僧祇世界宝施,不及持说此经者,以不得此经,不成无住行故。又恐谓受持无住易,演说无住难,故征其云何为人演说,而示以不取于相。良以一切有为,总如梦事,眠时似有,寤时实无。况夫色阴如幻,无而忽有;受阴如泡,虚而无实;想阴如影,托外物现;行阴如露,乘夜气生;识阴如电,假明暂发。一一皆是无常,法法总归灭尽。作如是观,自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约决定无住,应前云何应住问也。
流通中,当机全身担荷,余众随分受益,三草二木,各得增长,故云皆大欢喜,谓喜其成佛有分,非常喜也。
信谓忍其教,受谓领其理,奉则遵教循理,行则自行化他,夫如是则慧水常流,法脉永通,尽尘劫而不滞,利万汇而无遗矣。
理也无知,谬承师印,向虽历参多席,未曾得闻是经,既在持诵之余,用心研究;又于讲演之际,加意寻讨,将陈斯疏,尚冀资成,澄观补处之偈,妙契大圣之心。依经求偈,偈得经而词畅;藉偈通经,经因偈而义明。缘兹合释,用此济美,未善两论,不敢强同。仍以乍异旧说,恐泥先闻,故总以新眼名之,赐览者愿少留意。
归命本尊佛 演说微妙空 解空第一者 常随众圣贤 愿以大威神 祐我成斯疏 随喜并见闻 承此开新眼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悬示
京西山敕建香界寺传讲沙门 通理 谨述
将释此经,预建章门,夫杂华严饰,为诸经中王,贤首清凉,乃一家之祖,十门通经,万世标准,虽依法随人,开合不定,而忘言得意,会理无殊,故今解释此经,略变其式,而为六门:(一)翻译前后,(二)宣说时处,(三)教乘摄属,(四)因缘所为,(五)受持感通,(六)释题解文。
一、翻译前后者,以经是佛说,文属梵言,翻梵成夏,必得其人,出译凭时,乃堪取信。此经前后翻译,阅有六师: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
姚秦,译经时也。后秦姚氏,建都长安,为别前秦符氏,故称姚秦。鸠摩罗什,译主名也,具云鸠摩罗什婆,此翻童寿,以童年有耆德故。(开元释教录云:一名鸠摩罗耆婆者,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祖居印土,家世相国。其父以聪敏见称,避位出家,游学龟兹。龟兹王闻,以女逼而妻之,乃生于什。什处胎日,母增慧辩,如舍利弗处胎相类。什生,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依名德法师槃头达多,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氏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戒,度人不减[毛@匊]多;若破戒者,止可为才明[什-十+隽]艺法师而已。」又到沙勒国,见佛钵,遂顶戴之,俄念钵重,即不能胜,失声之下,母问其故,即以唯心之义答之。及还龟兹,名盖诸国。至于四围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后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
有顷,什母预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果其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乃留住龟兹,止王新寺,后又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什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干,声流东震。当此土前秦符坚,建元九年,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致道安。后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致什至西凉。光闻符坚为姚苌所弑,乃自据凉土,即三河王位。什亦留止。苌即位,亦闻师名,屡请,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子隆立,姚兴伐凉,请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当弘始三年时也。
因见旧译经论,率多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临灭,集众谓曰:「自以闇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是知师舌,与如来广长舌相,等无有异。所以此经六译,而时所宗尚,皆弘秦本,今疏依之。(细寻什师行状,自古纪载不同,愚先注法华指掌,但据大成,今见译经图纪,及释教录所载,不惟与大成不符,即二书亦递相龃龉。至于金刚蒙引所载,益难考稽,是疏且约图纪教录斟酌去取,恐有未妥,故述此以俟博览者教之。)
(二)元魏菩提留支译
后魏元氏,初都恒安,南迁洛阳,后…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