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而解分中,明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其意皆是兼爲釋疑,非正示降住之文,今則正示住心,此兼正不同也。
化報不同者,謂前二說身說相,初無具足之言,次有四八之數,明知其爲應化之身,今身相皆以具足見稱者,應指實報之身,蓋必萬德莊嚴方稱具足,以具足即圓滿義也。而又言非具足者,以既屬因感,即是緣起,緣起無性,豈真具足,意顯其不應住耳。
﹝2、詳示﹞2、聞法無住
第二聞法無住中,先明說者無住,言如來雖已隨機說法,皆以無緣而應,實不預爲作念,我今當爲說何等法,是雖終日說法,而實無所住矣!次明聞者無住,而言彼非衆生者,以既信無住,即名無佛故,又雲非不衆生者,以雖名爲佛,但是理具故。征釋中,言既非衆生,而又名爲衆生者,謂佛以能信即佛說非,解修未極說是也。
﹝2、詳示﹞3、得果無住
第叁得果無住者,准前信分雲,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解分亦雲,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是當機之所已知,而今複以所得菩提,爲無所得爲問者,蓋爲印證前語,以便觀察修習故也。如來印證,而雲無少法可得者,以還複舊時性,無有一法新故。
﹝2、詳示﹞4、修因無住
第四修因無住中,而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乃申明上文無少法可得之意,以引生下文無我修善得菩提義也。意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現見生佛判然者:以凡夫有我,不得正覺,二乘不修;失于正等;菩薩修而不具,未及無上;佛以無我,異凡夫之不覺,名曰正覺。佛以修善,異二乘之偏枯,名曰正等。佛以具修一切善法,異菩薩之有上,名曰無上,故雲即得阿耨等也。恐聞善法二字,又起有法之疑,故又以即非、是名遣之,修分之旨,至此已極,因爲校量持福,以發行人勝進之意焉。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
第四決定降住成證分中,乃有叁義:一降心離相,二住心無住,叁結歸問意。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一)降心離相
﹝(一)降心離相﹞1、略明
初中略明降心,亦約度生無度,而與前文[迦-加+向]異。謂前約菩薩,未得決定,是勉而行之;此約佛地,已得決定,是安而行之也。
﹝(一)降心離相﹞2、詳示
﹝2、詳示﹞(1)觀相離相
詳示降心,複有二義:一觀相離相,二離相亦離。觀相離相中,問雖同于解分,而所爲不同。謂前爲防疑,此爲破見,蓋當機曆承開示,相似心空,未免欲立心空之見,觀其答處,頓改前轍,其意以但自無心,則見色非幹色,一切色是佛色矣。佛既不斥其非,未全非也,但恐其相似心空,未得決定,故以輪王叁十二相,而勘驗之,當機果是腳跟不穩,而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所謂「依俙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也。佛既不印其是,未全是耳,又恐其前無新證,退失故居,曆覽二際,自生艱險,故惟說偈以示離色離聲,且授之以把穩生涯也。
﹝2、詳示﹞(2)離相亦離
離相亦離者,以上示離相,乃爲遣取相之執,若更起離相之執,何異從冥入冥?故文中兩誡莫作是念,蓋恐其以盲引盲,致令一類發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成焦芽敗種,墮一闡提,佛亦難救,所謂甯使著有如須彌山,不使著空如芥子許也。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二)住心無住
﹝(二)住心無住﹞1、略明
略明住心中,亦以不住施福爲言,然與前有異,以前文但顯不住福多,啓發修習之心;此中的指得忍菩薩,決定不受福德,有志決定者,亦知取法可爾。
﹝(二)住心無住﹞2、詳示
詳示住心中,亦有二義:一正報無住,二依報無住。正報無住者,謂如來內證不變之體,外現隨緣之用,來去坐臥,一味隨緣,故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知如來正報,尚不應住,降斯已還,豈應有所住乎!
次明依報無住者,謂界既可析,塵又可合,則塵界俱非實有;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而入理菩薩,宜應無所住矣!
又上文詳示降心中,佛以一切諸見束爲斷常二見,二見不生,一切皆盡,是爲決定降伏。此中乃以一切諸法,束爲依正二報,二報不住,一切俱空,是爲決定安住。
﹝四 究竟降住起修分﹞(叁)結歸問意
結歸問意者,准前兩番請問,皆以住心在前,降心在後;兩番開示,皆以住心在後,降心在前。其意以妄心久熾,覺心乍興,乍興則力微,久熾則功著;功著則降不容緩,故在前;力微則住不宜速,故在後。
今當開示已竟,亦先結降心,後結住心。結降心者,以前兩答降心,皆令度生無我,且言若菩薩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恐謂說由心生,如來既說人有我等相,見,則是如來心中,先有我等相見。爲防斯疑,故曰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乃至雲,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以如來說我非我,是名爲我。既所說尚惟是名,能說心中,豈先有我等相見!如谷答向,元無作者,此約決定無我以結。至雲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等者,由前曆示降心之法,今其應于一切降心法中,如是由知而見,由信而解,信解之後,漸次究竟,以至決定降伏,則並前所說降心之法,心中亦複不生,此約決定無法以結。然此心中我等相見,及于法相,俱屬微細深惑,此既不有,尚有何妄!故此結歸,應前雲何降心問也。
結住心中,而言滿無量僧祇世界寶施,不及持說此經者,以不得此經,不成無住行故。又恐謂受持無住易,演說無住難,故征其雲何爲人演說,而示以不取于相。良以一切有爲,總如夢事,眠時似有,寤時實無。況夫色陰如幻,無而忽有;受陰如泡,虛而無實;想陰如影,托外物現;行陰如露,乘夜氣生;識陰如電,假明暫發。一一皆是無常,法法總歸滅盡。作如是觀,自然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此約決定無住,應前雲何應住問也。
流通中,當機全身擔荷,余衆隨分受益,叁草二木,各得增長,故雲皆大歡喜,謂喜其成佛有分,非常喜也。
信謂忍其教,受謂領其理,奉則遵教循理,行則自行化他,夫如是則慧水常流,法脈永通,盡塵劫而不滯,利萬彙而無遺矣。
理也無知,謬承師印,向雖曆參多席,未曾得聞是經,既在持誦之余,用心研究;又于講演之際,加意尋討,將陳斯疏,尚冀資成,澄觀補處之偈,妙契大聖之心。依經求偈,偈得經而詞暢;藉偈通經,經因偈而義明。緣茲合釋,用此濟美,未善兩論,不敢強同。仍以乍異舊說,恐泥先聞,故總以新眼名之,賜覽者願少留意。
歸命本尊佛 演說微妙空 解空第一者 常隨衆聖賢 願以大威神 祐我成斯疏 隨喜並見聞 承此開新眼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懸示
京西山敕建香界寺傳講沙門 通理 謹述
將釋此經,預建章門,夫雜華嚴飾,爲諸經中王,賢首清涼,乃一家之祖,十門通經,萬世標准,雖依法隨人,開合不定,而忘言得意,會理無殊,故今解釋此經,略變其式,而爲六門:(一)翻譯前後,(二)宣說時處,(叁)教乘攝屬,(四)因緣所爲,(五)受持感通,(六)釋題解文。
一、翻譯前後者,以經是佛說,文屬梵言,翻梵成夏,必得其人,出譯憑時,乃堪取信。此經前後翻譯,閱有六師:
(一)姚秦鸠摩羅什譯
姚秦,譯經時也。後秦姚氏,建都長安,爲別前秦符氏,故稱姚秦。鸠摩羅什,譯主名也,具雲鸠摩羅什婆,此翻童壽,以童年有耆德故。(開元釋教錄雲:一名鸠摩羅耆婆者,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爲本。什父鸠摩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爲名)。祖居印土,家世相國。其父以聰敏見稱,避位出家,遊學龜茲。龜茲王聞,以女逼而妻之,乃生于什。什處胎日,母增慧辯,如舍利弗處胎相類。什生,母即出家,得證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九歲隨母到罽賓,依名德法師槃頭達多,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氏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叁十五不毀戒,度人不減[毛@匊]多;若破戒者,止可爲才明[什-十+隽]藝法師而已。」又到沙勒國,見佛缽,遂頂戴之,俄念缽重,即不能勝,失聲之下,母問其故,即以唯心之義答之。及還龜茲,名蓋諸國。至于四圍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莫不窮微盡奧。後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禀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之非,于是傳習大乘,廣求要義。
有頃,什母預知龜茲運衰,辭往天竺,進證叁果,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當闡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果其大化得行,雖當爐镬無恨。」乃留住龜茲,止王新寺,後又到罽賓,爲其師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義。達多感悟,反禮什爲大乘師焉!自是道播西幹,聲流東震。當此土前秦符堅,建元九年,異星現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龜茲有羅什,襄陽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致道安。後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致什至西涼。光聞符堅爲姚苌所弑,乃自據涼土,即叁河王位。什亦留止。苌即位,亦聞師名,屢請,呂光不允。苌卒,子興立,複請不允。光卒,子隆立,姚興伐涼,請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當弘始叁年時也。
因見舊譯經論,率多不與梵本相應,乃集沙門八百余人,新譯經論九十八部,凡叁百九十余卷。所譯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什臨滅,集衆謂曰:「自以闇昧,謬充翻譯,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根不壞。」後果如之,是知師舌,與如來廣長舌相,等無有異。所以此經六譯,而時所宗尚,皆弘秦本,今疏依之。(細尋什師行狀,自古紀載不同,愚先注法華指掌,但據大成,今見譯經圖紀,及釋教錄所載,不惟與大成不符,即二書亦遞相龃龉。至于金剛蒙引所載,益難考稽,是疏且約圖紀教錄斟酌去取,恐有未妥,故述此以俟博覽者教之。)
(二)元魏菩提留支譯
後魏元氏,初都恒安,南遷洛陽,後…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