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是福德應報 爲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于是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爲末 示現煩惱盡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別喻 但隨于音聲 凡夫取顛倒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見我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二智及叁昧 如是得遠離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非有爲非離 諸如來涅槃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九種有爲法 妙智正觀故 見相及于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觀相及受用 觀于叁世事 于有爲法中 得無垢自在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
沙門 通理 謹釋
通敘大意
真空不空,妙有不有。妙有不有,有而性常自空;真空不空,空而性常自有。遮照無礙,存泯自由,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實相欤!因而有空,緣空而有。緣空而有,回萌蘖于焦芽;因有而空,挽狂惡于醉象。聖凡俱益,大小同軌,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金剛般若經欤!故我正覺,肇彼祇園,當食時而入城,情忘精舍,乞食已而還處,念絕人寰,是固以無所住心,隨緣而安住也。至若食訖收緣,洗足敷座,一念不動,諸法皆空,是又以無所動心,自然而降伏也。如是則降心住心之旨,已昭然于敘分中矣!
正宗分中,諸家異判,或依無著分住,或依天親斷疑,或依梁昭明逐分銷釋,或依功德施因著立破。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苟能得意忘言,無煩說非道是。然群盲摸象,不妨隨摸異說;叁獸渡河,亦許緣渡自知。今依本經次第淺深,分爲四分:第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第二推廣降住開解分,第叁究竟降住起修分,第四決定降住成證分。
一 略明降住生信分
第一分中,首自須菩提見佛舉止,驗佛威儀,在在無非護念,時時鹹彰付囑,極口稱贊爲衆表揚。第恐妄擬聖境,反招畫鹄之譏,爲憐初步,敬陳住降之請。于是世尊重贊善哉,深印其說,是猶欲其于著衣持缽,去來行坐時,薦取世尊護念付囑意耳!其奈出廄良駒,已搖鞭影,傳經沈疾,須設治方,故世尊誡聽許說,而當機唯然承旨也。
夫菩薩以二利得名,降住從悲施入手:悲則能所雙寂,滅度一切衆生,而無度相;施則內外俱空,遍行一切檀度,而無住心。無住心則覺心可住,無度相則妄心可降,降心住心,略明如是。
第以布施一法,通乎上下,恐謂下濟衆生,可以不住生相;上供諸佛,豈可不住佛相,故問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空生因問得悟,如來進示提持,不惟應化非真,乃至果報身相,亦不應住;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
然義意既漸入深微,而章句亦倍增玄妙,于是問答激揚,啓發淨信,展轉征釋,結示增修,至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則如來爲衆解粘去縛之意已深切矣!
然既遣之又遣,不合有得有說,爲防斯疑,故爾致問,當機答以得無定得,說無定說,則二乘隨法生取之堅執已搖動矣!法執既破,淨信斯生,因爲校量持福,以終一章之義也。
二 推廣降住開解分
第二推廣降住開解分中,初約小乘因果以明降心者,爲其無我也。無我則無念,無念則有相皆離,心無可降,是真降心。次約大乘因果以明住心者,爲其無法也。無法則無執,無執則是法不住,覺元不昧,是真住心。自是校況持福,請名奉持,爲義略周,而又進示說法無說,塵界非界,化相非相者,蓋爲淨除余疑開廣知見,所以四句功德,隨恒沙身命布施,未足爲校焉!緣茲當機深解,感悟涕泣,歎信解功德,第一希有,驗當來有斯,倍更爲難,以能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故耳。
如來欲令聞贊發心,見賢思齊,故以如是如是而印許之,複以不驚不怖不畏者而證成之,其次又以般若非般若,例明忍辱非忍辱,佛意蓋以六度萬行,一切俱非,故總結之曰: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不應住色等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也。前此教以不住色等布施者,亦斯意耳!欲遮深疑,具示五語。爲助妙解,雙陳兩喻:良以有住行施,則永沈長夜,故以如人入暗喻之;無住行施,則徑達彼岸,故以如人有目喻之。然此推廣分中,少示降心,多示住心者,以覺心如主,妄心如客,但使覺心安住,自令妄心不興,亦如主人若悟,客邪不得其便也。至此顯示經功,生福與滅罪齊驅;校量持福,供佛兼承事莫及。總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解分極旨,盡于是矣。
叁 究竟降住起修分
第叁究竟降住起修分中,重舉發菩提心者,謂信解之後,發起修習菩提心也。雖蒙開示,已解降住之宗,未曆真修,莫究降住之實,故重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意蓋欲究竟所解,以造其實耳。
﹝叁 究竟降住起修分﹞(一)降心
﹝(一)降心﹞1、略明
答降心中,而有略明、詳示二義:略明中,教以如前所解,而究竟之故仍約度生無度,顯久行即修故。
﹝(一)降心﹞2、詳示
詳示之中複分爲四:
第一得記離相,第二感報離相,第叁修因離相,第四知見離相。
﹝2、詳示﹞(1)得記離相
第一得記離相,雖事在然燈,與前解分中取意不同,前爲遣所授法以明無住,故問其于法有所得不?此爲遣能受法以示降伏,故問以有法得菩提不?答以無法,印以無法者,以有法則不契真如,佛不與記;無法乃適符如義,佛始與記,蓋以如來者,即諸法中如如不動義也。
是知如來于菩提樹下,得成菩提,亦緣實無有法,雖曰實無有法,亦非一向永寂;故進示以所得菩提,無實無虛。無實故,說有不有,說空不空,故無妨如來說一切法;無虛故,說有不有爲妙有,說空不空爲真空,爲欲顯示真空妙有,故無妨說皆是佛法。恐猶未了,仍複申明,故曰一切法非一切法,名一切法。此又如來于正說降心法中,兼示中道第一義耳!
﹝2、詳示﹞(2)感報離相
第二感報離相者,謂法身性具,可說無得,報體修成,甯與同倫?爲防斯疑,故重拈解分中,身如須彌山王之喻,而雲譬如人身長大,此當機先所已悟,故才聞舉處,便劈空欄住而自釋也。
﹝2、詳示﹞(3)修因離相
第叁修因離相中,先約度生遣相,言菩薩亦如是者,謂菩薩非菩薩,亦如大身非大身是也。是知彼若起心作言,我當度生,則是以菩薩自負,卻非真實菩薩;以彼若知實無有法,乃可名爲菩薩。彼既作言自負,故斥以不名也。至雲是故佛說等者,乃承引如來已向所說,皆爲顯示二無我理以證成之。次約嚴土遣相中不名菩薩准上可知,以彼若于嚴土之時,通達無我無法者,乃許其爲真是菩薩,以有二空之智,決定成佛故。
﹝2、詳示﹞(4)知見離相
第四知見離相中,既一佛而通具五眼,則是本惟一見,隨緣而成五見。其猶開池引月,因池之異,而說月之異;若決堤通水,則又以池之一,而說月之一。應知異固非異,一亦非一,以月例見,見豈有定相哉!既一知而悉知衆心,義似有體,其奈衆心虛妄,叁際叵得,是雖知而本無所知,知豈有實相哉!據此則佛知佛見,尚無定實,況夫未到佛地,妄知妄見,固知其爲徹體虛妄,不待降伏矣。
﹝叁 究竟降住起修分﹞(二)住心
﹝(二)住心﹞1、略明
答住心中,亦有略明、詳示二義:略明中,滿界寶施,其福似多,而如來問心多不者,良以行布施時,有住相不住之異。住相則福德有實,不可言多,以有漏故;不住則福德無故,可說爲多,以無漏故。然此修分之中,略明降心,仍約度生無度;略明住心,仍約布施無住者,爲顯行解相應。所謂如是而解,如是而修,如目與足,如是而見,如是而行也。
﹝(二)住心﹞2、詳示
詳示之中,亦分爲四:一見佛無住,二聞法無住,叁得果無住,四修因無住。
﹝2、詳示﹞1、見佛無住
第一見佛無住,義似複前而有二意不同:一兼正不同,二化報不同。兼正不同者,以信分中,明不可以身相見…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