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又中论云:空假中三观,总以因缘而为宗,主趣向义故。故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以因缘为宗,以空假中三观为趣,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
﹝6、宗趣通局﹞(2)开列章文,分四:A、标列名教;B、转释名义;C、料拣;D、摄其所归。
A、标列名教
[先明其通,后明其别。]
﹝(2)开列章文﹞B、转释名义,分十:(A)我法俱有宗;(C)法有我无宗;(B)法无来去宗;(D)现通假实宗;(E)俗妄真实宗;(F)诸法但名宗;(G)三性空有宗;(H)真空绝相宗;(I)空有无碍宗;(J)圆融具德宗。
(A)我法俱有宗,分二:a、列名;b、立我法俱有宗所以。
a、列名
[第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等部,或少一分。]
钞云:夫论一代圣教,不出十宗。大意其中前四,俱属小乘;次五六二宗,通大小乘;后四宗,惟一乘。又前六宗,通十八部,并上座部,及大众部。今初,上座部中,如来涅槃三百年后,转名说一切有部;又三百年后,从一切有部流出犊子部;次又三百年后,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名法上部、二名贤胄部、三名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后次第三百年后,还从一切有部,流出化地部;又一百年后,从化地部出二部:一名本末经部,一名法藏部;次又三百年后,出饮光部;次又四年后,出雪山部。今上座部,转名说一切有部为本,分二类各五为末。本末合成十一部,因上座部,转名一切有部,流出十部,皆从如来灭度,一千四百零四年中,而流出故。
二大众部中分八部:次如来二百年出第一名一说部;次又二百年出第二名说出世部;次又二百年后第三名鸡胤部;四名多闻部;五说假部;六名多山部;七名西山部;八名北山部。又大众部为本,八部为末,是为两次本末,合成名义,为二十部。
今我清凉祖意,将本末十八部及二部中义旨,判分六宗,属大小乘故。故文殊大士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故佛住世时,文殊即记当来之事,疏或少一分者,谓犊子部等五部,俱计我法而立宗故。向下第二科中详释。今云等者,等取根本经部,不等取末经部。根本经部者,原从说一切有部流出,又从化地部中,一百年后流出末经部,又将根本经部并末经部合成一部,名本末经部。故单等取本经部义,即本末经部中一半耳!故疏云或少一分。
﹝(A)我法俱有宗﹞b、立我法俱有宗所以,分三:(a)正彼计立;(b)立我所以;(c)出彼宗过。
(a)正彼计立,分二:甲、立三聚;乙、立五法藏。
甲、立三聚
[彼立三聚:一有为,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
钞云: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有为非无为聚。大意扫除二边,非有非无处,计立为我。
﹝(a)正彼计立﹞乙、立五法藏
[又立五法藏,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为三,无为为四,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有为及无为故,是为三聚五法藏者。]
钞云:初标、次释、后结,谓有、无二为遍三世故。又此有、无二为,在三世中不可得故。彼宗以不可得中,计立为我。
﹝b、立我法俱有宗所以﹞(b)立我所以
[大意为双遣有为及无为,故云不可说等。离二边故,立为我意。]
钞云:大意下立我所以,因双遣有、无,离二边故不可说也,以不可说中而有我意。
﹝b、立我法俱有宗所以﹞(c)出彼宗过
[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
钞云:然此一部下破也,谓西天九十五种十一师等,因计有我,故成外道。而佛法中,佛说一代圣教皆破有我,故计立我者,是生死根本,云何今佛法中而立我者?岂非是附佛法中之外道乎!疏所计虽殊,皆立我故者,正出彼过意,皆遍犊子等五部义故。
﹝B、转释名义﹞(B)法有我无宗,分二:a、出部名;b、立法有我无宗所以。
a、出部名
[法有我无宗,谓萨多部等。]
钞云:萨多婆等者,即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即是上座本部宗轮出。论中义,又多同说一切有部,故亦等取上座部也。多闻部宗轮出,其中余义,多同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实有,故是三全部而言等者,等取化地部,末计少分耳。
﹝(B)法有我无宗﹞b、立法有我无宗所以,分三:(a)正彼立宗;(b)出无我除过;(c)结破。
(a)正彼立宗
[彼立诸法不离色心,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皆无有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
钞云:彼立诸法,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不离色心二法。于色心等法,各各推求谁为我者,谁为主者,即忽然而得生空观也。及无为自性尚不可得,何处而立我者?故云实无有法也。或立三世无为者,即化地中少分义。云过去未来,并皆实有,亦有中一切法,所知所识,各无自性,故名一切法无我。疏或分五类,即上三世及无为法不可说藏,前立有我,今不计我,了无我故。故疏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所以胜前宗部,不立我也。
﹝b、立法有我无宗所以﹞(b)出无我除过,分三:甲、立因缘正破;乙、计邪无二因为本;丙、引疏正破。
甲、立因缘正破
[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及无因故。]
钞云:于有为中立正因缘者,佛于大小乘教,不离因缘。言因缘者,即一切有为色心等法也。故圭峰大师云:夫因缘者有二:一内、二外。外因缘者,谓水土人时,而芽得生。泥团轮绳水火陶师,而器得成。内因缘者,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故佛教从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然有四重:(一)因缘故,故生死成坏,涅槃云:我观诸行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二)因缘故即空,谓不自生(若自生者,种子不因他力而成故);不他生(若他生者,何待种子而生);不共生(若共生者,即自他多果过之生);不无因生(若无因云何成立一切果也)。(三)因缘故即假,如镜像水月之流,缘会不得不现。(四)因缘故即中,若言不从因缘生,即是定有定无,堕断、常见。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是以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无因,所谓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谓此五榖不因他力而成就故,又人不修而自成故。所谓无因者,即谓万物自然初生,如鹤之白,如乌之黑,即是无因。故妄计虚空微尘性等,而以无因为生,无因为果,若计自然及无因生,乃成大过。岂人不教,而自善也!
﹝(b)出无我除过﹞乙、计邪无二因为本
[然西域九十五种外道,或是邪因,或是无因等,而为世间即涅槃体。]
钞云:西域九十五种不出十一论师,所云外道者,心游道外,以不了自性妄计自然无因,而为世出世间本,故名外道。今出其名,令学者不可不知。
(一)数论师,计冥初生(即二十五谛法数,从冥谛而生,名数论师,如华严玄谈中说)。
(二)卫世师,计六句和合(六句者: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为六句义耳)。
(三)涂灰师,计自在天生万物。
(四)围陀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
(五)荼论师,计本际生。
(六)时敬师,计物从时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
(八)路伽师,计色心二法皆极微作。
(九)目力师,计虚空为万物因。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生。
(十一)兼因师,计自在天生。
﹝(b)出无我除过﹞丙、引疏正破
[清凉云:以不知三界由吾自心,从痴有爱,流转无穷,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安知因缘,性空妙有,中百等论,亦广破之。]
钞云:以不知三界下,引清凉大疏,破无因及邪因故。谓不知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皆从自心中,流出动业(即欲界有漏善恶而成就故也);不动业(即修有漏禅定而成就不动业);现行熏入第八识心中,成种为因,而招当报有漏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异熟之果。故唯识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解曰:界者因也,谓无始时来,一类相续种子,而生现行,成一切法等。由此而有三善三恶趣道,异熟果故及修戒定慧等,而证得涅槃,世出世间果也。岂同外道,或以邪因及无因等,迷正因缘异计纷然者乎!故云不知云云耳。
﹝b、立法有我无宗所以﹞(c)结破
[是知佛法之浅浅,已破外道之深深。]
钞云:小乘论中,立生灭因缘之旨,尚以破之,况终顿圆,三教之旨,而不破哉!
﹝B、转释名义﹞(C)法无来去宗,分二:a、出部名;b、立彼宗义所以。
a、出部名
[法无来去宗,谓大众部等。]
钞云:出部名者:一大众部、(编者注:此处疑漏「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四制多山部、五西山部、六北山部、七法藏部、八饮光部。今云大众部等者,等下六部半义故。所云半者,又等取化地部中,一少分耳。
﹝(C)法无来去宗﹞b、立彼宗义所以
[说有现在及无为耳,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
﹝B、转释名义﹞(D)现通假实宗,分二:a、出部名;b、立彼宗意。
a、出部名
[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
钞云:一全分,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一少分即末经部。其成实论师,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时入佛法中,即经部摄故。
﹝(D)现通假实宗﹞b、立彼宗意
[谓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为实,在界为假,其成实论经师,即斯类故。]
钞云:现在法者,即真俗二谛,不离假实,蕴门明义是实,实者积聚故;界处门者明义是假,假者体假积聚故。其成实论者,即少分末经部义。
﹝B、转释名义﹞(E)俗妄真实宗,分二:a、出部名;b、立彼宗意。
a…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