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P2

  ..续本文上一页,始为绝学无为大快乐之人也。无法可说之言,言不诬矣。

  金刚经读法十条

  金刚经,语句重叠,各有义理,奥妙甚深,非同法华、楞严,详明易晓之可比,读者须细心参详,始见精微。

  金刚经,眷索爱语四菩萨,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吾身中之菩萨也。读者须先有此等心,然后可入大道而悟金刚之义。

  金刚经,善信男女诵者甚多,得证金刚者甚少,皆因恃口头语不知会悟妙法。读者须静坐观心,心无其心,然后取其注观之,庶几有进。

  金刚经,无全部演说不开,无后半部搜括不尽,自十七分中,复说云何应住一段,收拾全旨无余,已后,先详者略之,先略者详之,节节相承,各有妙义。

  金刚经,言语虽多,总是说真空无相妙理,以化度众生,必众生能安住降伏,不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才出到涅槃地位。说布施者,不过令修行人易于入门,原不甚重。一经大义,俱尽于应住之义,自第五分之后,许多说话,不过反覆辨明无相之理,恐人一著有相,便不能安住降伏也。

  金刚经,佛说无相,但去妄念,不去天理,若并天理去了,未免行尸走肉,虚生世间,故于第十四分中,说出生实相三字,亦虑人之流于枯稿也。吾儒不去细究,反言佛氏虚无寂灭,岂不罪过。

  金刚经中,佛言其大,则谓须弥山王;言其多,则谓如恒河沙等;言其久,则谓如无量阿僧祗劫,实因极大极多极久无尽之数也。非如来形容过当,亦非如来好为此等语,以骇世俗,读者当求其理。

  金刚经,屡言布施,盖有相布施,固修行之不废,非可论金刚之妙义,若有善信,以身中至宝,不生不灭,乘香华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则为见性之功,胜此多矣。

  金刚经,依法出生分中,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经之福;无为福胜分中,恒河沙世界七宝比大千又多矣,亦不如持经之福;如法受持分中,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又不徒七宝矣,较之受持解说,终不能胜;持经功德分中,以恒河沙等三广身命布施,视前又甚矣,较之持经功德,自为无量;能尽业障分中,自叙供养无量诸佛之多,视七宝身命布施,大有间矣,亦不如持经解说之万一;福智无比分中,以须弥山王之七宝比喻又大矣,亦不能及持经解说之福。言虽重叠,一步紧一步者,何也?盖佛慈悲之大,先知末法劫中,多以布施当修行,不知解说(编者注:「说」疑是「脱」),所以谆谆反复言之。但此经乃见性要旨,受持即得成佛,岂布施之福,所能比类哉!勿谓佛先已说,后为续听法者重说,非理也。

  金刚经,如来无相之义,即非即是,何去何来。如水清则月见,水浊则月隐;水有清浊,月无去来。且如人忽思念他州,则境界一时独现,这心从何处来?少时心歇,从何处去?如此见彻,便知无去无来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钵惹,后凡又遇,同此。)

  ﹝注﹞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刚生金中,百炼不销,质极坚利,不为物破,而无物不破。譬如智慧,能绝众生贪嗔痴,一切颠倒执著之见也。般若者,梵语,华言智慧,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经者,径也,如一超直入也。

  ﹝论﹞波罗蜜有六种,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佛言多梵语,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用中国语翻译此经,指明后学,功诚大矣。

  ﹝讲﹞人之真性,本是虚灵不昧,历劫常存,惜为物欲昏蔽,所以沉沦于生死苦海,未能脱离。我佛慈悲,特说此经,犹乘筏渡津,以至彼岸也。所谓金刚者,盖万物难逃乎五行,而五行之中,惟金最坚利长久。木有时而朽,水有时而涸,火有时而熄,土有时而崩。以金试之于木,则能成器用;沉之于水,则光湛常新;投之于火,则百炼愈精;埋之于土,则永劫不坏。其位在西北,能摧折一切万物。人能用之于身,可以斩一己之邪魔,诛万里之妖怪。儒有龙泉宝剑,安邦定国;道有青蛇宝剑,断绝情欲;佛有金刚宝杵,降伏魔王。大易以干为首,玄门以金丹为首,此经以金刚为首。得此般若经者,证西方无量寿果。西方,金方也。金之为义,大矣哉!故以金刚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人生日用间,图名贪利,奸伪百出,至死心尚不足,自以为乖巧伶俐,不知溺于轮回苦海,真痴愚人也。必以智慧,打破痴愚,独禀乾刚,勇猛精进,明了自性,岂不到彼岸,与诸佛同享快乐哉!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只音奇;比音被。)

  ﹝注﹞如是者,此也。我者,结集经者自谓也。言如此之法,我亲从佛闻之,非臆说也。一时者,说此般若之一时。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国;祇陀,王之太子也。树是祇陀所施,故名祇树。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名须达拿,常在此园赈济贫人,故名给孤独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上乞法于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人,以为世人种福。盖佛将说真空无相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领悟,岂小比丘所能与哉!千二百五十人,即孔门三千徒众也。俱者,同处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著,俗作著;已音以;饭食音反四;敷音孚。)

  ﹝注﹞尔时者,彼一时也。世尊者,举世之人所共尊敬。食时,正当午时也。洗足,以佛行则跣足。敷者设也。

  ﹝论﹞佛是金轮王子,谁无供养之者,而犹如此乞食,欲使后世缁徒,不植资产,去此贪心,折其骄亢,以炼种性,正君子谋道不谋食也。

  ﹝讲﹞尔时世尊,于午可以乞食之时,于是著会伽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因祇陀园在城外,自外而入舍卫城中,以次第而乞焉。不越贫以从富,不舍贱以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乞食既毕,还归给孤独园。饭食已完,将入禅定,于是收拾其衣钵,使心无系累也。洗其足,以洁其身也。乃排布高座而坐,而说法之原因起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著同著。)

  ﹝注﹞众弟子中,惟德尊而年高者,谓之长老。此须菩提,即善现,又名空生尊者。希,少也。希有,赞佛之辞。即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之义。

  ﹝讲﹞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自己座位起身,整顿威仪。袒其右肩,以示不敢倍乎师;屈其右膝,以示不敢左乎道;合掌,以示其皈依;恭敬,以示其严肃。而启白于佛,以伸问辞,先赞而后呼之曰:举世所少有者,我世尊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注﹞如来,佛之总称。如而不生,来而不灭,即我真性之体用。单修智慧,曰菩;单修福业曰萨;福慧双修,曰菩萨。诸菩萨,指会下学道之人。

  ﹝讲﹞须菩提称赞佛曰:如来起慈悲心,善能卫护眷念此会中之众菩萨,使之信受。又善能以此佛法,付委嘱托于人,使之奉行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读作倭;应音因。)

  ﹝注﹞阿训无,耨多罗训上,三训正,藐训等,菩提训觉,乃无上正等正觉,即我之真性也。此真性包含太虚,孰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应者当也。云何者,如何也。住者,止也。降伏者,制御之谓也。

  ﹝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即是如来,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只此九字,若能悟明,就得成佛。

  ﹝讲﹞须菩提问佛曰:世间若有善淑男子,并女人,学道之初,先发此无上菩提之佛心,当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转?妄心一起,当如何降伏而使之不惑乱我真心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为音位。)

  ﹝注﹞谛听,仔细听也。

  ﹝讲﹞佛因须菩提启问,其言甚善,便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汝以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此两句,善发我未发之言,汝当详审而听,吾当为汝说此住佛心,降妄心之道。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音委;乐音要。)

  ﹝注﹞唯,领诺也。然,是其言也。既诺而然之,又称世尊以表深愿也。愿乐欲闻,如蜂思好蜜渴想甘露,倾心侧耳,莫可形容也。

  ﹝论﹞发此心者,究竟无上菩提之心也。凡人一心不昧,万法皆通。但迷则顺此心,谓之无明;悟则逆此心,谓之智慧。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建大法幢,度无量众,皆不出此。

  ﹝讲﹞人之一心,明从往来,攻取日众,最难发此菩提觉心。若善男善女,既发此一念,则满腔中,纯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显露,自然常住不灭。吾见五蕴皆空,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矣。所谓道心为主,人心退听也。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须菩提即领诺其言,称世尊曰:弟子愿闻佛之教。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众生音中生。)

  ﹝注﹞摩诃者,广大之称。若者,或也。

  ﹝论﹞世法上说,胎卵湿化,指人与鸟兽鱼虫等物,为欲界、色界。色想无色想,指无色界非想等天,皆名曰众生。且与降伏其心句义相悖。不知众生者指人心之众生也。自性众生誓愿度,又…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