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

  敕建西天寺武林后学沙门 性起  述

  ﹝编者按:此本收入《续藏经》第九十二册,目录题为《金刚经法眼悬判疏科》。按一般体例,此文应是作者性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一书所作的疏钞。故凡本文中依以疏钞的文字,我们都用[]括出,以便阅读。﹞

  将释此经判义分三:一、通序大意,二、归敬请加,三、开章释文。

  一、通序大意,文八:

  (一)通叙大意,分六:1、标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

  钞云:此题法喻双彰。华梵为目,通别为名。法喻者:金刚是喻;般若等,是法。华梵者:金刚,是华言;般若波罗蜜,是梵语。若具梵语者,跋折罗般若波罗蜜,此云:金刚智慧到彼岸。通别者:经之一字,是通,以三乘十二分教,俱名为经故。金刚等七字为别,不受余称故。余义等释,后文中辩,恐烦不引。

  ﹝(一)通叙大意﹞2、除我法

  [却众生之我见,除遍计之异情。]

  钞云:四见中以我见为首故。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我、我所故。人者,妄计我生人中,转于余趣故。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故。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若长若短故。斯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今云却众生之我见者,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云菩萨者,梵语。华言,是大道心,亦名觉众生,故云却众生之我见也。遍计者,谓周遍计度我人众生寿者四见。异情者,异见情执,法非法相,断常二见,今云除者,谓除去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故下文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除遍计之异情也。

  ﹝(一)通叙大意﹞3、示宗趣

  [以破相显性为宗,以观照实相为趣。]

  钞云: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又宗者,主也,唯以此法而为主故。今此经大意,专以段段破相。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又云: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此即破除我、法之相也。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则显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是顿彰般若性也。故云以破相显性,而为宗故。

  观照者,文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至应作如是观者,即观照般若也。实相者,则真实之相也。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即实相般若也。由前因听文字般若章句,一念净信,方得破相显性,见道了明,从解起行,即入观照。念念反观真际路,断烦恼障,及所知障,而证实相般若,水天一色露圆明耳。故以观照实相,而为其趣也。又以观照为宗,实相为趣,故思之可知也。

  ﹝(一)通叙大意﹞4、法喻申明

  [示般若源,悟金刚性。]

  钞云:示文字般若,悟金刚性;示观照般若,修金刚性;示实相般若,证金刚性。

  金刚有坚利明三义。谓坚喻实相,利似观照,明如文字。此三般若,义虽有三,其性无殊。此金刚性,不可破坏,妙体常恒故。又此金刚性,体大,般若相大,波罗蜜用大。此体相用,一即三,三即一者,无二法故。所谓断尽无明,朗然大觉,唯一金刚心故。

  ﹝(一)通叙大意﹞5、示真俗无碍

  [于妙有中,全露真空;于真空中,全彰妙有。]

  钞云:此显不二之旨也。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斯乃即五蕴而全露真空,即真空而全彰五蕴。然五蕴性虚,本自空寂,全露真常,如波即水,无二法故。真空体实,随缘应用,故有五蕴。如水成波,波因水现。

  楞严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是妙明真性中影像耳。故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此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本是真如。故知事依理成,理依事显。

  起信论云:一心中,有二门故;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以此二门,各摄一切法,不相舍离。又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此虽显真如门,而全彰妙有,不离如故。此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等,此总显真俗圆融,二谛无碍,不二之旨也。

  ﹝(一)通叙大意﹞6、引经结叹

  [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门也。]

  钞云:此即证成真俗圆融,不二之旨也。是法者,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之法也。即真空而妙有不增,即妙有而真空不减。故云平等。无高下者,在圣而不高,在凡而不下;在涅槃而不高,在生死而不下。良由迷悟不一,故有差殊。于法体中,本来平等,无高下,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门也。

  阿耨等者,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果位之名耳。法门者,法即轨持义;门者,出入义。谓三贤十地等妙二觉,莫不由斯般若之法轨持出入门故。是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者,其斯之谓欤。

  以上通叙大意一科已竟。

  ﹝一、通序大意﹞(二)诸位取三般若,得一心常住,分四:1、五位妙果因何得就;2、因修三般若故,而得妙证;3、因妙证般若故,得一心所以;4、引偈证成妙体常住。

  1、五位妙果因何得就

  [故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得无上菩提者。]

  钞云:十住十行十向为贤,十地为圣,等、妙二觉为超地之圣。又三贤为十地之因,十地为三贤之果;十地又为等、妙二觉之因,等、妙二觉又为十地之果。

  三贤为解行菩提,十地为分证菩提,等、妙二觉,为究竟菩提。虽贤圣信解行证不同,而究竟所得者,唯一无上菩提。故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二)诸位取三般若,得一心常住﹞2、因修三般若故,而得妙证,分三:(1)依文字般若得见道分;(2)依观照般若得修道分;(3)依实相般若得证道分。

  (1)依文字般若得见道分

  [必先从文字般若,一念生净信者。]

  钞云:一念净信者,即顿开圆解佛知见故。经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顿忘人法,解真空故。皆从文字般若,而得见也。若约位次,正是十信位满,得见道分;若约六即佛中,正是理即佛后,得名字即佛也。

  ﹝2、因修三般若故,而得妙证﹞(2)依观照般若得修道分

  [然后而修观照般若。]

  钞云:见道分后,以般若智,圆照法界,超现量见,了达五蕴身心世界,荡然清净,惟一真如,无差别故。所谓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从此空假中三观,次第深入,方了一心不二之本。渐修离相妙行,大智大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以随顺无住法性,广大妙理故。若约位次,正三贤位满,得修道分。若约六即佛中,依教修行,法眼圆明,始起观行,则得观行即佛;渐次深入,空假中妙行,还未得分证中道,只得相似即佛也。

  ﹝2、因修三般若故,而得妙证﹞(3)依实相般若得证道分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证实相般若。]

  钞云:由前修道分中,解行成就,方得分断无明,分证真如,不取性相,忘缘等照,任放天心,以无功用行,得入萨婆若耳。若约位次,证十地位,乃至究竟断尽生相无明,进超等、妙二觉诸地位故,是谓得证道分。若约六即佛中,得分证即佛,及究竟即佛也。

  ﹝(二)诸位取三般若,得一心常住﹞3、因妙证般若故,得一心所以

  [故得了六度而即一心,悟万行而即一体。所以一切色无非佛色,一切相无非佛相。]

  钞云:三施该六度,六度该万行。由前以证实相般若,穷彻圆明,大觉诸位;故能于菩提果上,见昔因位中,所修六度万行,皆摄一心常住本体。所以于妙果菩提之中,证一切色,无非佛色;证一切相,无非佛相。又佛者,觉也,觉一切色、一切相,无非妙果之色,妙果之相故。即以般若波罗蜜多之法,而为其本也。

  ﹝(二)诸位取三般若,得一心常住﹞4、引偈证成妙体常住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钞云:此偈证成上来一心常住所以。如来色者,即真如妙色也。随缘应用,不变不异,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故尔全体解脱,具摄无边广大智慧,遍照诸法,本自圆明,本自常住。故华严云:如来成正觉时,入一相三昧,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刹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如是无量无数清净三轮等身,皆同一相,所谓无相等。故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以上诸位修三般若,而得妙证一心已竟。

  ﹝一、通序大意﹞(三)释通妨难令生正见,分三:1、由遍计执故有根尘;2、若破遍计见圆成;3、依正如如本法界故。

  1、由遍计执故有根尘

  [应知根尘器界,全是遍计所执。]

  钞云:由难云:既法本常住,本自圆明,众生日用何故而不觉知?何故而不见耶?故今释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真以根尘器界,全是妙明真性中所现之物,宛似空华。凡情不了,用遍计性,周遍计度,妄执以为实有,尽成虚妄者耳!如暗室之绳,踏之以为蛇者,即斯类故。

  ﹝(三)释通妨难令生正见﹞2、若破遍计见圆成

  [故若除遍计,依他无性即圆成故。]

  钞云:唯识论云:此性是唯识实性。略有二种:一虚妄性,谓遍计所执;二真实际,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世俗,谓依他起;二胜义,为圆成性。为简世俗,故说为实。又遍计性,情有理无;依他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理有情无。此约法相…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