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P3

  ..续本文上一页正法,是为僧宝。

  所云宝者,谓三宝恒住世间,最为殊胜,良友福田,世出世间,最尊最贵,名之为宝。今此文中十方调御师,是为大乘佛宝;般若是为大乘法宝;诸大士者,是为大乘僧宝。

  问:为甚不举释迦师者,何也?答:以本师即诸佛之一数耳!又无量法门单举般若者,以诸中中王故。

  次信解比丘僧,复礼须菩提者,即小乘三宝中僧宝也。问:小乘三宝中独举僧宝,而不举佛、法者,何也?答:以大乘统摄故。今归向者,以同在会上,回心向大,深信般若,故偏归也。又比丘僧中,独举须菩提,而不举余者,何也?答:以须菩提是请法之首故。

  古今弘法者,即住持三宝中僧宝也。问:何得独举住持僧而不举余者?答:以住持中弘法僧宝,最为胜故。谓因僧弘阐,故知有法,知法即知佛有无量功德,故偏归举。

  ﹝二、归敬请加﹞(二)请加

  [愿以同体慈,冥承善护念,句句合玄宗,言言投佛意。]

  钞云:谓三宝有无量胜德,今略举一二:(一)者大慈,(二)者大智。云慈者,四无量心之首故,又是诸善中王故。云智者,诸佛菩萨,具恒沙妙行,以般若智母,而无其本。

  以慈行,不住涅槃故;以智行,不住生死故。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即斯无住妙行中同体慈、同体悲、同体智、同体神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鉴,无碍见闻,冥承护念之力;俾令行者,圆觉妙心,豁然开悟;所析妙义,句句得合玄宗之旨,言言投佛意故。

  ﹝二、归敬请加﹞(三)回向

  [回施诸有情,共证无上果。]

  钞云:回向有三意:(一)回向真如,以修一切妙行理观,冥同实际,无障碍故;(二)回向众生,将此所述疏意,自利利他,施与众生,了般若故;(三)回向菩提,愿令我及有情,得无上菩提,证常乐我净,无余大涅槃故。以上行者三回向心,即起信论中,三心圆发之文:(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三)大悲心,普救一切诸众生故。以斯三心圆发之旨,即合三心回向之意。虽辞少有不同,而大意之旨,理实贯通,思之可得也。

  以上归敬请加一科已竟。

  三、开章释文,分二:(一)列名;(二)释义列科。

  (一)列名

  [(一)教启因缘,(二)藏教分摄,(三)会通余部,(四)乘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处会传译,(八)诵持感应。]

  ﹝三、开章释文﹞(二)释义列科,为八:1、初科;2、藏教分摄;3、会通余部;4、乘所被机;5、教体;6、宗趣通局;7、处会传译;8、诵持感应。

  1、初科中分二:(1)总标列;(2)转释。

  (1)总标列

  [(一)教启因缘者二:一总因缘,二别因缘。]

  钞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辞。启者,启一经之总源。因者,众生本有佛性为因。缘者,佛出世指示为缘,谓佛因此、由此、而为缘故。者者,牒定之辞,后之下文,而释之也。

  ﹝1、初科﹞(2)转释又二:A、总因缘;B、别因。

  A、总因缘,分二:(A)标总题;(B)释总缘。

  (A)标总题

  [言总因缘者。]

  ﹝A、总因缘﹞(B)释总缘,又三:a、喻申自利;b、证明利他;c、结大事因缘。

  a、喻申自利

  [夫王道坦坦,千古同归;一乘玄门,诸佛齐证。]

  钞云:千王大道,坦坦平平,经千古而不易也。佛佛道同,垂永劫之常恒,岂有异哉!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儒云:莫不由斯道也。斯之谓欤!

  ﹝(B)释总缘﹞b、证明利他

  [故一切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者,即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光明,普令一切众生,尽入无余大涅槃故。]

  钞云:法华经中,佛告舍利弗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唯以一大事因缘?所以,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由佛昔因愿力,故感果得周圆,普令众生开示悟入,尽得无余大涅槃故。涅槃者,此示圆寂,亦云灭度。所谓以般若智慧光明,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灭度而灭度之,斯为佛之本意本怀,岂有他哉!

  ﹝(B)释总缘﹞c、结大事因缘

  [良以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岂同执柯伐柯,犹以为远哉!]

  钞云:由上佛智,破除一切众生迷闇,令入大灭度者,良由众生本来具有天然自性,真知真见,不假修为,而成就也。只因众生逐妄迷真,不见自性,故诸佛出世,指示悟入,而为缘也。故君子以人治人,下人皆可以为尧舜耳!

  ﹝(2)转释﹞B、别因,分三:(A)标数;(B)转释;(C)结别因之缘。

  (A)标数

  [别因有十。]

  ﹝B、别因﹞(B)转释,分十:a、诸佛护念;b、教示降伏;c、示无住法;d、示般若是诸法本;e、直示真如离相;f、为被最上机;g、为示见性必修;h、示全修即性;i、示销重障;j、断疑生信。

  a、诸佛护念,分三:(a)标;(b)释;(c)结。

  (a)标

  [为诸佛常以般若护念诸菩萨故。]

  ﹝a、诸佛护念﹞(b)释

  [夫以般若之法,佛佛道同,如王宝印,一同护念。是以诸佛证之、菩萨修之、众生仰之。仰之者,则顿超劫海。修之者,则诸佛护念,乃至付之嘱之,无非此一般若波罗蜜多之法也。]

  钞云:般若之法,是佛心印,如千王宝印一同护念,是谓永护忆念,此般若之法也。由是诸佛证之,以为果德;菩萨修之,以为妙行。妙行者,即十波罗之妙行,而证诸佛之果德也。至于众生一念净信,圆觉妙心,豁然开悟,顿忘人法解真空故。是以弹指合掌顿超劫海。修习之者,果人护念,乃至付小菩萨,嘱大菩萨,谆谆切切,饶舌叮咛,无非皆为此般若心印之法也。

  ﹝a、诸佛护念﹞(c)结

  [是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历代诸祖转展护念,转展付嘱者,无非惟此一事而已矣。]

  钞云:是以者,承前契后之词。世尊在灵山会上,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至后涅槃会上,世尊拈花,百万人天大众,无不茫然。世尊告云:我以无相为相,无门为门,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是后转付阿难,以至达摩西来,而为此方初祖,转嘱神光。至于六祖会下,出于青原南岳。青原流于曹洞,南岳派于临济,及我本师天涛云老人等,共为七十三世,无非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矣!

  ﹝(B)转释﹞b、教示降伏,分三:(a)标;(b)释;(c)示颠倒。

  (a)标

  [为令大士降伏其心悟真空故。]

  ﹝b、教示降伏﹞(b)释

  [谓佛直示真元,扫除我法二执,了一切众生,即涅槃相,无生可度。]

  钞云:八识规矩云:我执二种,法执二种。

  我执二者:一、俱生我执,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立为我,与身俱生故;二、分别我执,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我能行恶而起执故。

  法执二者:一、俱生法执者,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著,恒与身俱故;二、分别法执者,谓于邪师及熏邪教,分别计度执为实故。

  分别二执,粗故易断,细故难断。今佛直示真知,顿令大根众生开示悟入,了达一切异生即涅槃相,无生可度。故净名诃慈氏云:弥勒如,众生亦如,何有众生而可化者?不起度生之见,即得破除俱生我执、俱生法执,顿断诸障,顿证真如,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为降伏其心故。

  ﹝b、教示降伏﹞(c)示颠倒

  [若起度生之见,我人众生寿者,即非菩萨故。]

  钞云:若有四相,非大士者,反显不能降伏其心故。

  ﹝(B)转释﹞c、示无住法,分四:(a)标;(b)释;(c)引证;(d)结归无住。

  (a)标

  [为令了无住法,是菩萨故。]

  ﹝c、示无住法﹞(b)释

  [谓一切妙行,如空中鸟迹,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运无住法而为其本。]

  钞云:一切妙行者,即十地所修十波罗密之妙行也。谓此诸妙行,若空中鸟迹,似空中风相,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又云:非初非终后,非言词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示。不住此岸下。

  法界品中,大愿力精进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告善财云:菩萨法者,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运无住法而为其本。

  维摩经中,文殊问净名云:菩萨以何为本?答:以无住为本。又云:菩萨以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

  ﹝c、示无住法﹞(c)引证,分二:甲、证无住因行;乙、证无住果行。

  甲、证无住因行

  [故下文云:菩萨行六度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钞云:大士行施度等,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故。古德云: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由是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亦不住非有为非无为,是故菩萨不住相想,而行施等诸度,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故又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佛道矣。

  ﹝(c)引证﹞乙、证无住果行

  [又云: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作功德,不可思议。]

  钞云:知一切法无我者,以般若智圆照自性,破除我法二执,了真空故。得成于忍者,坐断能所现量,分断俱生无明,分证十地真如,即得顿超伏忍、信忍、顺忍,以至渐入无生法忍,寂灭忍故。此菩萨者,即超忍诸菩萨也,胜前菩萨所作功德。不可思议者,谓胜地前初心菩萨,不能忘取相有漏心而行施等诸度也。今此地上菩萨,超通达位时,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故云凡所作功德皆无漏行,不取性相,任放天心,忘缘等照,而行施度等者。由斯妙行,故不可思议云耳。

  ﹝c、示无住法﹞(d)结归…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