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P3

  ..續本文上一頁正法,是爲僧寶。

  所雲寶者,謂叁寶恒住世間,最爲殊勝,良友福田,世出世間,最尊最貴,名之爲寶。今此文中十方調禦師,是爲大乘佛寶;般若是爲大乘法寶;諸大士者,是爲大乘僧寶。

  問:爲甚不舉釋迦師者,何也?答:以本師即諸佛之一數耳!又無量法門單舉般若者,以諸中中王故。

  次信解比丘僧,複禮須菩提者,即小乘叁寶中僧寶也。問:小乘叁寶中獨舉僧寶,而不舉佛、法者,何也?答:以大乘統攝故。今歸向者,以同在會上,回心向大,深信般若,故偏歸也。又比丘僧中,獨舉須菩提,而不舉余者,何也?答:以須菩提是請法之首故。

  古今弘法者,即住持叁寶中僧寶也。問:何得獨舉住持僧而不舉余者?答:以住持中弘法僧寶,最爲勝故。謂因僧弘闡,故知有法,知法即知佛有無量功德,故偏歸舉。

  ﹝二、歸敬請加﹞(二)請加

  [願以同體慈,冥承善護念,句句合玄宗,言言投佛意。]

  鈔雲:謂叁寶有無量勝德,今略舉一二:(一)者大慈,(二)者大智。雲慈者,四無量心之首故,又是諸善中王故。雲智者,諸佛菩薩,具恒沙妙行,以般若智母,而無其本。

  以慈行,不住涅槃故;以智行,不住生死故。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即斯無住妙行中同體慈、同體悲、同體智、同體神力。以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他心速鑒,無礙見聞,冥承護念之力;俾令行者,圓覺妙心,豁然開悟;所析妙義,句句得合玄宗之旨,言言投佛意故。

  ﹝二、歸敬請加﹞(叁)回向

  [回施諸有情,共證無上果。]

  鈔雲:回向有叁意:(一)回向真如,以修一切妙行理觀,冥同實際,無障礙故;(二)回向衆生,將此所述疏意,自利利他,施與衆生,了般若故;(叁)回向菩提,願令我及有情,得無上菩提,證常樂我淨,無余大涅槃故。以上行者叁回向心,即起信論中,叁心圓發之文:(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切諸善法故;(叁)大悲心,普救一切諸衆生故。以斯叁心圓發之旨,即合叁心回向之意。雖辭少有不同,而大意之旨,理實貫通,思之可得也。

  以上歸敬請加一科已竟。

  叁、開章釋文,分二:(一)列名;(二)釋義列科。

  (一)列名

  [(一)教啓因緣,(二)藏教分攝,(叁)會通余部,(四)乘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處會傳譯,(八)誦持感應。]

  ﹝叁、開章釋文﹞(二)釋義列科,爲八:1、初科;2、藏教分攝;3、會通余部;4、乘所被機;5、教體;6、宗趣通局;7、處會傳譯;8、誦持感應。

  1、初科中分二:(1)總標列;(2)轉釋。

  (1)總標列

  [(一)教啓因緣者二:一總因緣,二別因緣。]

  鈔雲:教者,聖人被下之辭。啓者,啓一經之總源。因者,衆生本有佛性爲因。緣者,佛出世指示爲緣,謂佛因此、由此、而爲緣故。者者,牒定之辭,後之下文,而釋之也。

  ﹝1、初科﹞(2)轉釋又二:A、總因緣;B、別因。

  A、總因緣,分二:(A)標總題;(B)釋總緣。

  (A)標總題

  [言總因緣者。]

  ﹝A、總因緣﹞(B)釋總緣,又叁:a、喻申自利;b、證明利他;c、結大事因緣。

  a、喻申自利

  [夫王道坦坦,千古同歸;一乘玄門,諸佛齊證。]

  鈔雲:千王大道,坦坦平平,經千古而不易也。佛佛道同,垂永劫之常恒,豈有異哉!故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儒雲:莫不由斯道也。斯之謂欤!

  ﹝(B)釋總緣﹞b、證明利他

  [故一切諸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佛知見者,即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光明,普令一切衆生,盡入無余大涅槃故。]

  鈔雲:法華經中,佛告舍利弗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唯以一大事因緣?所以,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由佛昔因願力,故感果得周圓,普令衆生開示悟入,盡得無余大涅槃故。涅槃者,此示圓寂,亦雲滅度。所謂以般若智慧光明,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滅度而滅度之,斯爲佛之本意本懷,豈有他哉!

  ﹝(B)釋總緣﹞c、結大事因緣

  [良以一切衆生,本具佛性,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豈同執柯伐柯,猶以爲遠哉!]

  鈔雲:由上佛智,破除一切衆生迷闇,令入大滅度者,良由衆生本來具有天然自性,真知真見,不假修爲,而成就也。只因衆生逐妄迷真,不見自性,故諸佛出世,指示悟入,而爲緣也。故君子以人治人,下人皆可以爲堯舜耳!

  ﹝(2)轉釋﹞B、別因,分叁:(A)標數;(B)轉釋;(C)結別因之緣。

  (A)標數

  [別因有十。]

  ﹝B、別因﹞(B)轉釋,分十:a、諸佛護念;b、教示降伏;c、示無住法;d、示般若是諸法本;e、直示真如離相;f、爲被最上機;g、爲示見性必修;h、示全修即性;i、示銷重障;j、斷疑生信。

  a、諸佛護念,分叁:(a)標;(b)釋;(c)結。

  (a)標

  [爲諸佛常以般若護念諸菩薩故。]

  ﹝a、諸佛護念﹞(b)釋

  [夫以般若之法,佛佛道同,如王寶印,一同護念。是以諸佛證之、菩薩修之、衆生仰之。仰之者,則頓超劫海。修之者,則諸佛護念,乃至付之囑之,無非此一般若波羅蜜多之法也。]

  鈔雲:般若之法,是佛心印,如千王寶印一同護念,是謂永護憶念,此般若之法也。由是諸佛證之,以爲果德;菩薩修之,以爲妙行。妙行者,即十波羅之妙行,而證諸佛之果德也。至于衆生一念淨信,圓覺妙心,豁然開悟,頓忘人法解真空故。是以彈指合掌頓超劫海。修習之者,果人護念,乃至付小菩薩,囑大菩薩,諄諄切切,饒舌叮咛,無非皆爲此般若心印之法也。

  ﹝a、諸佛護念﹞(c)結

  [是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至于曆代諸祖轉展護念,轉展付囑者,無非惟此一事而已矣。]

  鈔雲:是以者,承前契後之詞。世尊在靈山會上,談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至後涅槃會上,世尊拈花,百萬人天大衆,無不茫然。世尊告雲:我以無相爲相,無門爲門,涅槃妙心,付囑摩诃迦葉。是後轉付阿難,以至達摩西來,而爲此方初祖,轉囑神光。至于六祖會下,出于青原南嶽。青原流于曹洞,南嶽派于臨濟,及我本師天濤雲老人等,共爲七十叁世,無非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矣!

  ﹝(B)轉釋﹞b、教示降伏,分叁:(a)標;(b)釋;(c)示顛倒。

  (a)標

  [爲令大士降伏其心悟真空故。]

  ﹝b、教示降伏﹞(b)釋

  [謂佛直示真元,掃除我法二執,了一切衆生,即涅槃相,無生可度。]

  鈔雲:八識規矩雲:我執二種,法執二種。

  我執二者:一、俱生我執,謂于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立爲我,與身俱生故;二、分別我執,謂于計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我能行惡而起執故。

  法執二者:一、俱生法執者,謂無始時來,虛妄熏習,于一切法妄生執著,恒與身俱故;二、分別法執者,謂于邪師及熏邪教,分別計度執爲實故。

  分別二執,粗故易斷,細故難斷。今佛直示真知,頓令大根衆生開示悟入,了達一切異生即涅槃相,無生可度。故淨名诃慈氏雲:彌勒如,衆生亦如,何有衆生而可化者?不起度生之見,即得破除俱生我執、俱生法執,頓斷諸障,頓證真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爲降伏其心故。

  ﹝b、教示降伏﹞(c)示顛倒

  [若起度生之見,我人衆生壽者,即非菩薩故。]

  鈔雲:若有四相,非大士者,反顯不能降伏其心故。

  ﹝(B)轉釋﹞c、示無住法,分四:(a)標;(b)釋;(c)引證;(d)結歸無住。

  (a)標

  [爲令了無住法,是菩薩故。]

  ﹝c、示無住法﹞(b)釋

  [謂一切妙行,如空中鳥迹,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運無住法而爲其本。]

  鈔雲:一切妙行者,即十地所修十波羅密之妙行也。謂此諸妙行,若空中鳥迹,似空中風相,難說難可示,如是十地義,心意不能了。又雲:非初非終後,非言詞所說;出過于叁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示。不住此岸下。

  法界品中,大願力精進救護一切衆生主夜神告善財雲:菩薩法者,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運無住法而爲其本。

  維摩經中,文殊問淨名雲:菩薩以何爲本?答:以無住爲本。又雲:菩薩以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

  ﹝c、示無住法﹞(c)引證,分二:甲、證無住因行;乙、證無住果行。

  甲、證無住因行

  [故下文雲:菩薩行六度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雲: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鈔雲:大士行施度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心故。古德雲: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由是不住有爲,不住無爲,亦不住非有爲非無爲,是故菩薩不住相想,而行施等諸度,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故又雲: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佛道矣。

  ﹝(c)引證﹞乙、證無住果行

  [又雲: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作功德,不可思議。]

  鈔雲:知一切法無我者,以般若智圓照自性,破除我法二執,了真空故。得成于忍者,坐斷能所現量,分斷俱生無明,分證十地真如,即得頓超伏忍、信忍、順忍,以至漸入無生法忍,寂滅忍故。此菩薩者,即超忍諸菩薩也,勝前菩薩所作功德。不可思議者,謂勝地前初心菩薩,不能忘取相有漏心而行施等諸度也。今此地上菩薩,超通達位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故雲凡所作功德皆無漏行,不取性相,任放天心,忘緣等照,而行施度等者。由斯妙行,故不可思議雲耳。

  ﹝c、示無住法﹞(d)結歸…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