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P6

  ..续本文上一页三同分、四无想异热、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十三句、十四句文。故颂云: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及生住异灭,并名句文身。

  五者、无为有三: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

  总上五类之法,合七十五法。

  于此大乘欠二十五,次下当明。今文中虽不云数,义含在内,所说唯是人空下,二明二空差别,谓二乘人,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真理故。故智论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众说生空。起信论云:法我见者,依二乘根纯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下,三明所依根本。

  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种,略举其三:

  一者、计识心,如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中,第八为所熏故。

  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中,明前七识为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证三毒耳。而云等者,谓以三毒为因缘故,起于三业;三业因缘故,起于三界。是故一切法中,论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等,即其义也。

  三者、今取上二义,同有能所熏,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则以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非第八为所熏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

  四者、未尽法源故者,谓由无为法只有择灭。非择灭、虚空等三种,而未有真如等无为,明二空故,所以未尽法源故耳。

  ﹝(b)释名义﹞乙、释始教,文二:(甲)列名;(乙)释文。

  (甲)列名

  [二大乘始教。]

  钞云:大者,简小为义;乘者,运载为义。由前小乘教中,只能自利,今大乘中,而普运一切,故云为大。始者,因对后已尽之说。今此教中,未尽之说,故名为始耳。

  ﹝乙、释始教﹞(乙)释文,分二:子、释名义;丑、释教义。

  子、释名义

  [由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为分。]

  钞云:第二时但明于空者,依智光论师判一代时教,由前第一时小乘教中,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显唯识道理,以中根犹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今疏云: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为最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故。疏第三时说三乘不许下,非智光论师第三时义。即单取戒贤大师依深密经中意云:初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余不说有,故皆不成。次一向成,是第二时中,唯说一乘,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一向成。若尽成,为太过;若尽不成,为太不及,故皆为方便,并为不了,以初未堪闻大,一向抑故。第二时劝令欣佛,一向扬故。第三时中,说三乘依理正说,有性皆成佛,无性不成佛,非太过也。故称为了,以普发一切乘故。此依深密经中意,是权说也。何则?夫深密中指第二时,云许一切众生成佛,是法华最上一乘之实说,焉可依深密中云,第二时暗指法华为不了义乎!故清凉云:谁判法华为不了义耶!又深密经中云:一切趣寂声闻种性,虽蒙诸佛教化,终不能当得阿耨菩提,斯皆决定不许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成佛,岂实说耶!故云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今取智光论师,第二时判义:谓境空心有,法相大乘,及依深密经中第三时教义。今贤首大师,总合一教,乃大乘之初门,俱即不了,故立为始,复名为分,以有成佛,云有不成佛故,乃立分耳。

  ﹝(乙)释文﹞丑、释教义

  [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

  钞云:所说则广谈法相下,云大乘法相,有一百数:

  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故成百数。

  于前小乘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三,并如彼说。

  疏少及法性者,法相法有九十四数,而无为属性,只得六数,故少及法性云耳。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今无为法,是法性义,尚以决择分明。而有六数者,则可知虽云其性,亦在名相数耳!疏以依八识下,谓小乘法以第六意识为染净因,今始教中以依第八识而有涅槃。故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界即因义,谓种子等。疏云:诸义类者,即总结始教中多义也,乃是疏中敝烦意耳!若欲广知,具如唯识论及华严玄谈中说。

  ﹝(b)释名义文﹞丙、终教,文二:(甲)立名;(乙)释文。

  (甲)立名

  [大乘终教。]

  钞云:前大乘始教中,未尽之说,故此教中已尽之说,故名为终。若依智光论师判义,正是第三无相大乘中义,虽后顿圆二教,亦在义中,少分摄耳。

  ﹝丙、终教﹞(乙)释文,分二:子、释名义;丑、释教义。

  子、释名义

  [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称实理故,复名实教。]

  钞云:由出中道妙有下,以实相离相,中道妙有,非色非空,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岂以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而无成佛者乎!前始教中,有成佛有不成佛故,今此教中许一切众生悉当成佛,比前义胜。故云: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为终耳!由纯显实相妙理,故复名为实教。

  ﹝(乙)释文﹞丑、释教义

  [所说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于性,以依如来藏,随缘成立,诸义类故。]

  钞云:所说则多谈法性下,以唯显实相第一义故。其所云相,亦会归于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空即法性。又华严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说心,心即离念,即如此经。虽云行施度等行,皆归离相妙行,是般若性。故云其所云相,亦会归于性耳。以依八识如来藏,随缘成立诸义类故者。如来藏随缘成立,有二义。起信论云: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名总摄一切法。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依,所谓依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俱是真如随缘成立,依他无性,即圆成故。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不减,佛界不增,如是义类,广多无尽故。

  ﹝(b)释名义文﹞丁、顿教,文二:(甲)立名;(乙)释文义。

  (甲)立名

  [四顿教者。]

  钞云:由前小始终三教,总名为渐。今此中离言绝待,对前渐教,故名为顿。以顿者,不立渐次义故。

  ﹝丁、顿教﹞(乙)释文义,分二:子、释名义;丑、释教义。

  子、释名义

  [总不出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次故,说名为顿。]

  钞云: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以触处逢真,无渐次义故,立顿字名耳!

  ﹝(乙)释文义﹞丑、释教义

  [五法三自性俱无,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诸义类故。]

  钞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者,一遍计、二依他、三圆成,即三自性也。二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诃教劝离者,以达摩西来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故。五法三自性,及八识二无我理,一切俱扫,以言语道断故。如是义类,广如楞伽、金刚等经诸妙义故。

  ﹝(b)释名义文﹞戊、圆教,文二:(甲)立名;(乙)释文。

  (甲)立名

  [五圆教者。]

  钞云:由前以渐而立顿名,以顿而立渐名。以渐而立顿名者,即小始终三教,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是名为顿也。以顿而立渐名者,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为渐也。是以顿不碍渐,即行布次第故;渐不碍顿,即触处圆成故。由是顿渐无碍,得入圆宗,故今第五,立圆教名也。

  ﹝戊、圆教﹞(乙)释文,分二:子、释名义;丑、释教义。

  子、释名义

  [统该前四,圆满具足,得名为圆也。]

  钞云:统该前四者,即小始终顿四义,摄归圆故,如海百川,以普同一味,名圆满具足也。是以圆信、圆解、圆修、圆行、圆证,以因该果海,果彻因圆,得名为圆义也。

  ﹝(乙)释文﹞丑、释教义

  [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故。]

  ﹝a、释五教名义﹞(c)结五教名义

  [以上五教之义,广如华严玄谈中辨,恐烦不引。]

  钞云:恐烦不引者,指略在广,义有所陈。

  ﹝(B)释五教文﹞b、摄属所归,文三:(a)正属所归;(b)引证;(c)释通妨难。

  (a)正属所归

  [今此经者,正属于终,兼通于顿,义该小始。]

  ﹝b、摄属所归﹞(b)引证,分三:甲、证终教义;乙、证顿教义;丙、证始教示显性义。

  甲、证终教义

  [文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等。斯为事理圆融,二谛无碍,特显中道。即法华诸法实相之妙义也。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摄终教义也。]

  ﹝(b)引证﹞乙、证顿教义

  [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即顿教毁相泯心之旨也。又云:以无我等四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等,亦顿教义也。]

  ﹝(b)引证﹞丙、证始教示显性义

  [又云: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者,斯借小乘心外有法,以探尊者,是该小教义也。尊者领意,即转破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破相显性,即借始教之义也。然此经者,虽借小始二门之用,断归终顿之源,直指一乘无二法故。]

  ﹝b、摄属所归﹞(c)释通妨难

  [问:何得不摄归圆教?答:但属圆教少分,以不陈之,故贤首大师,判华严为圆教一乘,有二义故。一同教一乘,二别教一乘。同教一乘者,则同顿同终;别教一乘者,则不可思议。今此经者,即华严同教一乘所摄,非别教一乘摄也。]…

《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清.性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