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同分、四無想異熱、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十二名、十叁句、十四句文。故頌雲: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及生住異滅,並名句文身。
五者、無爲有叁: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
總上五類之法,合七十五法。
于此大乘欠二十五,次下當明。今文中雖不雲數,義含在內,所說唯是人空下,二明二空差別,謂二乘人,以其根劣,未堪聞說二空真理故。故智論叁十一雲: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衆說生空。起信論雲:法我見者,依二乘根純故,如來但爲說人無我等,縱說二空,少未明顯,以依六識叁毒建立下,叁明所依根本。
然小乘計生死根本,雖有多種,略舉其叁:
一者、計識心,如正理論第八說經部師,以現在色心等,爲染淨因,意雲如大乘中,第八爲所熏故。
二者、叁毒爲因義,如大乘中,明前七識爲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證叁毒耳。而雲等者,謂以叁毒爲因緣故,起于叁業;叁業因緣故,起于叁界。是故一切法中,論十二因緣品雲:衆生癡所覆,爲後起叁行;以有此行故,識受六道身等,即其義也。
叁者、今取上二義,同有能所熏,熏方流轉故。若爾,焉異大乘?然則以參經意而不同者,但六識非第八爲所熏縱說賴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識,故全不同。
四者、未盡法源故者,謂由無爲法只有擇滅。非擇滅、虛空等叁種,而未有真如等無爲,明二空故,所以未盡法源故耳。
﹝(b)釋名義﹞乙、釋始教,文二:(甲)列名;(乙)釋文。
(甲)列名
[二大乘始教。]
鈔雲:大者,簡小爲義;乘者,運載爲義。由前小乘教中,只能自利,今大乘中,而普運一切,故雲爲大。始者,因對後已盡之說。今此教中,未盡之說,故名爲始耳。
﹝乙、釋始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由第二時,但明于空;第叁時,說叁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爲始。有成佛,有不成佛,複名爲分。]
鈔雲:第二時但明于空者,依智光論師判一代時教,由前第一時小乘教中,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爲中根人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顯唯識道理,以中根猶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今疏雲:第二時,但明于空;第叁時,爲最上根說無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故。疏第叁時說叁乘不許下,非智光論師第叁時義。即單取戒賢大師依深密經中意雲:初小乘中說獨佛一人有大覺性,余不說有,故皆不成。次一向成,是第二時中,唯說一乘,一切衆生皆得成佛,爲一向成。若盡成,爲太過;若盡不成,爲太不及,故皆爲方便,並爲不了,以初未堪聞大,一向抑故。第二時勸令欣佛,一向揚故。第叁時中,說叁乘依理正說,有性皆成佛,無性不成佛,非太過也。故稱爲了,以普發一切乘故。此依深密經中意,是權說也。何則?夫深密中指第二時,雲許一切衆生成佛,是法華最上一乘之實說,焉可依深密中雲,第二時暗指法華爲不了義乎!故清涼雲:誰判法華爲不了義耶!又深密經中雲:一切趣寂聲聞種性,雖蒙諸佛教化,終不能當得阿耨菩提,斯皆決定不許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成佛,豈實說耶!故雲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今取智光論師,第二時判義:謂境空心有,法相大乘,及依深密經中第叁時教義。今賢首大師,總合一教,乃大乘之初門,俱即不了,故立爲始,複名爲分,以有成佛,雲有不成佛故,乃立分耳。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雲性,亦是相數,以依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
鈔雲:所說則廣談法相下,雲大乘法相,有一百數:
謂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無爲有六,故成百數。
于前小乘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謂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識故;心所加五;不相應行加十;無爲加叁,並如彼說。
疏少及法性者,法相法有九十四數,而無爲屬性,只得六數,故少及法性雲耳。其所雲性,亦是相數,今無爲法,是法性義,尚以決擇分明。而有六數者,則可知雖雲其性,亦在名相數耳!疏以依八識下,謂小乘法以第六意識爲染淨因,今始教中以依第八識而有涅槃。故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界即因義,謂種子等。疏雲:諸義類者,即總結始教中多義也,乃是疏中敝煩意耳!若欲廣知,具如唯識論及華嚴玄談中說。
﹝(b)釋名義文﹞丙、終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
(甲)立名
[大乘終教。]
鈔雲:前大乘始教中,未盡之說,故此教中已盡之說,故名爲終。若依智光論師判義,正是第叁無相大乘中義,雖後頓圓二教,亦在義中,少分攝耳。
﹝丙、終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爲終;稱實理故,複名實教。]
鈔雲:由出中道妙有下,以實相離相,中道妙有,非色非空,故虛相本盡,真性本現,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豈以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而無成佛者乎!前始教中,有成佛有不成佛故,今此教中許一切衆生悉當成佛,比前義勝。故雲: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爲終耳!由純顯實相妙理,故複名爲實教。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雲相,亦會歸于性,以依如來藏,隨緣成立,諸義類故。]
鈔雲:所說則多談法性下,以唯顯實相第一義故。其所雲相,亦會歸于性者,如說五蘊,五蘊即空,空即法性。又華嚴雲:叁世五蘊法,說名爲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又雲:有诤說生死,無诤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說心,心即離念,即如此經。雖雲行施度等行,皆歸離相妙行,是般若性。故雲其所雲相,亦會歸于性耳。以依八識如來藏,隨緣成立諸義類故者。如來藏隨緣成立,有二義。起信論雲: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名總攝一切法。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所謂依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一切衆生平等一性,俱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圓成故。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不減,佛界不增,如是義類,廣多無盡故。
﹝(b)釋名義文﹞丁、頓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義。
(甲)立名
[四頓教者。]
鈔雲:由前小始終叁教,總名爲漸。今此中離言絕待,對前漸教,故名爲頓。以頓者,不立漸次義故。
﹝丁、頓教﹞(乙)釋文義,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總不出說法相,唯辨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爲佛,無漸次故,說名爲頓。]
鈔雲: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以觸處逢真,無漸次義故,立頓字名耳!
﹝(乙)釋文義﹞醜、釋教義
[五法叁自性俱無,八識二無我俱遣,诃教勸離,毀相泯心,諸義類故。]
鈔雲:一名、二相、叁妄想、四正智、五如如。叁自性者,一遍計、二依他、叁圓成,即叁自性也。二無我,一者人無我,二者法無我。诃教勸離者,以達摩西來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故。五法叁自性,及八識二無我理,一切俱掃,以言語道斷故。如是義類,廣如楞伽、金剛等經諸妙義故。
﹝(b)釋名義文﹞戊、圓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
(甲)立名
[五圓教者。]
鈔雲:由前以漸而立頓名,以頓而立漸名。以漸而立頓名者,即小始終叁教,以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故,是名爲頓也。以頓而立漸名者,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故名爲漸也。是以頓不礙漸,即行布次第故;漸不礙頓,即觸處圓成故。由是頓漸無礙,得入圓宗,故今第五,立圓教名也。
﹝戊、圓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統該前四,圓滿具足,得名爲圓也。]
鈔雲:統該前四者,即小始終頓四義,攝歸圓故,如海百川,以普同一味,名圓滿具足也。是以圓信、圓解、圓修、圓行、圓證,以因該果海,果徹因圓,得名爲圓義也。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
﹝a、釋五教名義﹞(c)結五教名義
[以上五教之義,廣如華嚴玄談中辨,恐煩不引。]
鈔雲:恐煩不引者,指略在廣,義有所陳。
﹝(B)釋五教文﹞b、攝屬所歸,文叁:(a)正屬所歸;(b)引證;(c)釋通妨難。
(a)正屬所歸
[今此經者,正屬于終,兼通于頓,義該小始。]
﹝b、攝屬所歸﹞(b)引證,分叁:甲、證終教義;乙、證頓教義;丙、證始教示顯性義。
甲、證終教義
[文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等。斯爲事理圓融,二谛無礙,特顯中道。即法華諸法實相之妙義也。又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攝終教義也。]
﹝(b)引證﹞乙、證頓教義
[又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即頓教毀相泯心之旨也。又雲:以無我等四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等,亦頓教義也。]
﹝(b)引證﹞丙、證始教示顯性義
[又雲: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者,斯借小乘心外有法,以探尊者,是該小教義也。尊者領意,即轉破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破相顯性,即借始教之義也。然此經者,雖借小始二門之用,斷歸終頓之源,直指一乘無二法故。]
﹝b、攝屬所歸﹞(c)釋通妨難
[問:何得不攝歸圓教?答:但屬圓教少分,以不陳之,故賢首大師,判華嚴爲圓教一乘,有二義故。一同教一乘,二別教一乘。同教一乘者,則同頓同終;別教一乘者,則不可思議。今此經者,即華嚴同教一乘所攝,非別教一乘攝也。]…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