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P3

  ..续本文上一页何说之?六祖以众生指心言,极妙。

  ﹝讲﹞佛告须菩提,说诸大菩萨,以如是之妄心,欲其降伏,而使菩提真心顿然发现者,果何道以致之?盖人一身,悉皆五阴六识,遮隔我之真性,故种种一切众生妄心,极难降伏。何以见之?或有心易轻举,飞扬远适,谓之卵生;心常流转,习气深重,谓之胎生;心随邪见,沉沦不省,谓之湿生;心见景趣,迁变起幻,谓之化生;执相修因,顿起邪思,名为有色;内守顽空,不修福慧,名为无色;滞诸闻见,系念染著,名为有想;静沉死水,犹如木石,名为无想;起生灭见,落两头机,名非有想非无想,然此九种众生心,皆非菩提真心,一或有之,死即随类受生,堕于胎卵湿化之物,虚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轮回六道,难入涅槃者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令,平声;涅音年,入声。)

  ﹝注﹞我者,佛自谓也。皆者,尽也。令者,使也。入者,行至于内也。无余,无渗漏也。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无余涅槃,大涅槃也。灭,消灭也。度,化度也。

  ﹝论﹞人有虚灵之性,包括天地谓之真空,又名法身,恒古恒今,所不能灭,即大禹见黄龙负舟,自言生寄也,死归也。四大色身,原是假合,岂无毁坏之理,愚人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死归阴趣,随业受生,迁转不已;圣人明觉了然,如虚空杲日,常天普照。或出应世,则为报身,化身随缘;或不住世,则弃四大如弃敝屣,永证清静法身,寂然常乐。是其来也,从体起用,无所从来;其去也,摄用归体,亦无所去,岂非涅槃常住不灭哉!世人不知,误以为死,非也。

  ﹝讲﹞佛之意,盖说如前,所谓一切众生妄心,皆不是我菩提觉心,我皆令此受学诸大菩萨,将此妄心入于清净无为之乡,消融其滓秽,度脱其染著,如红炉点雪,必使人欲净尽,纤毫不留,深造于玄默之境,所谓心外无余道,道外无余乐也。

  ﹝证﹞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列子曰: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裴相国云:寂静常乐,故曰涅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讲﹞佛说如是以前所言灭度之道,使般若智慧,打破种种邪见烦恼,故此无限量,无计数,无边际,一切众生之心今已灭度无余者,岂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灭度之哉!盖以凡人原有此无上菩提之心,只为迷而不悟,今心地一旦豁然开朗,顿见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来无此众生妄心,曷得而灭度之。

  ﹝证﹞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相,去声。)

  ﹝注﹞相者,形迹也。执著形迹,心不虚空,滞而不化,谓之有也。

  ﹝论﹞此经自始至终,总以四相为张本,反覆言之。

  ﹝讲﹞夫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此何以故也?盖自性本空,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形,方是无上菩提之心;若或有此四相,则前一切众生妄心,安能灭度以至涅槃哉!决非菩萨地位中人矣。世间未有一人不自爱其身者,终日营营,争名夺利,为一身计,又为子孙计,皆是我相也。见人势利,攀援不已;见人萎弱,嗔压不已,嫉人之有,吝人之求,皆是人相也。色受想行,计其和合,贪嗔痴爱,汨没灵源,此众生相也。焚香祷祝,为求现在福田,炼药烧丹,希觊长生不老,此寿者相也。

  ﹝证﹞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施音是。)

  ﹝注﹞复,还也。次,再也。还复再与须菩提言之。住,著也。

  ﹝论﹞世法上论布施,檀波罗蜜,为六度之首,是修行中一大事。但此布施,乃谈心要。如来于日用间,从自性中起用,广布设施于外,不住著于有相,决非外人舍施之说也。

  ﹝讲﹞佛再与须菩提说,菩萨于所行之事,当无所执著而为敷布设施,何以见之?眼之悦于色,耳之乐于声,鼻之臭于香,舌之甘于味,身之触于欲,心之校量分别于其法,皆有相之运用,与众生何异?岂是我性中本有之福德哉!菩萨于自性众生,舍其所贪,归于空寂,不于六根六尘上,有所系累拘执,但自性虚通,妙圆明净,随感而应,不住于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讲﹞所以然者如何?若有学道的菩萨,不泥著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以为运用,则是所有善根纯熟圆满,永得无上菩提之道,其福德量等虚空,岂人之心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非享福报之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凡问之不字,音否;凡答之不字,音弗。)

  ﹝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总谓之十方。虚空者,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朗,非心思可能度量。

  ﹝论﹞六根圆通,四虚无碍,东看皆西,南观皆北,上府皆下,下仰皆上,不立中边,有何四维?既无界画,何可度量?无能施彼,无所施此,如如自在,湛若十方,空以无所住,住是太虚空,福德性,应如是住矣。

  ﹝讲﹞佛问须菩提:于汝心中,自谓如何?如十方虚空可以心思度量不?须菩提答云: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能测度。佛又明说: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不可以思量也。既而佛又呼其名而以告之,汝诸菩萨之学道者,不必别处更求道之下落,但当依我所教于汝,无住相布施之理,便就此止应用之间,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证﹞六祖曰:不住,是菩萨住处。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注﹞身相者,色身也。即孟子所谓形色也。非身相者,法身也。即孟子所谓大体也。此如来,吾真佛性也。

  ﹝论﹞吾之真性如来,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也。若要见之,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舌头上无十字关,脚跟下无五色线,千圣唤不回头,百鸟都无寻处,忽然豁开正眼,大地浩流(浩流亦作平沈),即见本来面目。

  ﹝讲﹞佛问须菩提曰:于汝之意,所云维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解其意,乃答之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岂可指而谓之真如来哉!即非身相也。

  ﹝证﹞庄子曰:不形之形。川曰:身在海中休觅水。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注﹞非字莫作无字解,非字活,无字呆,下同。

  ﹝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犹之吾儒不以形体求圣人,而求吾心中之圣人也。

  ﹝讲﹞佛之心,欲人见自性佛,故告须菩提曰:世间凡有形相之可见者,皆是假合变幻,不是汝本有真实的理,虽有所见,亦妄见也。汝若凡见诸相,便识破非我真实本相,必无执相迷真之大,自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随处显现矣,而如来岂可外求乎?

  ﹝证﹞刊定记云: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虚心体物,天地一家。道川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随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讲﹞须菩提恐后之人,闻法不能信受,乃白佛曰:世尊之所说,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之,苟末世凡夫名众生者,得闻如是真空无相之言,其言说中之章句,果能实信之否也。

  ﹝证﹞学道之人,不可无此信。孔子曰:笃信好学。玉枢经曰:道以诚而入。华严经曰:信为万物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无量音无亮。)

  ﹝注﹞持戒者,诸恶莫作也。修福者,众善奉行也。

  ﹝讲﹞佛告须菩提,汝莫作生实信否之说。然此无相真空妙理,必有大根基的善人,方能信任其道,岂同小可。设或佛灭后,到五百岁之时,有人持守戒律,而诸恶莫作,广修福田,而众善奉行,又能于此经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凿凿皆真实语,则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岂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此善根哉!当于无量千万佛所中,发生得来,非止浅浅根底所得也。

  ﹝证﹞六祖曰: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刊定云:根有生长义。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注﹞世间所享者,名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

  ﹝讲﹞佛又告须菩提,若有此善根之人,闻得此经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净焉而心不乱,信焉而心不疑,生此净信心者,我能尽知尽见此人,虽名为众生,而持戒修福之德,善根受用不尽,其福德岂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论﹞佛先教学者,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又恐学者,徒泥言说,不求心得,所以云无法相。又恐学者,执著无法,不去探讨其言,以悟真理,故又云无非法相。只此两句,有多少圆活妙理,此其所以为佛也。

  ﹝讲﹞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其实善根纯熟,悟得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亦无有执著此经之章句,实信其言说,落于有见而为法相;亦无有一向沉空守寂,落于无见而为非法相也。不著二…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