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P4

  ..续本文上一页边,方是真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我人众生寿者,尽天地间,众生所有之情状,尽不出此四者之中。非法者,无法也。沦于顽空。

  ﹝讲﹞前节众生,既无有此四相,心中无纤毫染著,所以信此经,而得福德矣。佛又反言之,此何以故也。是诸众生苟或心不虚空,便落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此人之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吾真如本体,不在言语文字之间,汝若取法相,就是与执著四相者,其心一般。至于非法,则无法矣,我亦谓非法相者,又何故也?盖法界之内,理与事,原不相碍。汝若取非法相,谓之曰无记空,又谓之曰断灭见,此心不化,与前著四相者,又何异焉!是故当以此两头见,直须截断,不应执其有法而取以为有,亦不应执其非法而取以为无,则太虚之中,浑无偏倚,湛然形迹两忘矣。以此之义,亦有原故,佛尝谓汝学道等人,当知我与汝说此法者,因汝诸人,有此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超于彼岸,我不过假此法门,令汝度脱生死苦海;汝既见自本性,证涅槃乐,则我之法,当弃之无所用矣。譬如编竹成牌,渡人过水,到岸则此筏亦舍之也。夫有法既舍矣,何况非法。又可执著于无,沉空守寂哉!能不著于无,则空而不空,自无非法相也。

  ﹝证﹞儒书曰:得意忘言,得心忘象。道书曰: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注﹞耶者,疑辞也。菩提之心,此是如来本性,亦人之所同具,当体即是,岂自外得,待言而求哉。

  ﹝讲﹞前章既说法相,非法相矣,佛恐须菩提尚未透彻,故又设此问,呼其名而告之曰:汝之意何如?以我如来无上菩提之法,果有所求而得之于己耶?抑以此法,谆谆然,有所说而教之人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解,去声,音械。)

  ﹝注﹞解者,晓也。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

  ﹝讲﹞须菩提云: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之义理,则知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此吾本来真空,人人所具足者也。不过各自默契而已,未尝指定一处,而标其名曰:这是菩提之法也。然佛所说,不过随机设教,何尝指定一法以教人,必如是而后修哉!如来不尽废法,只无定法可名,如来不尽废言,只无定法可说。

  ﹝证﹞永曰: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讲﹞须菩提云:如来之法无定名,亦无定说者,此其故何也?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中取,一有所取,心则驰于外求;可以心传,而不可以言语中拟,一有言说,则泥于口耳,皆不可也。然是法也,若执为有法,而吾性虚灵莫测,果何言有,非有法也。若执为无法,而吾性随感即应,果何言无,又非非法也。真空不空,其以是欤。

  ﹝证﹞川禅师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音雌。)

  ﹝注﹞贤者,若须陀洹,阿罗汉之类,圣者,佛也。无为法者,自然觉性,不假人为之法也。差者,参差不齐也。

  ﹝论﹞此无为法者,即是无上菩提,即是涅槃,即是如来,即是无相,即是无住,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后学往往把无为两字,认作空寂,一向灰心稿形,只说我即是佛,故今时无为道人极多,此真捕风捉影,顽愚不灵之人也。盖人有做作,皆是勉强,若我真性之运用,皆自然而然,何曾有所作为哉。

  ﹝讲﹞须菩提云:我前所谓无可取,无可说者,何以见之,盖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圣贤,皆同此无为之法。但法本无为,悟有迟疾,贤人得道之浅者,或假言说而后自悟;圣人得道之深者,顿悟顿修,本来无说,故有差别不同等尔,及其成功,则一也。此如来之所说法无定在也。

  ﹝证﹞庄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华严经疏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注﹞三千大千,形容其多也。世界者,世间之方位界限也。三千大千,统言一大世界也。这个布施,作舍施看,与前篇无相布施不同。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也。

  ﹝论﹞此段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自少至多也。

  ﹝讲﹞佛将持经功德,开示学人,故先设言呼须菩提而告之,设或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之以布施,此人所获福德,多乎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讲﹞须菩提答云:七宝布施,其福甚多,何以言之,盖是福德,乃有相之施,于我性中真空无相,妙法全不相关,必竟非福德性,故如来所言福德者,乃人天小果之因,此所以为多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注﹞复者,再也。信力曰受,受之不忘于心也。念力曰持,持之不厌其久也。受持者,承教不逆,结念不息也。经,指金刚义也。说谓广说经义,令人普得闻知。

  ﹝论﹞古今以来解四句偈者纷纷不一,惟中峰谓经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字,下有等字,言于此经中受持一句,二句,乃至四句偈,此说最为稳当,要知经完一切有为法之四句者,竟是。

  ﹝讲﹞佛言如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直下承受其理,又拳拳持守于心而不失,更为他人解说其义,则是自利利他,所获之福,胜于彼之七宝布施者,多矣,盖彼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随(或作堕)落,此乃因经悟性,福等太虚,历劫不坏,其福安得不胜彼哉。

  ﹝证﹞永嘉证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非佛法,即前云无为法,即后云无法可说之意。

  ﹝论﹞一心泯合,非佛非法,为不住相布施也。

  ﹝讲﹞佛言人能受持讲说此经,其福胜彼者,此何以故也?盖真空无相之理,是诸佛之本性,即无上菩提之妙法也。从上以来,一切诸佛之多,并一大藏经之法,皆自此经流出。求其直指全体,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此外更无余经矣。又恐人泥于阿耨等为佛法,又曰: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使之言下见性,乃虚名为佛法也。故曰:即非佛法。

  ﹝证﹞老子曰:大道无名,强名曰道。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洹音丸。)

  ﹝注﹞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之流也。我者指须陀洹而言,非佛自谓也。

  ﹝论﹞四果者,皆是修行菩萨得道之浅深也。三乘根性,所悟所证随异,此四果次第而修,则无上菩提可到,若萌有得之心,即著四相,自足而不复上进矣。我佛恐四果菩萨,不知以无念为宗,故设四问。

  ﹝讲﹞佛问须菩提曰:须陀洹,作此念头,自谓我必要造到此地位,如树之结果相似,有所得之心否?须菩提知其不然,乃曰:须陀洹不萌得果之心,何也?盖彼已造入无相之门,得与圣人之流,但不能顿悟真空无所入于精微奥妙也。仅能强制其欲,不入六尘之境界耳,是名之为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注﹞梵语斯陀含,此云一往来。

  ﹝论﹞斯陀含,在世法上说,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六祖曾说破云: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念后即离,名曰斯陀含。据理而言,人之妄念,往来于心中者,无一时能止。往即出乎妄念,时而妄念又或一来,本性未能寂灭故也。

  ﹝讲﹞佛又问之曰:斯陀含动个念头,自谓我必得乎此果否?须菩提即不然云:斯陀含心已造(编者注:「造」疑是「达」)到至静之地,但目睹诸境,此心还有一生一灭,名一往来,而实无第二生灭,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故无往来,即谓斯陀含之所由名欤。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那含,俱平声。)

  ﹝注﹞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名出欲。

  ﹝讲﹞佛又设问之曰:阿那含作此念头,自谓我有得果之心否?须菩提即不之云: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外不见有可欲之境,名为不来矣,谓之曰:为不来,即此为字,诸法尚未空寂,此心尚未融贯,其实无有不来之妙,未免强制也。此已造到佳境矣,非阿那含之谓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注﹞梵语阿罗汉,此云无诤,盖有欲则有争,此既离欲,何诤之有;又云杀贼,杀去无明烦恼思惑;又云不来,此必已证无为之体,诸漏已尽,自无生灭,道者得无相之理,非徒果也。梵语…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