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昧,此云正受,亦云正见。
﹝论﹞徐士英注曰:大易所谓窒欲,窒则未免费力;孟子所谓寡欲,寡则去犹未尽;今世尊所谓离欲,则于人欲,洒然离脱矣,此言真有吃紧为人处。
﹝讲﹞佛又问之曰:阿罗汉作个念头,自谓我得这个道否?须菩提知其不然,而即否之曰:阿罗汉性本自空,实无一法可得也。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所得心犹未除,即著人我等四相矣。须菩提又拈出平日所得佛说而印证之曰:世尊,佛当日曾说我须菩提,一念不生,诸法无诤,得此之正见,于诸弟子中,许我为第一,必定是我,脱尽人欲,断绝此念,方是许我为离欲阿罗汉也。
﹝证﹞若纳禅师曰:无诤者,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即此义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乐音要;行音恨。)
﹝注﹞乐者,爱也。即孔子曰:仁者乐山之谓。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诤,谓其无人我行也。萌之于心,曰念;见于修为,曰行。实无所行者,古注云:本性空寂,虽随缘赴感,而实无所行,此说得之。
﹝论﹞四果中皆有无字,乃无为之法,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于此可证。徐士英注曰:佛之有四果,犹孔子之有四教。但佛所说四果,自有等级:第一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则是知欲境当避,此果之初生;第二云一往来,则是蹈欲境不再,此果之方硕;第三云不来,则是去欲境如遗,此果之已熟;第四云离欲,则是脱然无纤欲可除,此果之既收。伊川谓释氏有上达而无下学,以此观之,亦是下学上达处,此言最当。然渐教所以如此,若是无上菩提顿悟真空,即此金刚般若波罗蜜,超入佛地也,又何四果之足云!
﹝讲﹞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故又详言曰:我若是作此思念,而必欲得阿罗汉道,则又生一妄想,安得六欲顿空,佛即不于诸大弟子中,说我须菩提,是好乐寂静之人,有是无诤之行也。何以见之?以我须菩提,外虽所行,心中无一可得,无我无人,其实无此乐阿兰之行,方才名我须菩提为乐阿兰那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注﹞然灯佛,即定光佛也。乃释迦授记之师。
﹝论﹞佛自谓成佛实无所得,证前四果之无所得,夫无相之理,乃我自有之真性,其成佛,皆由我心之自悟而得也,岂假师授言传而后成哉!
﹝讲﹞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执著住于有法,不生清净心,故设是问。告须菩提曰:我当初于然灯佛处,得成无上菩提之道,果然得本师之法不?须菩提即解其意曰:不也。世尊,如来虽在本师处听法,不过因师开导,实乃自悟自修,本来无有,何曾有法可得,以是得之于心传也。
﹝证﹞寒山诗曰: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讲﹞世间所谓庄严者,造寺作塔,行种种善事,是有相庄严也。佛恐人认做这样庄严,故呼须菩提而谓之曰:菩萨于佛土之中,果作善缘福业,还庄严不?须菩提据理以答之:不也,世尊!何以故也。佛所谓庄严者,即非外貌相好之庄严,必其心地明洁,如太虚中,万行俱足,此所以名为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应者,当也。诸菩萨,指大修行人而言也。无所住,不住著在一处,凝滞不化也。盖此心,神明莫测,变化无穷,是真净土也。不清净,则逐境迁移,放逸莫检,便著六尘,而多能所矣。
﹝论﹞心若有住,则为有物,所以佛说应无所住,正欲人不住色声香味等六尘,惟应无所住而生清净心也。心无所住,则丝毫不挂,万境澄彻,即清净也。譬若百花林里过,一叶不沾身;又若一镜当空,无所不照,何等清净!如先著一物,则空明遮蔽,焉能照物?黄梅夜授至此,六祖言下大悟。
﹝讲﹞佛告须菩提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使泰宇之中,湛然常虚,无一毫染浊;灵台之内,寂然常定,无一丝扰乱,当如是生清净心。不当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心,便为六尘所缚,妄念旋起,鲜能清净矣!尔当知此清净心,妙湛圆寂,不泥方所,本无所住也。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净。是净土庄严,孰甚焉。
﹝证﹞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大人。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以此喻人身之大,不过假设其词,如七宝满三千大千之类。
﹝论﹞徐士英曰:此分凡四段,纯是释氏说心处,第一段,谓本心之善,能自觉悟,不是从他人处得来;第二段,谓涵养此心,须用持敬;第三段,谓打破敬字,全是人欲,须当清净此心,莫使一毫人欲染著;第四段,生出一件譬喻,言此心之大,包括宇宙,万化皆从此出,虽须弥山王,不足以喻其大,此说极当。
﹝讲﹞佛恐须菩提,错认色身为大,不知心为大。又为之辨论,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可以言大否?须菩提深悟佛意,乃以甚大对之,何以见之,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为有生灭,必竟不名大身;佛说非身,才是我之清净本心,乃真法身也。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沙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须弥山所能比量哉!是名为大身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注﹞西土有河,名曰恒河,河从阿耨池东流出,周回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多在此处说法,故取以为喻。西土只有一个恒河,焉有许多恒河,亦是假说之言,如须弥山王之说。
﹝讲﹞佛以众人之所易见者,先反诘之,恒河多沙固多矣,设或不止一恒河,数其如沙之多恒河,是诸恒河沙,多乎不多?须菩提答言:甚多,但诸恒河,且多而无数,何况河中之沙乎!言多而又多也。佛设此喻,以为较量福德多寡张本。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讲﹞佛谓须菩提,我今以朴实言语告汝,若有善男善女,以七宝等物,满尔所谓恒河沙数,尽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与人,所得之福,多乎不多?须菩提即以甚多答之。佛又再呼而告之曰:若有善男善女,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信而受之于心,会其妙义,而毫无所疑;坚而持之于心,存其精蕴,而毫无所失,必见自己真如,菩提三智,朗然备矣;又能以此真空妙义,为人解说,使人听闻之下,心地开通,明了自性,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是人已兼成自他俱利,此其福即无为福也。所获利益之多,岂恒沙布施者可同日语哉!
﹝证﹞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此喻菩提妙道,非佛法不至,又喻佛法,非参悟不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注﹞随者,随其所在之处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天者,四天之类;人者,世间之人;阿修罗,有三种,一属天趣,一属人趣,一属畜生趣,大概如人尔,唯嗔恨心重,故托生于此。六道中,不言地狱饿鬼畜生者,以三等之蠢昧不知其理故也。
﹝讲﹞佛再谓须菩提云:若或有人,随其所在,便能演说此经之言,乃至四句偈等之妙,令诸听者,除迷妄心,则一卷真经,当知在此处身中矣,自然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恭敬,如佛之塔庙,殷勤瞻礼。可见此经此偈,最上希有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受持注,见前。对文曰读,背文曰诵,读诵者,口熟其文,心解其义也。
﹝讲﹞夫讲说经中之义,尚能感天龙八部供养如此,何况有人,尽能以此全经,受持而体验于心,读诵而研穷其义,则此无相无住之理,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真最上而无以加也,第一而无可比也,又绝无而仅有也。定知此人,以一心而成就之,得其全体矣。何以见此法能成就也?盖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不从外得,经在是则佛在是,而弟子之所尊崇,而敬重者,亦在是,宛然佛法僧,三宝共居焉,安得而不成就之也。
﹝证﹞六祖曰:摩诃般菩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论﹞此分大意,全在人受持上,然受此法易,持此法难,所以首段未说著受,先讲一个持字。后言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至于舍命布施,俱是不实。惟我此经,乃真空本性,获福无量也。
﹝讲﹞须菩提闻前所说,成就最上之法,深有歆慕,但未知受持之道何如,故白佛云:此…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