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当以何义命名?我等当以何道奉持?佛答:是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乃无上菩提妙心,无相无住,直至诸佛彼岸,此为最上希有之法,汝当奉行而持守也。其故惟何,然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徒取其名,正以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证﹞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真妙理也。傅大士曰: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讲﹞般若之法,心法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所形其拟议,若有所说,即谤佛也。故佛问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自性自悟,直下何容开口处,所以无得无说矣。
﹝证﹞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轮,是吾曾转*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间中,未尝说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世界微尘即依报也。傅大士颂云: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言此者,正见纤毫尘垢,世间境界,皆幻妄不实。佛与众生,同处此尘世中,但心有迷悟不同。佛之心,清净心也,即成清净世界;众生之心,污浊心也,即成污浊世界。在人之自修何如耳。
﹝讲﹞佛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细微尘埃,果为名(编者注:「名」疑是「多」)否?须菩提以为世界固多,而微尘不胜其多。佛又呼而告之,如来说诸微尘者,原是幻妄之物,虽有色声香味触法之多,纷纷乱起,而虚灵之府,太空澄彻,岂有纤毫尘垢之所点污,故言不是微尘,乃假名为微尘也。如来所说世界者,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只因妄想安立故也。人于世界中,识得不是世界,则心地廓然,净无瑕秽,便是出世间法,非世界之所能囿,是名为世界也。
﹝证﹞圆觉经云:幻心灭故,幻尘亦灭。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正此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论﹞三十二相,如眼耳鼻舌等类,此乃色声佛也。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者也。
﹝讲﹞佛问须菩提,可以此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来之相,虽胜妙殊绝,不宜以形色求之,何以故?盖如来所说相者,非真相也。妙体如如,湛然常寂,乃诸佛本心者也。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论﹞前借舍财以明胜,此借舍身以辨多。
﹝讲﹞佛又曰: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所获之福,视宝施之福,尤有加焉。但不明本性,特顽福而已。若以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而讲说之,自利利他,其获福无量,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汝当受持可也。
○离相寂如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注﹞深解者,心中大悟也。义趣者,义理旨趣也。慧眼者,圣人之心有七窍,一闻千悟,此智慧眼也。
﹝讲﹞须菩提一闻佛言,心中便悟理趣,自伤得闻此经之晚,乃涕泪悲泣,而白佛言:世间之少有,我世尊也。说此金刚经,深奥典章,虽我昔来,有此慧眼,善能聆悟者,未曾得闻此之经之精奥。昔所未闻,而今闻之,其且悲且喜,当何如哉!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经以福兼德者屡矣,此独变福言功,谓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不足道也。
﹝讲﹞须菩提言,我既闻是经矣,已悟自性清净中,本来有此真实相矣,但恐悟之者之少也。若再有人得闻是经,一念发笃信之心,其心纯是天真,毫无欲尘所累,便得清净般若慧光,如露柱灯笼,而真实不虚之相从此生矣,即是我心之功德也。当知是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莫能出乎其右矣。
﹝证﹞圆觉经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六祖云: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又云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即此义。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则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是说无龟无兔。正犹达磨所谓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云耳。世儒不思细细根究,一味班驳佛是虚无寂灭,妄矣。
﹝讲﹞须菩提称世尊而言,我所谓实相者,谓实理也。般若实相,如太虚空,本然未有形迹。若悟实相,不可执著为实相,此如来所名实相者也。
﹝证﹞傅大士云:彼岸更求离。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忍闻。此说得之。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注﹞信解者,心无所疑,而了然悟也。受持者,心既领纳而守之坚也。
﹝讲﹞须菩提言,我今得闻此经,以我从来之慧眼,自能信其言之实,解其理之妙,听受而持守之。言下承当,不为难事。若当来世,年久之时,有众生闻是经者,信解受持,则此人明了自性,真第一等人而不易得者也。何故此人不多有也?以其顿悟真空,必无人我等四相,所以然者,因般若波罗蜜,人我两忘,生寿尽泯,原无一法可得,即非四相也。若离一切诸相,其心空寂,即到觉地,与诸佛齐驱并驾,名为佛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怖音布。)
﹝注﹞如是者,所言当乎其理也。惊者,骇其言之过也。怖者,恐其道之高也。畏者,怯其行之难也。此便是不能信解受持矣。
﹝论﹞佛恐世远,仅存言教,设人有此三心,则信解受持,不能坚固,故称是人甚为希有。
﹝讲﹞佛因须菩提之言,而即印可之曰:汝言深契佛理,如是如是,后果有人,得闻般若妙法,不惊而无疑心,不怖而无惧心,不畏而无退心,则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其人岂不希有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讲﹞佛说此人为希有者何也。盖我所说第一波罗蜜,乃真空无相,自性自悟,何曾有波罗蜜可名,不过假是说,以开悟群迷而已,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论﹞人以强暴加我,此真可耻,其辱莫甚焉,于此忍之,何事不可做,此忍人所不能忍。波罗蜜有六种,这一波罗蜜,最难克化。今人一言不合,则怒气相加,起种种无明烦恼,人我干戈,四相未空,障蔽真性,佛所以独揭此一件,合人灭度。
﹝讲﹞佛告须菩提云:凡有辱境来,恬然处之,不起嗔恨,以乱我之般若,则心同太虚,即造到觉地,此忍辱波罗蜜也。俱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可辱,内不见其可忍,浑然两忘,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矣。
﹝证﹞法华经六波罗蜜云: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又名六度。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解音皆,上声。)
﹝注﹞昔者,前生也。梵语歌利王,此云极恶之君。五百世者,即五百生也。昔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时,修忍辱行,在山中宴住。因歌利王出游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寻见众妃宫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著,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将刀割仙人身,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王即节节支解,问曰:还嗔恨否?仙人曰:我尚非有,何有嗔恨。天怒雨石,王惧乃免。尔是王者,即憍陈如;仙人者,即释迦如来也。
﹝讲﹞此因忍辱,说此以证之。佛言我前身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心如虚空,不起四相。何以故也?当初节节支解,可谓辱之极矣,若有四相,则嗔心定起,恨不能忘,何以言忍。又再思念,曾于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所以于往世,亦无有四相之累,历劫顿悟真空,此我所修,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以是知忍辱波罗蜜,学道者之先务,首要破其嗔心,方离四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论﹞佛言,心有四相,则非清净,岂我无上菩提之真性?不免住著六尘,非菩萨也。我前所言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又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正般若波罗蜜,为无余涅槃者也。
﹝讲﹞呼须菩提言,菩萨欲成佛道,…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