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當以何義命名?我等當以何道奉持?佛答:是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乃無上菩提妙心,無相無住,直至諸佛彼岸,此爲最上希有之法,汝當奉行而持守也。其故惟何,然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即非徒取其名,正以妙明本性,湛若太虛,體既尚無,何名之有,如來恐人生斷滅見,不得已而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證﹞叁昧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虛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真妙理也。傅大士曰: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講﹞般若之法,心法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何所形其擬議,若有所說,即謗佛也。故佛問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答雲:如來無所說,自性自悟,直下何容開口處,所以無得無說矣。
﹝證﹞世尊臨入涅槃,文殊請佛再轉*輪,世尊咄雲: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著一字,汝請再轉*輪,是吾曾轉*輪耶?又佛偈曰:始從成道後,終至跋提河,于是二間中,未嘗說一字。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論﹞世界微塵即依報也。傅大士頌雲: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言此者,正見纖毫塵垢,世間境界,皆幻妄不實。佛與衆生,同處此塵世中,但心有迷悟不同。佛之心,清淨心也,即成清淨世界;衆生之心,汙濁心也,即成汙濁世界。在人之自修何如耳。
﹝講﹞佛告須菩提雲: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細微塵埃,果爲名(編者注:「名」疑是「多」)否?須菩提以爲世界固多,而微塵不勝其多。佛又呼而告之,如來說諸微塵者,原是幻妄之物,雖有色聲香味觸法之多,紛紛亂起,而虛靈之府,太空澄徹,豈有纖毫塵垢之所點汙,故言不是微塵,乃假名爲微塵也。如來所說世界者,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只因妄想安立故也。人于世界中,識得不是世界,則心地廓然,淨無瑕穢,便是出世間法,非世界之所能囿,是名爲世界也。
﹝證﹞圓覺經雲:幻心滅故,幻塵亦滅。世尊答文殊曰:在世離世,在塵離塵,是爲究竟法。正此意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論﹞叁十二相,如眼耳鼻舌等類,此乃色聲佛也。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者也。
﹝講﹞佛問須菩提,可以此叁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來之相,雖勝妙殊絕,不宜以形色求之,何以故?蓋如來所說相者,非真相也。妙體如如,湛然常寂,乃諸佛本心者也。是名叁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論﹞前借舍財以明勝,此借舍身以辨多。
﹝講﹞佛又曰:世間所重者,莫過于身命,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其所獲之福,視寶施之福,尤有加焉。但不明本性,特頑福而已。若以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而講說之,自利利他,其獲福無量,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剛般若波羅蜜法,汝當受持可也。
○離相寂如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注﹞深解者,心中大悟也。義趣者,義理旨趣也。慧眼者,聖人之心有七竅,一聞千悟,此智慧眼也。
﹝講﹞須菩提一聞佛言,心中便悟理趣,自傷得聞此經之晚,乃涕淚悲泣,而白佛言:世間之少有,我世尊也。說此金剛經,深奧典章,雖我昔來,有此慧眼,善能聆悟者,未曾得聞此之經之精奧。昔所未聞,而今聞之,其且悲且喜,當何如哉!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論﹞人能信實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實相,故以無相爲實相。如來說此,而人能信,豈非第一希有。言生實相者,此是無生生也。信心清淨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了悟萬法,由此淨心建立,是名實相。經以福兼德者屢矣,此獨變福言功,謂功成果滿之時,其福不足道也。
﹝講﹞須菩提言,我既聞是經矣,已悟自性清淨中,本來有此真實相矣,但恐悟之者之少也。若再有人得聞是經,一念發笃信之心,其心純是天真,毫無欲塵所累,便得清淨般若慧光,如露柱燈籠,而真實不虛之相從此生矣,即是我心之功德也。當知是人,成就諸佛第一希有功德,莫能出乎其右矣。
﹝證﹞圓覺經雲:一切實相,性清淨故。六祖雲: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又雲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即此義。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論﹞則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爲非,不是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是說無龜無兔。正猶達磨所謂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雲耳。世儒不思細細根究,一味班駁佛是虛無寂滅,妄矣。
﹝講﹞須菩提稱世尊而言,我所謂實相者,謂實理也。般若實相,如太虛空,本然未有形迹。若悟實相,不可執著爲實相,此如來所名實相者也。
﹝證﹞傅大士雲:彼岸更求離。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忍聞。此說得之。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注﹞信解者,心無所疑,而了然悟也。受持者,心既領納而守之堅也。
﹝講﹞須菩提言,我今得聞此經,以我從來之慧眼,自能信其言之實,解其理之妙,聽受而持守之。言下承當,不爲難事。若當來世,年久之時,有衆生聞是經者,信解受持,則此人明了自性,真第一等人而不易得者也。何故此人不多有也?以其頓悟真空,必無人我等四相,所以然者,因般若波羅蜜,人我兩忘,生壽盡泯,原無一法可得,即非四相也。若離一切諸相,其心空寂,即到覺地,與諸佛齊驅並駕,名爲佛矣。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怖音布。)
﹝注﹞如是者,所言當乎其理也。驚者,駭其言之過也。怖者,恐其道之高也。畏者,怯其行之難也。此便是不能信解受持矣。
﹝論﹞佛恐世遠,僅存言教,設人有此叁心,則信解受持,不能堅固,故稱是人甚爲希有。
﹝講﹞佛因須菩提之言,而即印可之曰:汝言深契佛理,如是如是,後果有人,得聞般若妙法,不驚而無疑心,不怖而無懼心,不畏而無退心,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其人豈不希有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講﹞佛說此人爲希有者何也。蓋我所說第一波羅蜜,乃真空無相,自性自悟,何曾有波羅蜜可名,不過假是說,以開悟群迷而已,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論﹞人以強暴加我,此真可恥,其辱莫甚焉,于此忍之,何事不可做,此忍人所不能忍。波羅蜜有六種,這一波羅蜜,最難克化。今人一言不合,則怒氣相加,起種種無明煩惱,人我幹戈,四相未空,障蔽真性,佛所以獨揭此一件,合人滅度。
﹝講﹞佛告須菩提雲:凡有辱境來,恬然處之,不起嗔恨,以亂我之般若,則心同太虛,即造到覺地,此忍辱波羅蜜也。俱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可辱,內不見其可忍,渾然兩忘,此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矣。
﹝證﹞法華經六波羅蜜雲: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又名六度。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解音皆,上聲。)
﹝注﹞昔者,前生也。梵語歌利王,此雲極惡之君。五百世者,即五百生也。昔如來因地修行,證初地菩薩時,修忍辱行,在山中宴住。因歌利王出遊獵,王乃憩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遂親入山,尋見衆妃宮女,圍繞禮拜仙人,王乃大怒,問曰:雲何恣情觀我女色?仙人曰:于諸女色,實無貪著,王曰:雲何見色不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將刀割仙人身,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王即節節支解,問曰:還嗔恨否?仙人曰:我尚非有,何有嗔恨。天怒雨石,王懼乃免。爾是王者,即憍陳如;仙人者,即釋迦如來也。
﹝講﹞此因忍辱,說此以證之。佛言我前身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心如虛空,不起四相。何以故也?當初節節支解,可謂辱之極矣,若有四相,則嗔心定起,恨不能忘,何以言忍。又再思念,曾于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所以于往世,亦無有四相之累,曆劫頓悟真空,此我所修,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以是知忍辱波羅蜜,學道者之先務,首要破其嗔心,方離四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論﹞佛言,心有四相,則非清淨,豈我無上菩提之真性?不免住著六塵,非菩薩也。我前所言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又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正般若波羅蜜,爲無余涅槃者也。
﹝講﹞呼須菩提言,菩薩欲成佛道,…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