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P7

  ..续本文上一页当空其心,离去一切形迹,方可发此无上菩提道心。又不当住著于色,而萌可好之端,不当住著于声香味触法,而起一可欲之念,当于无所住者而生其心,则此心圆通无碍,真纯无欲,非一切相之所系缚。若心于六尘上有一住著,便落他窠臼,不能脱洒,则所住不是菩萨住处也。

  ﹝证﹞六祖云:我此法门,以无为为本。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论﹞布施之义,非舍施于人也。何以言之?盖此经乃谈真空本性,顿教法门,字字当精切语,俱在心上用功,非教人外面做因果事。深造者,当自得之众生,非胎卵湿化之类,吾心中之众生也。利益者,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染,六根清净,岂不是利益。一卷中,翻复说来,俱管在受持演说二意。我能受持读诵,则为布施之体;为人演说,则为布施之用。黄檗心要云: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斯言尽之矣。六尘中,惟色最易染人,所以说色,而不及声香味触法者,意在中也。住者,黄檗栖泊两字,最下得妙。紫阳夫子曰:人心活物,须要栖之澹泊,然后为得。真确论也。

  ﹝讲﹞佛自谓我说菩萨心者,本虚而明。若住色而为运用,此心不为觉矣,所以不住色布施也。菩萨以此不住觉心,利益我一切众生妄心,使众尘不隔,真智现前,当以此广布而设施之,可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讲﹞佛言,如来所说,一切诸相者,乃是外幻,于我真性中,本来何有,故非相也。又说一切众生者,以心有四相,名为众生,若能约己回光,妄心自离,即无众生可得,故非众生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讲﹞佛恐人闻此经之言,便生惊怖畏惧,不能成就,乃开导之曰:我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法,皆无上菩提,了悟本性,真焉而不妄;实焉而不虚;默契真常之理,如如而不变易其词;所言者,非欺诳之言;所论者,非异常之论,不过欲人自性自悟,岂谬哉!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讲﹞佛言,如来所以得此般若法者,盖缘灭度众生,以悟真性,只一个空无所空之心法也。将以此法为实耶?真体空寂,本无实也。将以此法为虚耶?妙用无方,亦无虚也。无实与无虚合,则此法之体用备矣。真空之妙,非以是哉。

  ﹝证﹞中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正谓此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闇同暗。)

  ﹝注﹞菩萨者,学道之通称也。心住法者,谓之法尘也。

  ﹝讲﹞佛言,凡此修行菩萨,当悟真空,不宜有所住著以为计用也。设或心著此法,而行其布施,则四相未除,为无明暗障,如人入于暗室之中,昏焉而一无所见矣。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无所执泥,而布施于外,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洞达无碍,乃无上之知见也者。如人本有眼目,又得杲日当空,了一切境,见种种色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讲﹞此经具自性中莫大之功用德行,实为希有也。若如来灭后,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则不事口耳之末,而了此真空之妙,即到菩提觉位,为自性如来,佛以智慧清净之目,尽知尽见,此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之功德,周法界而无方,历万劫而常在,岂有眼(编者注:「眼」疑是「限」)量边所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分,去声。)

  ﹝注﹞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

  ﹝论﹞佛所谓舍身布施,要知即是儒家损己益人。后世体认一差,丑怪百出,或破肉然灯,或剌血书经,或露顶焚香,其弊一至斯极,吁佛之心,愈无以自白于天下,斯人也,其佛之罪人欤,书此以戒流俗。

  ﹝讲﹞佛言,设有善男善女,于一日之间,以恒河沙等身命,三度舍身,至于无量数劫,则无量福德,曷可胜言,然止能受世间顽福耳。若有人闻此经,即信于心,不违逆其说,其受用之福,尚胜彼舍身之福;何况自书写其章句,而寻绎其言,受持读诵,而解悟其理;又以是经与人解说其义,则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各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又焉有限量哉。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称量俱平声,古称秤通用。)

  ﹝讲﹞佛言,若能明此法门,即见性成佛。以简要言之,则此般若真经,有不可以凡心测度,亦不可以浅言拟议,又不可以如器物平秤而度量之也。则此功德之无边际,虽赞叹所不及矣。

  ﹝证﹞六祖曰: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功德在法身中。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论﹞六祖曰:法无三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是也。

  ﹝讲﹞佛言此经,如何有此无边功德,盖金刚般若,吾之妙用本性,必大乘菩萨,最上乘如来所印证者也,岂小乘人所能堪任,故如来为启发大乘人而阐此真空之妙,亦为启发最上乘人而演此般若之法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背负为荷,在肩为担。言无上菩提,至重难任,一旦道由人弘,毅然以身承仕(编者注:「仕」疑是「任」),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讲﹞佛言,此般若经,既为大乘最上乘人而说,乃无上正等正觉之妙道也。有人受持读诵,既以成己;广为人说,又以成人。人己兼成,功用德行,无有尽藏,如来于此一一知得此人,见得此人,可以成就之也。此人既能成就功德,即能以身挺然任此大道,将如来阿耨菩提之法,一担负而荷之无遗理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功德宁有涯哉!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乐音要。)

  ﹝注﹞乐者,喜好也。小法者,纯根之人,志意下劣,如佛说法华经,五千人退席,是也。不曰相,而曰见者,心染此四相,堕于邪见也。

  ﹝讲﹞佛云:人或乐小乘法者,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人等见之私,于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之心,其于真性懵然不知,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华古花字。)

  ﹝讲﹞此心中般若无相真经,乃自性佛永为万世不刊之大典,若在在处处,有此持经之人,则功德素著,如摩尼宝珠,瑞光炳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为之供养,当知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谁肯生一慢心?必作礼而五体之投地,围绕而大众之皈依,以诸宝花妙香,布散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此正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世者,三十年为一世也。恶道,犹恶境也。小而忧辱,大而死亡,皆是也。六祖云: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即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

  ﹝论﹞圭峰科此经,为转罪成佛;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经,为净业障。若是依经解义,便涉到报应因果中去了。不知般若真性,乃最上一乘,必不是此等说。六祖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后念,真确论也。不可把先世后世认作前生今生。

  ﹝讲﹞佛言,世有男子女人,既能受持读诵此经,真可敬重也,而反为人所轻;真可尊贵也,而反为人所贱,其故何哉!盖此人,必是已前年分,未曾得闻此经之时,著于四相,住于六尘,所有罪过业缘,当堕落于恶境下流之污,以今世人所以轻贱之,而不供养恭敬故也。今既持经而真性圆明,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已前之罪业,即消灭矣,当得无上菩提之正果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平声;他音陀;分,去声。)

  ﹝注﹞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梵语那由他,此云一万万。劫者,世也。佛心有六通,无始以来事,慧眼皆知之,谓之宿命通也。末世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处,尽在此经,故以此言,较其功德之多寡也。

  ﹝讲﹞佛言,我于无量无央数劫,在然灯佛已前,得遇八百万亿那由他诸佛出世,尽皆供奉,而不敢怠,承顺而不敢违,无有空过一处而不供承之者,是我历事诸佛之多如此。后有末世持经之人,见自本性,永离轮回,以是功德,较量我供佛之功德,虽百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

《44 金刚经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