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說之?六祖以衆生指心言,極妙。
﹝講﹞佛告須菩提,說諸大菩薩,以如是之妄心,欲其降伏,而使菩提真心頓然發現者,果何道以致之?蓋人一身,悉皆五陰六識,遮隔我之真性,故種種一切衆生妄心,極難降伏。何以見之?或有心易輕舉,飛揚遠適,謂之卵生;心常流轉,習氣深重,謂之胎生;心隨邪見,沈淪不省,謂之濕生;心見景趣,遷變起幻,謂之化生;執相修因,頓起邪思,名爲有色;內守頑空,不修福慧,名爲無色;滯諸聞見,系念染著,名爲有想;靜沈死水,猶如木石,名爲無想;起生滅見,落兩頭機,名非有想非無想,然此九種衆生心,皆非菩提真心,一或有之,死即隨類受生,墮于胎卵濕化之物,虛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輪回六道,難入涅槃者也。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令,平聲;涅音年,入聲。)
﹝注﹞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盡也。令者,使也。入者,行至于內也。無余,無滲漏也。梵語涅槃,此雲無爲,無余涅槃,大涅槃也。滅,消滅也。度,化度也。
﹝論﹞人有虛靈之性,包括天地謂之真空,又名法身,恒古恒今,所不能滅,即大禹見黃龍負舟,自言生寄也,死歸也。四大色身,原是假合,豈無毀壞之理,愚人不能明心見性,所以死歸陰趣,隨業受生,遷轉不已;聖人明覺了然,如虛空杲日,常天普照。或出應世,則爲報身,化身隨緣;或不住世,則棄四大如棄敝屣,永證清靜法身,寂然常樂。是其來也,從體起用,無所從來;其去也,攝用歸體,亦無所去,豈非涅槃常住不滅哉!世人不知,誤以爲死,非也。
﹝講﹞佛之意,蓋說如前,所謂一切衆生妄心,皆不是我菩提覺心,我皆令此受學諸大菩薩,將此妄心入于清淨無爲之鄉,消融其滓穢,度脫其染著,如紅爐點雪,必使人欲淨盡,纖毫不留,深造于玄默之境,所謂心外無余道,道外無余樂也。
﹝證﹞楞伽經雲:涅槃,乃清淨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列子曰: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裴相國雲:寂靜常樂,故曰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講﹞佛說如是以前所言滅度之道,使般若智慧,打破種種邪見煩惱,故此無限量,無計數,無邊際,一切衆生之心今已滅度無余者,豈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滅度之哉!蓋以凡人原有此無上菩提之心,只爲迷而不悟,今心地一旦豁然開朗,頓見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來無此衆生妄心,曷得而滅度之。
﹝證﹞淨名經雲:一切衆生,本性常滅,不複更滅。六祖壇經雲:自性自度,名爲真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相,去聲。)
﹝注﹞相者,形迹也。執著形迹,心不虛空,滯而不化,謂之有也。
﹝論﹞此經自始至終,總以四相爲張本,反覆言之。
﹝講﹞夫無有衆生得滅度者,此何以故也?蓋自性本空,無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形,方是無上菩提之心;若或有此四相,則前一切衆生妄心,安能滅度以至涅槃哉!決非菩薩地位中人矣。世間未有一人不自愛其身者,終日營營,爭名奪利,爲一身計,又爲子孫計,皆是我相也。見人勢利,攀援不已;見人萎弱,嗔壓不已,嫉人之有,吝人之求,皆是人相也。色受想行,計其和合,貪嗔癡愛,汨沒靈源,此衆生相也。焚香禱祝,爲求現在福田,煉藥燒丹,希觊長生不老,此壽者相也。
﹝證﹞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施音是。)
﹝注﹞複,還也。次,再也。還複再與須菩提言之。住,著也。
﹝論﹞世法上論布施,檀波羅蜜,爲六度之首,是修行中一大事。但此布施,乃談心要。如來于日用間,從自性中起用,廣布設施于外,不住著于有相,決非外人舍施之說也。
﹝講﹞佛再與須菩提說,菩薩于所行之事,當無所執著而爲敷布設施,何以見之?眼之悅于色,耳之樂于聲,鼻之臭于香,舌之甘于味,身之觸于欲,心之校量分別于其法,皆有相之運用,與衆生何異?豈是我性中本有之福德哉!菩薩于自性衆生,舍其所貪,歸于空寂,不于六根六塵上,有所系累拘執,但自性虛通,妙圓明淨,隨感而應,不住于相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講﹞所以然者如何?若有學道的菩薩,不泥著色聲香味觸法之根塵以爲運用,則是所有善根純熟圓滿,永得無上菩提之道,其福德量等虛空,豈人之心思可得而測度忖量哉!非享福報之謂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凡問之不字,音否;凡答之不字,音弗。)
﹝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總謂之十方。虛空者,太虛之中,無有纖毫隔礙,蕩然空朗,非心思可能度量。
﹝論﹞六根圓通,四虛無礙,東看皆西,南觀皆北,上府皆下,下仰皆上,不立中邊,有何四維?既無界畫,何可度量?無能施彼,無所施此,如如自在,湛若十方,空以無所住,住是太虛空,福德性,應如是住矣。
﹝講﹞佛問須菩提:于汝心中,自謂如何?如十方虛空可以心思度量不?須菩提答雲:不可思量,蓋大莫大于虛空,非人之所能測度。佛又明說:無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虛空,不可以思量也。既而佛又呼其名而以告之,汝諸菩薩之學道者,不必別處更求道之下落,但當依我所教于汝,無住相布施之理,便就此止應用之間,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可也。
﹝證﹞六祖曰:不住,是菩薩住處。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注﹞身相者,色身也。即孟子所謂形色也。非身相者,法身也。即孟子所謂大體也。此如來,吾真佛性也。
﹝論﹞吾之真性如來,湛然常住,本無生滅,無相之可見者也。若要見之,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覺知,舌頭上無十字關,腳跟下無五色線,千聖喚不回頭,百鳥都無尋處,忽然豁開正眼,大地浩流(浩流亦作平沈),即見本來面目。
﹝講﹞佛問須菩提曰:于汝之意,所雲維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解其意,乃答之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故不可以身相見之,蓋如來所說身相,不過形體之末,非真空無相之道,豈可指而謂之真如來哉!即非身相也。
﹝證﹞莊子曰:不形之形。川曰:身在海中休覓水。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注﹞非字莫作無字解,非字活,無字呆,下同。
﹝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猶之吾儒不以形體求聖人,而求吾心中之聖人也。
﹝講﹞佛之心,欲人見自性佛,故告須菩提曰:世間凡有形相之可見者,皆是假合變幻,不是汝本有真實的理,雖有所見,亦妄見也。汝若凡見諸相,便識破非我真實本相,必無執相迷真之大,自能回光返照,即見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來,隨處顯現矣,而如來豈可外求乎?
﹝證﹞刊定記雲:執相迷真,對面千裏;虛心體物,天地一家。道川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隨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講﹞須菩提恐後之人,聞法不能信受,乃白佛曰:世尊之所說,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薩未有不信受而奉行之,苟末世凡夫名衆生者,得聞如是真空無相之言,其言說中之章句,果能實信之否也。
﹝證﹞學道之人,不可無此信。孔子曰:笃信好學。玉樞經曰:道以誠而入。華嚴經曰:信爲萬物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無量音無亮。)
﹝注﹞持戒者,諸惡莫作也。修福者,衆善奉行也。
﹝講﹞佛告須菩提,汝莫作生實信否之說。然此無相真空妙理,必有大根基的善人,方能信任其道,豈同小可。設或佛滅後,到五百歲之時,有人持守戒律,而諸惡莫作,廣修福田,而衆善奉行,又能于此經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鑿鑿皆真實語,則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豈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此善根哉!當于無量千萬佛所中,發生得來,非止淺淺根底所得也。
﹝證﹞六祖曰: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刊定雲:根有生長義。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注﹞世間所享者,名福報;信此經者,名福德。
﹝講﹞佛又告須菩提,若有此善根之人,聞得此經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淨焉而心不亂,信焉而心不疑,生此淨信心者,我能盡知盡見此人,雖名爲衆生,而持戒修福之德,善根受用不盡,其福德豈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論﹞佛先教學者,能生信心,以此爲實。又恐學者,徒泥言說,不求心得,所以雲無法相。又恐學者,執著無法,不去探討其言,以悟真理,故又雲無非法相。只此兩句,有多少圓活妙理,此其所以爲佛也。
﹝講﹞佛言是諸衆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其實善根純熟,悟得真空無相之理,無複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四相,亦無有執著此經之章句,實信其言說,落于有見而爲法相;亦無有一向沈空守寂,落于無見而爲非法相也。不著二…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