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置之经初,以之为吉,以初吉故,令中后亦吉,今则不尔,故云异邪。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序﹞ 1、通序
通序者,诸经通有,以证信故。然此如是,诸经不同,如是亦异,有谓诸佛说法,无非显如,唯如为是,除如之外,了无片法可谈。或曰: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又云不异为如,无非曰是,皆泛言之也。今据本经,当以实相、观照为如,文字般若为是,良以实相、观照,二而不二,体用如如,故名为如。文字性空,不即文字,不离文字。故名曰是。
我者,阿难自谓也。然有四种:(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二乘假我。(四)法身真我。此于四种中,正属第三假我。盖阿难已达我空,实不计执,以随世谛,假立宾主,乃称于我。
闻,谓耳根发识,名之曰闻。问:既耳根发识,合云耳闻,何经不然?答:耳是六根之别,我乃一身之总,废别从总,故曰我闻。
一时者,即师资合会,说听究竟,唯一无二之时。良以殊方纪历不同,上下延促不定,横则四洲差别,竖则三界悬殊。故但云:说此经之一时也。
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满也。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拣二乘之独觉。觉满,拣菩萨之未满。是以三觉俱圆,万德皆满,故称为佛。
在者,如天子所至,即曰行在。故佛至处,亦名在也。
舍卫梵语,此云闻物,亦名丰德,又云名称。以具五欲、财宝、多闻、解脱、文彩风流、远闻诸国故,乃波斯匿王之都也。
祗,即祗陀。此云战胜。因波斯匿王于外国交兵,得胜之日,生此太子,因赐是名,以志喜也。如此方叔孙胜敌,以名其子。树乃所施也。
梵语须达多,此云乐施。今言给孤独者。以能周给幼无父,而老无子者也。不言鳏寡者,以二该二故。盖舍卫王臣,先未知佛,因须达多为儿聘妇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中夜而起,庄严舍宅,营办肴膳。须达闻已,即起问言:大士欲请国王,为婚姻之会耶?答言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广为说佛功德。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所?珊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尔时达多,遂往见佛。佛为说法。达多闻已,获须陀洹。因请佛曰:惟愿临顾,至舍卫国,受我微供。世尊受请。达多回国,布金买园,祗陀因而发心施树,故云祗树给孤独园也。然须达是正施主,祗陀为助成,今树先园后者何也?以祗陀乃储君,须达是臣佐,礼别尊卑之故耳。
与者,同也。
大谓名高德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敬也。
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怖魔,又云破恶。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盖和有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复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徒一百;更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今略五人者,举大数耳。此等诸人,先事外道,勤劳无益,一见如来,便登圣果。以此感恩,誓常随侍。所谓常随众也。正易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是也。
俱者,一时一住,皆同在也。
若准古说六种成就者,如是乃信成就,以信者则是事如是,不信则是事不如是,所以五十圣位,十信居先;十一善法,信心为首。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曰: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故知信心之前,别无胜法。纵能信如是经,闻根不利,信亦奚为。能信能闻,非时可说,徒生景仰。时可说法,无说法主,此道难闻。纵有法主,无处可居,亦难行道。虽有其处,设无听众,不成法会。必须六种辏集,佛事方兴。故云成就。则此六种为能成就,而向下经文,皆所成就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序﹞ 2、别序
别序者,别序一经发起之由,为正宗之前导也。此佛就一切众生日用寻常,去来动静,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直显真心本体,以明无往而非无住真心之妙用,无法不具实相般若之本体,所以假此乞食,发起斯经,不过要人向日用中,识得自己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则能事毕矣。
尔时者,即当尔佛住祗园统众行道之时也。
世有三,谓情世,器世,至真觉世;又有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总之情与无情,世出世间,靡不尊重,故曰世尊。
时者,日有十二,分为四食。(一)丑寅卯,诸天食时。(二)辰巳午,人间食时。(三)未申酉,畜生食时,(四)戍亥子,鬼神食时。佛制出家之士,应法人天,过午不食。今食时者,即日初分也。
衣者,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名作务衣。(二)郁多罗僧,名入众衣。(三)僧伽黎,名福田衣,以其制法水田见生福故。著者,以入城乞食,即僧伽黎也。
具云钵多罗,此翻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即过去维卫佛所遗,绀琉璃宝钵,乃四天王取而献者。
自园进城名入,地广人稠曰大,防非御侮为城。
乞食者,佛教比丘行头陀行,清净活命,了寄残生,离四邪命也。
次第者,不拣贫富,无分净秽,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七家则已,又或不限人家,满钵则已。
还谓还出舍卫至本处,即归到祗园也。将所化饭食之既讫,即收其衣钵,净其手足,敷其所座而坐之也。此言世尊去来行住,吃饭穿衣,日用寻常,与人无异,一段本地风光,莫非全体大用,其柰诸人终日昏昏,只知穿街过巷,觅食求衣,要且不识他是阿谁?甘作饭囊衣架,走肉行尸,殊为可惜。是以如来即日用事而示之也。此为后文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之章本耳。
有释为戒定发起者,义固甚佳,然于下文气似不贯,且空生希有之赞,似亦难于安插,何则?戒定行持,罗汉常事,何希之有?然空生之所以道希有者,非无故也。盖空生平日,但念空无相无作;所以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将谓佛道常(编者注:「常」疑是「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忽然今日,见我世尊,恁么举动,触著鼻孔,始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方信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于斯荐得无住妙用,实相本体,即在日用寻常,去来出入,动静往还,吃饭穿衣处也。以故向下即从座起,走向佛前,无别可说,只得道个呀,希有世尊,此正冷灰里一声豆爆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二)正宗分 分二:
1、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 分二:
(1)善吉请益 分二:
A、请益之仪
上序分者,即序如来与众生共有此金刚般若,不离日用中也。此正宗者,乃当机窥见如来动静,已知佛法无多,意欲普利今后,未免请问,形于言辞,以故有此正说也。时者,适当乞食还园,洗足安坐之时也。
梵语须菩提,亦名苏补底。此云空生,或云善现,又名善吉,有云妙生,并善实者。以初生时,宝藏顿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云善现。因含多义,存梵不翻。长老者,以其德腊俱高也。乃舍卫国人,鸠留长者之子。解空第一,在般若会上,转教菩萨,故为当机发起此经。正穷子喻中,密遣二人者是矣。设以本论,则久证青龙陀果,久悟般若真空,乃为辅化权示。如此今在大众之中,即从本座而起者,以师资之道,尊卑颇殊,欲有所请不可坐问。偏袒右肩者,乃彼方仪制,以表敬也,此中事释可知。若以理释,则袒肩以示权,膝地而显实,合权实二边之掌,印中道一味之心,修敬既毕,自合陈词,故云而白等。上之起座,即身业,恭敬乃意业;而白下,方是口业。此明三业虔诚,而请问也。
然即之一字,正是描写尊者绝无沾滞踊跃之状,直出人天众前,扬眉吐气,自不同于如聋若哑,唯除粪秽,默受弹呵,去花拜座之时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1)善吉请益﹞B、请益之辞 分二:
(A)赞益
希有者,准古解则有四种,谓时希有,处希有,德希有,事希有,可谓详矣。然在本经,似无交涉,兹亦不辩。且道尊者才来启请,如来尚未开口,见个甚么道理,便赞希有。聋!莫是世尊成道说法,度众生之希有么?不见道:未离兜率,已降皇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若待今日赞叹,奚啻鹞子过新罗,是剑去许久,方才刻舟。要知今日之赞希有者,乃算空生具一只眼,向世尊举止动静处窥见一班,故出海众之前,而赞希有也。其意有二:首谓于庸言庸行处,示奇特事,可谓希世所有之者;次则自已向穿衣吃饭处,讨得个下落。这段消息,从未知有,今始悟得。故曰:希有。
如来者,十号之一,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善护念者,若据古解,依根熟未熟等释,义亦甚佳,似无不可。但此经以五时设教而论,斯当转教付财之时,与义推求,理或欠妥。今准法华经信解品,空生等呈解之词,释此护念付嘱。言护者,即彼经云: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是也。念者,即彼经云: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者是也。付者,即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者是也。嘱者,即彼经云: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作佛是也。而言善护善付者,即彼经云: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意为说者是也。问:设据此释,菩萨二字,云何消释?答:菩萨声闻,在发心大小,所以有此二名。今既舍小归大,欲发阿耨菩提心者,岂可更以声闻而目之哉!是以即声闻而菩萨也。如十六王子,未闻法华以前,止名沙弥,既闻法华之后,则曰菩萨,亦此意也。然此二句,正释…
《4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