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对待,即成诤端,长系死生,何由能脱。
故涅槃经曰:「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如此不起一烦恼,谓之无诤。无诤则正定,正定则离欲,离欲即解脱。阿罗汉即般若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诤也,乐阿兰那行,犹云好无诤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念,则必有所行;有所行,则必有所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是行也。且曰无所行者,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所得,故世尊以乐阿兰那名之。盖无为法中,本无一法生,本无一法灭;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但是一念不生而已。
心地观云:「若不舍离我我所执,不应安住阿兰若中;若心调柔,无有诤论,故当安住阿兰若中。」后人本此,遂以兰若名佛住处云。
四果皆曰能作是念。作行病浅,作念病深。无所入,无往来无不来,无有法,皆四果之不作念处。佛之有四果,即儒之有四配也:颜欲从末由,参以鲁得之,思不睹不闻,孟勿忘勿助,何尝作念:若颜到屡空处,即阿罗汉到无所得道处,其于空空如也,本体一间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从评法说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言四果无所得,正欲明佛果无所得也。故此即明言之云:不独汝等见我无法可得,即我见然灯佛,亦无法可得也。然灯佛,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如来于佛法既无所得,故菩萨于佛土,即非庄严。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皆谓之佛土。而菩萨于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故谓之庄严。然真性中,岂有此庄严哉!其庄严,非庄严也,惟真性为真庄严也。维摩经云:「随其心清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即是庄严佛土,奚外饰为庄严佛土?。
三句:第一句庄严佛土者,是假观,是俗谛,属相宗;第二句即非庄严,是空观,是真谛,属空宗;第三句是名庄严,是空假俱融,真俗无碍,是中道观,中道谛,属性宗。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能如是自然清净,不必更求清净,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惟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清净心也。无所住之心,便是不生,如是生清净心,便是不灭。无生之生,何碍于生,知不灭即是生,不必更求生相矣。
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为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法。盖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入,故观照为先。经中凡言观者,皆从见起也。
须弥山在四天下中为极大,故名山王。须弥虽大,有为生灭,劫烧不免。纵使身如须弥,亦非清净本体,乃业力相持,非不坏也,何如无所住之为大哉!故言佛土即非庄严者,是真土无形;非身是名大身者,是法身无相。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大法身也。
林兆恩曰:「身之极乐国也,如来禅定于其中矣,而释流则西方之;身之蓬莱岛也,神仙逍遥于其中矣,而道流则海外之。」
列御寇曰:「横心之所念,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不住色声香味生心,其理如是。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就眼前河沙比喻。﹞
﹝十一分与第八分旨意全同,疑此分与十二分原是一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雪山有四河,其东牛口侥伽河,即恒河也。佛以此河沙为喻者,盖说法时,常近此河耳。一沙即为一河,河尚无数,何况其沙。此喻最为微妙!为世人没大爱河,随顺欲流,漂没弥漫,甚为可愍,此中政当寻筏到岸。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天地间河沙无尽,人亦无尽,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小德川流,岂但河沙耶?为人解说,三千大千世界皆获法施,皆悟无住相布施,岂河沙可数,与受持四句偈,不为恶业所缚,可以悟明真性,为人解说;而人亦得闻此理,而悟明真性,脱离轮回,永超生死,万劫无有尽期,故其福德殊胜也。
佛尝言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华严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是则解说之功,与受持相辅而大矣。楞伽云:「譬如恒沙,是地自性,经劫火烧,地性不坏。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譬如恒河,人兽践踏,不生分别。如来解脱,亦复如是。譬如恒沙,不增不减。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此章赞般若最胜处,发众生信受之心。
此福德胜前福德者,所谓智慧宝洲,求则得之,求有益于得也。七宝恒沙,得之有命,熟读孟子便得。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云:「随说者,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谢云:「封殡法身,谓之塔;树像虚空,谓之庙。」所在之处,见人即说是经,常行无所得心,无所住心;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是名真供养。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全舍利,故言如佛塔庙。
果禅师云:「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弟子」者,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尊重弟子,谓弟子之可尊重者,乃大弟子菩萨之流也。
东印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王。曰:「何不看经?」祖云:「贫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要知经典所不在,亦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前云: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故空生请名此经,并问云何奉持。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何处得名?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也。盖人性如金之刚,故能断除一切烦恼,直至彼岸。故曰般若波罗蜜。然能观无所观,照无所照,空无所空,到无所到。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惟是不观而观,不照而照,不空而空,不到而到。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
从前问答,都是因相破相。此则立名遣名。夫般若既无可名之名,又岂有所说之法?故重申问答,而云:如来无所说也。无所说者,直下无开口处。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轮,世尊咄云:「吾住世七十九年,未尝说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此外而别有世界?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法力,开阐清净无垢之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界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云非世界。
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楞严中,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皆是离世离尘之意。三十二相,始从足下安平,终至顶肉髻相,皆属修成。然如如真佛,何相之有?恐人疑前说尘性空界性空,遂执有佛身根性。殊不知佛身根性亦空也。
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惟真性为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终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所谓住相布施也。若受持四句,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岂有限量可名。
中庸:「一撮土之多微尘意也。」及其广厚,万物载焉,世界也。微尘积而为世界,世界析而为微尘,皆诚之不可已处。中庸无实非虚,佛法无虚非实。
此分总言所以名经,与所以持经功夫,可以贯串全经,自为一部,故与前后,语多重复,不觉其烦。谓为先后听经者说,非是。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忽闻如是之义,又度到后世众生为说法。﹞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