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于有中见空,止得人空;今闻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并得法空。故深解义趣,感极涕零。若非佛恩拨我慧眼,安能闻如是二字,便是真谛。此如是性中,具如来法身,即是实相。人法俱空,善恶诸相自然寂灭,故曰实相。非实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为生,而实相毕竟无生耳。
圆觉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单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为不足道也。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义三叠:上言,我未曾闻如是之经;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继言,来世众生得闻是经。言人则可大,言来世则可久。盖佛在时,为正法之世;佛灭度后,为像法之世。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为末法之世,众生能信解受持,亦见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实相,即同此无相耳。悟则是佛,迷则是众生,佛与众生,性岂有异。离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空生悟到此,将清净心,满盘托出,直指如是本体,佛又何言,故叹曰:如是如是。不惊者闻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无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说无住,便说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
一说第一波罗蜜实以般若为第一。楞严说第一波罗蜜,亦指般若。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诸相非相,即达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无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罗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故能到诸佛菩萨彼岸。佛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谓己与诸佛菩萨无异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扫忍辱之相。般若体中,原无辱可忍,亦无忍可见,忍无可忍,能所俱无,方成于忍,是名为忍也。
﹝因说后生,故说到前世,总此法此佛。﹞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王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如来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游猎,以宫女礼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无嗔恨,体复如故。憍陈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释迦成道世中,逆数向前,说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时,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见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万行,其实以布施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岂徒忍辱乎?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见,如歌利王,残害法身,如截身体。黄檗大师云:「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心不外驰,名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即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著嗔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应离相。盖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离相所发之心,正觉心也。正觉现前,邪妄自伏,更将何法以降其心?所发之心即正等心也。诸法唯心,即是实相,复将何地为求应住?
先言色,后言声香味触法者,我见等见,法眼等眼,皆从色遇。心经亦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同此意。佛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盖因众生根器,假六尘而设化。若住著六尘,则心已死,唯即六尘;而不住六尘,则心常生。生则发生心体本空,既空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尝不生。故住于法,即为非住。凡夫执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则是诬众生为著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众生矣。以色字统六根,观照之心,从见而入,为证性之机窍也。
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诸相非相者,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众生非众生者,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与众生俱泯,何容菩萨住相化求。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如如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于何而异也。
此心本体,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唯圣人乎?故曰:无实无虚。诸相非相故无实,即见如来故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布施谓法施。天之神聚于日,故为光;人之神聚于目,故为见。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坠坑阱;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阱则不坠坑阱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迷则为男子,悟则为如来。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无量无边功德,又超功德而言;盖成就无上菩提,功德莫大于是。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往于碧峰山下,参一斋和尚,问佛实相。和尚云:「三国关汉侯,便是古来大佛祖。」余曰:「关夫子大节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关侯生平事心之道,无丝毫遗憾。」古今人心,各各有关圣。便是割截身体,体复如故处。余是其言,附记于此。
僧问西影禅师:「或有闻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来生,还得闻否?」师曰:「有甚来生。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是谓无志气。改头换面,千刓万刓。」
按无我相等句,至此三见。第三分是就菩萨说,第六分是就众生说,此分是就来世众生说。熟读自见。诸解皆言为续到听法者重说,失之远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与十一分意同,但诸见比诸相又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初日分谓晨,中日分谓午,后日分谓暝,于此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即染烦恼之因。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则见自性矣。见自性则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为出世间福。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少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不可思议者,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不可称量者,谓不可以秤称,不可以器量;无边功德者,若著人法,则落有无二边际,惟深明实相,即同佛心,无有边际。既无边际可按,即无思议称量可施。
坛经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有推,转加悬远。」御生云:「书写属身业,受持属意业,解说属口业,三业冰清,其福岂有伦匹哉!」
苏轼跋金刚经云:「昔有人受持此经,常以手指,作捉笔状,于虚空中写诸经法。是人去后,此写经处雨不能湿,亦不可思议处。」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乘者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为中乘,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发乃起发,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
最上乘者,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