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于有中見空,止得人空;今聞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並得法空。故深解義趣,感極涕零。若非佛恩撥我慧眼,安能聞如是二字,便是真谛。此如是性中,具如來法身,即是實相。人法俱空,善惡諸相自然寂滅,故曰實相。非實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爲生,而實相畢竟無生耳。
圓覺雲:「一切實相,性清淨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單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其福爲不足道也。所以壇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義叁疊:上言,我未曾聞如是之經;隨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繼言,來世衆生得聞是經。言人則可大,言來世則可久。蓋佛在時,爲正法之世;佛滅度後,爲像法之世。若當來世後五百歲,爲末法之世,衆生能信解受持,亦見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實相,即同此無相耳。悟則是佛,迷則是衆生,佛與衆生,性豈有異。離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空生悟到此,將清淨心,滿盤托出,直指如是本體,佛又何言,故歎曰:如是如是。不驚者聞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者,獨言布施爲第一,曰:布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無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說無住,便說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
一說第一波羅蜜實以般若爲第一。楞嚴說第一波羅蜜,亦指般若。六祖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諸相非相,即達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無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羅蜜者,即十度中第叁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故能到諸佛菩薩彼岸。佛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謂己與諸佛菩薩無異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掃忍辱之相。般若體中,原無辱可忍,亦無忍可見,忍無可忍,能所俱無,方成于忍,是名爲忍也。
﹝因說後生,故說到前世,總此法此佛。﹞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歌利王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如來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遊獵,以宮女禮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無嗔恨,體複如故。憍陳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釋迦成道世中,逆數向前,說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時,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見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萬行,其實以布施爲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豈徒忍辱乎?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見,如歌利王,殘害法身,如截身體。黃檗大師雲:「才起心向外求者,名爲歌利王愛遊獵;心不外馳,名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肇法師雲:「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
應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時,不見有身相,即不見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何處更著嗔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應離相。蓋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離相所發之心,正覺心也。正覺現前,邪妄自伏,更將何法以降其心?所發之心即正等心也。諸法唯心,即是實相,複將何地爲求應住?
先言色,後言聲香味觸法者,我見等見,法眼等眼,皆從色遇。心經亦雲:「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同此意。佛法不離色聲香味觸法,蓋因衆生根器,假六塵而設化。若住著六塵,則心已死,唯即六塵;而不住六塵,則心常生。生則發生心體本空,既空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嘗不生。故住于法,即爲非住。凡夫執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則是誣衆生爲著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衆生矣。以色字統六根,觀照之心,從見而入,爲證性之機竅也。
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亦有時而盡;惟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亦無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則含靈抱識,均被其澤,布施之心,但應如是。華嚴經雲:不爲自身求快樂,但爲救護諸衆生。諸相非相者,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衆生非衆生者,若離妄心,即無衆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與衆生俱泯,何容菩薩住相化求。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如如不動也。不诳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來空寂,于何而異也。
此心本體,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唯聖人乎?故曰:無實無虛。諸相非相故無實,即見如來故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布施謂法施。天之神聚于日,故爲光;人之神聚于目,故爲見。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阱而墜坑阱;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阱則不墜坑阱矣。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迷則爲男子,悟則爲如來。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無量無邊功德,又超功德而言;蓋成就無上菩提,功德莫大于是。六祖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
往于碧峰山下,參一齋和尚,問佛實相。和尚雲:「叁國關漢侯,便是古來大佛祖。」余曰:「關夫子大節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關侯生平事心之道,無絲毫遺憾。」古今人心,各各有關聖。便是割截身體,體複如故處。余是其言,附記于此。
僧問西影禅師:「或有聞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來生,還得聞否?」師曰:「有甚來生。要了此時即了,有何欠缺更待來生,是謂無志氣。改頭換面,千刓萬刓。」
按無我相等句,至此叁見。第叁分是就菩薩說,第六分是就衆生說,此分是就來世衆生說。熟讀自見。諸解皆言爲續到聽法者重說,失之遠矣。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與十一分意同,但諸見比諸相又精。﹞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初日分謂晨,中日分謂午,後日分謂暝,于此叁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雖受無量福報,乃世間福耳。受世間福者,即染煩惱之因。聞此經典,信心不疑,則見自性矣。見自性則深明實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爲出世間福。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與他人性,無少利益。故于十叁分言之。至此複言不可思議者,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不可稱量者,謂不可以秤稱,不可以器量;無邊功德者,若著人法,則落有無二邊際,惟深明實相,即同佛心,無有邊際。既無邊際可按,即無思議稱量可施。
壇經雲:「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有推,轉加懸遠。」禦生雲:「書寫屬身業,受持屬意業,解說屬口業,叁業冰清,其福豈有倫匹哉!」
蘇轼跋金剛經雲:「昔有人受持此經,常以手指,作捉筆狀,于虛空中寫諸經法。是人去後,此寫經處雨不能濕,亦不可思議處。」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乘者車乘之乘。大乘謂菩薩乘。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衆生,故雲小乘,唯能自載而已。緣覺之人爲中乘,如車乘之適中者也。菩薩爲大乘,謂如車乘之大者,普能載度一切衆生也。此經欲普度衆生故,爲發菩薩大乘者說。發乃起發,謂起發此以濟度衆生也。
最上乘者,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薩而載…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