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若世间智,若出世间智,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于人我,抑且离于法我,终日庄严而未尝庄严,终日度生而未尝度生,是真无相,是真无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重说菩萨,一是摄世谛菩萨,一是出世谛菩萨,真可授记作佛者也。
弥勒菩萨偈曰:「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虽非菩萨,而自智能信,即是菩萨,以有智慧故也。
黄檗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土,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物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土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并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黄檗直从贴体法见上刮并殆尽,真所谓通达无我法者。
已上(十四)断人度生严土疑竟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若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斯则不见自他等相矣!若如是,诸佛不见诸法,都无智眼,为有境可得耶?无境可得耶?此中说无境界,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浅深上品下生轮回托荫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通曰﹞前云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所重在佛眼也。佛眼者,四皆殊胜。佛眼之外,无别四眼。如来知见无二,故前说五眼,后说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以众生心皆真心所现少分之法。如来证真实心,岂有诸妄而不睹耶?故能通达无我法者,正与如来真心相应,所以能悉知悉见也。
刊定记曰:诸佛菩萨,远离能所分别,不见一法可得,岂都无所见耶?然真实智眼,照了前境,略有五种:一者肉团中有净色根,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二者于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名为天眼;三者以根本智,洞析真理,名为慧眼;四者以后得智,说法度人,名为法眼。前四在佛,迥异二乘、菩萨所得,总名佛眼。如来具足五眼,无所不瞩,此约能见五眼以名见净,下约所知诸心以明智净。
弥勒菩萨偈曰:「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欲明如来之智微妙能知,故约所知之境广多以显。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此约一个恒河以数沙也。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此约一河中沙以数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是约诸恒河中沙以数界也。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约尔所界中众生心量若是其多也。若干种心,不出于染净二种,而如来悉能知之者,则何以故。彼等诸心,取著妄境,皆是六识颠倒,为心流转,种种差别,何故如来说名非心?由无持故,心即流散,以彼住于虚妄,不住于真实,非心所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若如是不住者,远离彼四念处,既无执持,随缘常转,即是相续颠倒,名虚妄性。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者,何谓也?以于过现未来求不得故。过去心已灭故,未来心未生故。即过去未来以验现在,其现在虚妄分别,即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此流转之心,皆是妄识所缘,无有三世性故。故如来悉知悉见,说名非心,所贵佛眼者,不取其能知众生之妄心,取其知妄心皆不可得也。妄心既不可得,即是真心,真心不灭,是名为心,此之谓正知正见,岂彼肉眼比智可及乎!
昔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忠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云:「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后僧问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仰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问玄沙,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么?」玄觉云:「前两度见,后来为甚么不见,且道利害在甚么处?」又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后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么不见?」沙云:「只为太近。」天童拈云:「三藏不见国师则且置,你道国师自知下落处么?若谓自知,则百鸟衔华,诸天供养,未有休日,且道正当恁么时,落在什么处。」
昔德山至沣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山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山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山无语,遂往龙潭。发明己事,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故了知不可得心,若忠国师、德山者,可谓具佛眼矣。
已上(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如来悉知众生若干种心,又悉知成就无量福德,心既流转,是虚妄性;所有福聚,亦并成虚。此既是妄,即同颠倒,何名善法?然则修行诸善法,不落于空乎?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华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通曰﹞前须菩提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以福德性不堕诸数,故非多寡可论。说福德多者,但指世福言也。须菩提以真谛较俗谛,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无;世尊则以真谛即俗谛,惟以福德之无故言其多。且福德有性,即是福德有实,今并其性而无之,不住于真,不住于俗,正以显中道谛也。
刊定记曰:流转之心,可是于妄,所言福聚,体不是虚,如以布施为因,以七宝为缘,施遍于大千世界,则福亦遍于大千世界,岂不甚多!然无正觉智慧所持,成有漏因,得福虽多,有福德实性可得,如来不谓之多也。以住相布施,是其颠倒故;若不住相而行布施,由是正觉智慧所持,成无漏因;虽无福德可得,以无福德实性,故其多不可量也。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以第一义中,本无取蕴,故无有实,以依俗谛,但有言说,故言其多,是即智之所持,非颠倒也。前众生心住于相,是名颠倒,以其违于本来空寂之体故。此布施不住于相,非是颠倒,以其顺于本来空寂之体故。
弥勒菩萨偈曰:「佛智慧根本,非颠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说譬喻。」
如是五眼所见,都无所得,是佛境界。以是应知离相净因,无境可得,故通达无我法者,无知而无乎不知,无见而无乎不见也。
德山上堂:「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于事无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