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若世間智,若出世間智,信解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性,不但離于人我,抑且離于法我,終日莊嚴而未嘗莊嚴,終日度生而未嘗度生,是真無相,是真無住。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重說菩薩,一是攝世谛菩薩,一是出世谛菩薩,真可授記作佛者也。
彌勒菩薩偈曰:「衆生及菩薩,知諸法無我;非聖自智信,及聖以有智。」
雖非菩薩,而自智能信,即是菩薩,以有智慧故也。
黃檗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爲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爲正見。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爲心,爲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用菩提?」
故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土,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所謂心地法門,萬物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于淨土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鑒用曆曆,寂寂惺惺,見聞覺知,並是境上作解,暫爲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黃檗直從貼體法見上刮並殆盡,真所謂通達無我法者。
已上(十四)斷人度生嚴土疑竟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
此疑從上菩薩不見衆生可度,佛土可淨而來。若菩薩不見彼是衆生,不見我爲菩薩,斯則不見自他等相矣!若如是,諸佛不見諸法,都無智眼,爲有境可得耶?無境可得耶?此中說無境界,故經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傅大士頌曰:「天眼通非閡,肉眼閡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日月殊光如來解曰:「言肉眼者,照見胎卵濕化色身起滅因緣也。言天眼者,照見諸天宮殿雲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緣也。言慧眼者,照見衆生慧性淺深上品下生輪回托蔭因緣也。言法眼者,照見法身遍充叁界,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因緣也。言佛眼者,照見佛身世界無比,放光普照破諸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知有涅槃國土也。此五眼如來,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識此五種因緣,即名爲大乘菩薩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爲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
﹝通曰﹞前雲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所重在佛眼也。佛眼者,四皆殊勝。佛眼之外,無別四眼。如來知見無二,故前說五眼,後說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以衆生心皆真心所現少分之法。如來證真實心,豈有諸妄而不睹耶?故能通達無我法者,正與如來真心相應,所以能悉知悉見也。
刊定記曰:諸佛菩薩,遠離能所分別,不見一法可得,豈都無所見耶?然真實智眼,照了前境,略有五種:一者肉團中有淨色根,見障內色,名爲肉眼,佛具諸根故有肉眼;二者于肉眼邊,引淨天眼,見障外色,名爲天眼;叁者以根本智,洞析真理,名爲慧眼;四者以後得智,說法度人,名爲法眼。前四在佛,迥異二乘、菩薩所得,總名佛眼。如來具足五眼,無所不矚,此約能見五眼以名見淨,下約所知諸心以明智淨。
彌勒菩薩偈曰:「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欲明如來之智微妙能知,故約所知之境廣多以顯。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數,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此約一個恒河以數沙也。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此約一河中沙以數河也。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是約諸恒河中沙以數界也。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約爾所界中衆生心量若是其多也。若幹種心,不出于染淨二種,而如來悉能知之者,則何以故。彼等諸心,取著妄境,皆是六識顛倒,爲心流轉,種種差別,何故如來說名非心?由無持故,心即流散,以彼住于虛妄,不住于真實,非心所住也。
彌勒菩薩偈曰:「種種顛倒識,以離于實念;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
若如是不住者,遠離彼四念處,既無執持,隨緣常轉,即是相續顛倒,名虛妄性。所以說諸心爲顛倒識者,何謂也?以于過現未來求不得故。過去心已滅故,未來心未生故。即過去未來以驗現在,其現在虛妄分別,即是遍計所執,自性非有,故此流轉之心,皆是妄識所緣,無有叁世性故。故如來悉知悉見,說名非心,所貴佛眼者,不取其能知衆生之妄心,取其知妄心皆不可得也。妄心既不可得,即是真心,真心不滅,是名爲心,此之謂正知正見,豈彼肉眼比智可及乎!
昔有西天大耳叁藏到京,雲得他心通。肅宗命忠國師試驗。叁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去西川看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良久複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藏罔測。師叱雲:「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對。後僧問仰山曰:「大耳叁藏第叁度爲甚麼不見國師?」仰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叁昧,所以不見。」又有僧問玄沙,沙曰:「汝道前兩度還見麼?」玄覺雲:「前兩度見,後來爲甚麼不見,且道利害在甚麼處?」又僧問趙州:「大耳叁藏第叁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州雲:「在叁藏鼻孔上。」後僧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爲甚麼不見?」沙雲:「只爲太近。」天童拈雲:「叁藏不見國師則且置,你道國師自知下落處麼?若謂自知,則百鳥銜華,諸天供養,未有休日,且道正當恁麼時,落在什麼處。」
昔德山至沣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山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山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山無語,遂往龍潭。發明己事,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故了知不可得心,若忠國師、德山者,可謂具佛眼矣。
已上(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竟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
此疑從上心住顛倒而來。如來悉知衆生若幹種心,又悉知成就無量福德,心既流轉,是虛妄性;所有福聚,亦並成虛。此既是妄,即同顛倒,何名善法?然則修行諸善法,不落于空乎?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來解曰:此雖如是布施,只是有礙之寶,不是無爲清淨功德,是故如來不說多也。若有菩薩,以盧舍那身中七覺菩提,持齋禮贊,從其心燈,化生功德,不生不滅,堅如金剛,乘香華雲,入無邊界,起光明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此是無爲功德見性之施,化爲菩薩。頌曰:「廣將七寶持爲施,如來不說福田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通曰﹞前須菩提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以福德性不墮諸數,故非多寡可論。說福德多者,但指世福言也。須菩提以真谛較俗谛,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無;世尊則以真谛即俗谛,惟以福德之無故言其多。且福德有性,即是福德有實,今並其性而無之,不住于真,不住于俗,正以顯中道谛也。
刊定記曰:流轉之心,可是于妄,所言福聚,體不是虛,如以布施爲因,以七寶爲緣,施遍于大千世界,則福亦遍于大千世界,豈不甚多!然無正覺智慧所持,成有漏因,得福雖多,有福德實性可得,如來不謂之多也。以住相布施,是其顛倒故;若不住相而行布施,由是正覺智慧所持,成無漏因;雖無福德可得,以無福德實性,故其多不可量也。是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第一義中,本無取蘊,故無有實,以依俗谛,但有言說,故言其多,是即智之所持,非顛倒也。前衆生心住于相,是名顛倒,以其違于本來空寂之體故。此布施不住于相,非是顛倒,以其順于本來空寂之體故。
彌勒菩薩偈曰:「佛智慧根本,非顛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說譬喻。」
如是五眼所見,都無所得,是佛境界。以是應知離相淨因,無境可得,故通達無我法者,無知而無乎不知,無見而無乎不見也。
德山上堂:「若也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于事無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爲自欺。何故?毫厘系念,叁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