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相劣形,皆爲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德山故熟于金剛之旨,不覺縷縷而出,如上名言,一一得無惑去,方可名般若智也。
已上(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竟
(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
此疑從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來。如義者,如如不動義也,即是無爲法。既言無爲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爲佛?此約法身疑色身也。故經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傅大士頌曰:「八十隨形好,相分叁十二,應物萬般形,理中非一異。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通曰﹞傅大士本彌勒化身,應此方機,頌出金剛般若甚深義,實此經之鐍鑰也。諸相非相之旨,言之不啻再叁,豈至重出而無意味,緣須菩提已得人空,故知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明得法身邊事。至此又空其法,故知非相是名爲相,明得法身向上事。所謂人法兩俱遣也。明得非相,已棄色矣;明得非非相,又棄心矣!所謂色心齊一棄也。人法俱空,色心齊棄,所以證于菩提,非空非色,非一非異,說法身非是色身,而色身未嘗不是法身,法身固不可以相見,而亦不可以離相見,相而無相,無相而相,其斯爲至妙至妙者乎!
功德施菩薩論曰:法身畢竟非色身,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色身也。法身畢竟非法相,如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具足十身靈相,皆法相也。
彌勒菩薩偈曰:「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所以經雲: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也。然此相好二種,亦非不佛,此二不離法身故。如金畢竟非師子,亦非無金,以師子不離于金故。
彌勒菩薩偈曰:「不離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有。」
所以經雲: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諸相具足也。依第一義不應以色相見于法身,故說非身,依世俗言說,即于色相而見法身,故說具足。亦得言無,亦得言有,故曰亦無二及有也。無而不無,是謂真無;有而不有,是謂妙有,非具甚深般若智,固難了此。
黃檗雲:「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爲阿耨菩提。只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衆生相。」
僧雲:「心既無相,豈得全無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衆生耶!」檗雲:「叁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黃檗此語,單明非句,令人直下見性。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叁斤。」雪窦頌雲:「金烏急,玉兔速,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跛鼈盲龜入空谷。華簇簇,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咦!」僧問智門:「洞山道麻叁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華簇簇,錦簇簇,會麼?」僧雲:「不會。」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回舉似洞山,山雲:「我不爲汝說,我爲大衆說。」遂上堂雲:「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又陸恒大夫久參南泉。泉遷化,恒入寺下祭卻呵呵大笑。院主雲:「先師與大夫有師資之義,何不哭?」大夫雲:「道得即哭。」院主無語。恒大哭雲:「蒼天蒼天,先師去世遠矣!」後來長慶聞雲:「大夫合笑不令(編者注:「令」疑是「合」)哭。」雪窦牽合成此一頌,後下一咦字,卻與洞山相見,于此明得,方知所謂麻叁斤雲者,是相,是非相,是可見佛,是不可見佛,當別具一只眼。
已上(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竟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此疑從上身相不可得見而來。若第一義佛境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亦必離身相而說法也。聲不自聲,依色而發,既無所依之色,何以有能依之聲?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下段魏譯)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唐長慶二年,釋靈幽暴亡,見閻羅天子。問幽:「習何行業?」幽對曰:「常持金剛般若經。」天子合掌賜坐,命幽朗誦一遍。天子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如貫華之線,中有不續。真本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可往查對,遍告人間。」幽既還魂,奏聞其事,增入此段。」)】
﹝通曰﹞如來不可以身相見,亦不可以離身相見。非身而身,是爲妙身。如佛法亦然,佛法不可以言說顯,亦不可以離言說顯,無說而說,是爲妙說。前謂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法無定法,猶帶法在;說無定說,猶帶說在。不能無說,焉可無身,既已無身,將誰說法?至此一法也無,本無可說。身即無身之身,說即無說之說。非上聖之資,固難信也。
刊定記曰: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法身無爲,實無能說之者。猶如空谷響答,實無作響之者。凡有所說法,必先作是念,佛雖說法,而無說法之心,猶如谷雖應聲,而無應聲之念。能說所說二種差別,皆無所有。汝莫作是念,謂如來有所說法也。以何義故莫作是念耶?如來本際,不離于法界,法界平等,語即默,默即語,說無自相,即本無說,若謂如來有所說法者,即謗佛也。不能解我無說之說故。夫說法者,當如法說,名真說法,法本離一切名相分別,不見少有真實體性而可說者。說既無體,將何爲說?若稱此說,是如法說,故名說法也。
彌勒菩薩偈曰:「如佛法亦然,所說二差別;不離于法界,說法無自相。」
法身既不離法界,所說之法亦複不離法身,故成非有。夫說法如是,何嘗有所說哉!須菩提解空第一,以慧爲命,聞說是法,信心不逆,未足爲難。故問未來衆生,正法日遠,頗有聞是言說,而生信心者乎!世尊則以衆生非一定是衆生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安知其無能信者?故謂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言彼能信者,原有聖體,非是衆生。然未離凡品,非不是衆生也。以何義故說非衆生又名衆生耶?衆生衆生雲者,如來說非衆生,以第一義中,即五蘊異五蘊,推求其體,悉不可得,故說非衆生也。雲何非不衆生?以俗谛言說,依于五蘊業果相應施設,故說是名衆生也。是則名衆生實不衆生,衆生具有聖性,能爲信之根本,何患其不能信此甚深法界耶?
彌勒菩薩偈曰:「所說說者深,非無能信者;非衆生衆生,非聖非不聖。」
謂非衆生之衆生,不可謂聖,未嘗不可爲聖也。能如是觀于衆生,即衆生離衆生,又何疑于無說之說哉!須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諸天雨華贊歎,尊者曰:「空中雨華贊歎,複是何人?雲何贊歎?」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說般若。」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汝雲何贊歎?」天曰:「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
又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天童頌雲:「曼殊問疾老毗耶,不二門開看作家;泯表粹中誰賞鑒,忘前失後莫咨嗟。區區投璞兮楚庭膑士,璨璨報珠兮隋城斷蛇。休點破,絕玼瑕,俗氣渾無卻較些。」然則無說之說,諸佛菩薩皆然,又何疑于世尊!
已上(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竟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
此疑從前十二、十叁疑中無法得阿耨菩提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曰:若第一義佛境界,色身、言說身皆不可得,曾無有法是所覺知者,雲何離于正知次第而名無上正等覺耶?既無法體,其誰修證?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唐譯雲:複次善現,是法平等,于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爲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法。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疏。自他分別遣,高下識情除;了斯平等性,鹹共入無余。」
﹝通曰﹞前十二、十叁疑中,如來說實無有法得無上菩提,須菩提豈不信其無,第恐未來衆生,以非身非說一切皆無,遂謂法身亦無。故問佛得無上菩提爲無得耶?其所雲無得者良是,非謂其無得而遂無無上菩提也。故曰是名無上正等菩提,有少法在,即有高下,惟一法也無,故一切平等,以平等故,聖凡一體,以此自證,即無身相可得;以此度生,即無言說相可得;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蓋以此也。
秦譯雲:「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雲無有少法,此雲修一切善法;前雲無得,此雲則得。覺語意相戾。唐譯雲:「以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此于菩提,但言名而不言得,一切善法,但言證而不言修。」似于向上一路,更爲精切。
刊定記曰:前文中皆言無法得菩提,若…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