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P15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不得一法,雲何轉舍二障?轉得二果?既若轉得菩提,豈是不得一法?佛答有叁:一答無法可得爲正覺;二答平等爲正覺;叁答正助修善爲正覺。初答如文可見,無有少法可得者,即菩提處也。無有少法可證菩提,即無有少法能過之者,故名無上。此以無法爲正覺也。複次須菩提下四句,以平等爲正覺也。如來清淨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其法無不齊等,無有少增,故名無上,在聖不增故無高,居凡不減故無下,一切平等,本來不失,更何有得!

  彌勒菩薩偈曰:「彼處無少法,知菩提無上;法界不增減,淨平等自相。」

  然雖無法,然雖平等,非謂不修得成正覺,又複其法是無我等相,遠離諸相,即是平等。又彼法無我,自體真實,竟無一法可得,故名無上。又複于諸方便,亦是無上,所有善法皆圓滿故,名爲無上。雲何善法有體可得,而能證無所得理!法不相似,豈得成因?所言善法者,如來說爲非法,由有漏性不能持故,說名非善,由無漏性決定能持,是善性故。彼漏非是淨法,此離于漏法,即是清淨法,故曰彼法。若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無有漏法故,是故名爲善法,以決定無漏善法故。猶雲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彌勒菩薩偈曰:「有無上方便,及離于漏法;是故非淨法,即是清淨法。」

  故修證平等性者,雖非淨法。然修而無修,證而無證,即無有少法可得,故謂之曰清淨也。

  沩山一日指田問仰山曰:「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仰曰:「卻是這頭高,那頭低。」沩曰:「你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仰曰:「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沩曰:「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沩便休。甚矣證平等之難也。住兩頭則不平,立中間則不平,以水能平,物則不平,乃至無有少法則平,高也平,低也平,惟如是見得,足知自他同一涅槃性海也。

  已上(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竟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此疑從上修善法而來。如雲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者,是善法攝,非無記攝也。若前所雲持說四句偈等,但以名句文叁者無記性攝,無記性法中無因果故,豈有能得菩提之理耶?爲遣此礙故經雲: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傅大士頌曰:「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通曰﹞較量寶施何啻再叁,而此又舉之,以破無記非因之疑。謂修一切善法,不著于相,是爲菩提因。固矣,然佛所說法,皆自無漏善性中流出,離言說相,而持說者,實能示菩提之因,此可見般若之妙。不但一切善法,以離相故而證菩提,雖文字無記性法,亦以無相故而證菩提也。此豈寶施如沙成有漏因者可及哉!故佛舉叁千大千世界,一世界中有一須彌山王,高廣無量,而七寶聚積,與之齊等,有人持此布施,福德可謂多矣!若人以此無相無住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以之受持,自利也;以之演說,利他也。此于經中于诠真理,因之悟解起行,能趣菩提,由非離此,能得菩提,故知藉斯菩提方契,故此宣說法寶量等虛空,不可思議,于前無數寶施福德,不啻千百萬億倍,算數譬喻皆不能及。

  彌勒菩薩偈曰:「雖言無記法,而說示彼因;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爲喻。」

  謂是算勢類因四種差別,無有其喻能比況者。一者數勝,乃至算數所不能及;二者勢勝,如強弱力不相並;叁者類勝,如貴賤人不相似;四者因勝,言彼不可與此爲因。持說之功德若是,可不益勤精進勇猛心哉!

  昔香至王施無價寶珠于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祖以所施珠問叁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執能受之?」第叁王子曰:「此是世寶,未足爲上;于諸寶中,法寶爲上。此是世光,未足爲上;于諸光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未足爲上;于諸明中,心明爲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以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祖歎其辨慧,乃複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如來正法眼付之。後六祖亦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是二祖師,深明法寶,非世寶可及。

  已上(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竟

  (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

  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無衆生可度,若如來說非衆生者,雲何不與余教相違?如有經言:無量衆生以得我爲善知識故,生等諸苦,並皆解脫,既度衆生,即有高下,何爲平等?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通曰﹞此疑雖以平等而疑度生,實以度生而顯平等也。

  彌勒菩薩偈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以名共彼陰,不離于法界。」

  夫一真法界之中,五蘊皆空,聖名凡號,一無所有。衆生待蘊而成,既無五蘊,即無衆生。衆生名且無,何從而度之?故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真證平等法界性也。

  刊定記曰:于意雲何五句,遮其錯解也。何以故二句,示其正見也。征意雲:以何義故,令不作是念?釋意雲:以實無衆生爲如來所度故。一真法界,原自平等,佛是極證之人,已全是法界;衆生雖未得證,然緣生無體,亦同法界,豈可將法界度于法界,故無衆生如來度也。若實有衆生異于如來爲所度者,此則不如法界,不了緣生,便有我人衆生壽者等相。爾焰未忘,名爲我取,如來無是也。

  彌勒菩薩偈曰:「取我度爲過,以取彼法是;取度衆生故,不取彼應知。」

  彼即指上四相也。如來何以無我取耶?如來所說有我者,無體性義,即爲非我,本自無我,又安所取?故無我人衆生壽者等相,無體可得故。若如來取有衆生爲我度者,此即是取相之過,以著彼五陰法是衆生故,即與我執過同。欲令衆生得解脫者,有如是相,故不應取,既無我執,何用更言不取耶?以諸凡夫顛倒妄取,執爲有我。不能解脫,故說妄取有我,是凡夫之人,未爲聖者,不能生聖法,故名凡夫也。彼凡夫各封于我,差別而生,名凡夫生。然第一義中,更無凡夫可得,但以世俗言說,名凡夫生耳!以上展轉拂迹,謂如來本來無我,但凡夫執之爲我,故說無我法以度凡夫,究竟凡夫亦本無我,不但無我,且無凡夫,如夢人見虎,虎與夢人皆不可得,何處更有衆生可度耶?

  前後四處,皆說度而無度:最初令離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無我而誰度?此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至是發明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極詳且著矣!

  沩山喂[亞+鳥]生飯,回頭見仰山。曰:「今日爲伊上堂一上。」仰曰:「某甲隨例得聞。」沩曰:「聞底事作麼生?」仰曰:「[亞+鳥]作[亞+鳥]鳴,鵲作鵲噪。」沩曰:「爭奈聲色何?」仰曰:「和尚適來道甚麼?」沩曰:「我只道爲伊上堂一上。」仰曰:「爲甚麼喚作聲色?」沩曰:「雖然如此,驗過也無妨。」仰曰:「大事因緣,又作麼生驗?」沩豎起拳。仰曰:「終是指東畫西。」沩曰:「子適來問甚麼?」仰曰:「問和尚大事因緣。」沩曰:「爲甚麼喚作指東畫西?」仰曰:「爲著聲色故,某甲所以問過。」沩曰:「並未曉了此事。」仰曰:「如何得曉了此事。」沩曰:「寂子聲色,老僧東西。」仰曰:「一月千江,體不分水。」沩曰:「應須與麼始得?」仰曰:「如金與金,終無異色,豈有異名?」沩曰:「作麼生是無異名底道理。」仰曰:「瓶盤钗钏券盂盆。」沩曰:「寂子說禅,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幹之屬。」于此明得無異名底道理,方知以名共彼陰,不離于法界,是最上第一義。

  已上(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從第十七疑中如來不應以色身諸相見而來。前文雲即非具足色身,又雲是名具足色身;既雲即非諸相具足,又雲是名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身畢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無相故現相,不離法身。所以疑雲:既無相故,方能現相,則但見于相,便知無相也。法身既不離于色相,則知法身爲福相成就,似可比類而知。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唐譯雲: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諸相具足觀于如來。」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于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于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于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曰:「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傅大士頌曰:…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