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齊名八自在,獨我最靈長。非色非聲相,心識豈能量?看時不可見,悟理即形彰。」
﹝通曰﹞上言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之謂也。如來說凡夫即非凡夫,已無衆生相可得,雖無衆生,豈無如來乎!然諸相即如來所現,所謂無相而相也。諸相即不離法身,所謂相而無相也。既可以無相顯相,亦可以相顯無相,比類而觀,似可以相知佛,不知諸相無性,非真實法體,故不可有比觀。而真實法性,不但離于聲色,亦且遠于知見,將何從而觀之。故知所謂我者,即涅槃四德之我,本非所識,識且不能,安見其有?此並其度衆生之我而無之也。秦譯偈四句,但離聲色之我耳!唐譯後四句,乃離知見之法身也。合而觀之,其義始足。又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與前所答相左,不如唐譯省之爲是。
刊定記曰:于意雲何二句,謂可以相比觀無相法身如來否?須菩提言叁句,謂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證得無相法身,佛言叁句,難聖凡不分也。謂輪王亦有此相,應是如來,則色身相不可比知如來矣!且輪王與佛,色相雖同,相之所依,二各有異。佛相即法身所現,王相依業因而生,凡聖雲泥,複何准的。
彌勒菩薩偈曰:「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諸佛唯法身,轉輪王非佛;非相好果報,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異相故。」
須菩提白佛言四句,悟佛不可以相見也。意雲:緣聞依真現假,假不離真;及乎約假求真,真不由假。彼依福德而成就者,是果報身,非真法身。由此言之,福德力但能成是相,而福德力不能得大菩提,佛固不可以相見也。爾時世尊五句,即見聞所不能及也。真如法身,非是識境,離一切相及言說故,但是真智之境,乃能證知,所以色見聲求者,不知佛也。
華嚴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又雲: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即此謂也。
彌勒菩薩偈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
功德施菩薩論曰:以色見我等,其義雲何?謂有見光明相好,言見于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言我隨逐而得如來。彼于相好身,及言說身,攀緣修習。爲除此見,故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色及文字性非真實,于中取著,是邪道故。行于此道,何能見佛,雲何見耶?
經雲:如來法爲身,但應觀法性。法性者,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此即諸佛第一義身。若見于此,名爲見佛。攀緣法性將非取著,以淨智心,了知法性,法性豈是所了知耶?是故經言:「法性非所見,彼亦不能知。」如有經言:一切法性,猶如虛空等,與衆物爲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非無物,能于中寂然無知,名爲了知。故名爲知者,但隨世俗言說故。功德施解後四句極詳,最宜玩味。
昔馬祖在衡嶽山常習坐禅,南嶽讓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甚麼?」祖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祖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祖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若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祖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祖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成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叁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祖蒙開悟,心意超然。
雲門垂語雲:「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麼生是諸人光明?」自代雲:「廚庫叁門。」又雲:「好事不如無。」雪窦雲:「自照列孤明,爲君通一線;華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合二則觀之,無相叁昧,雖以心地法眼能見,然見而不見,如倒騎牛,乃可觀于如來也。
已上(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竟
(二十叁)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此疑從上不應以相觀如來而來。同一叁十二相也,在佛則謂之佛果,在輪王則謂之福相。既果位不同,但當修慧,不必修福。似不必具丈夫相而證菩提也。如是修行諸菩薩,則失功德,及失果報。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曰﹞須菩提一向解空,一向謂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即印可之曰:若以相觀者,輪王亦應是佛。而又申之以偈曰:「色見聲求,是行邪道。」所爲破相之談,可謂極矣!若執著破相爲是,即類偏空,即至斷滅因果。若發菩提心者,智悲雙運,應不如是,雖不藉福德而證菩提,亦不失福德而昧因果,但于福德無取著耳!
唯其有而不受,因爲淨因,果爲淨果,所得叁十二相,自與輪王福相不同也。
刊定記曰:汝若作是念八句,遮毀相之念。意雲:汝若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勢似重,意實不重,但前敘後遮也。汝若作是念五句,出毀相之過,蓋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今若作無相解,正當斷見,斯則于果損福德莊嚴,于因損五度之行,壞俗谛也。諸法斷滅,是二乘偏空見解,無有菩薩見法斷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斷,一切法是無生性,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故發無上菩提心者,要與法界相應,必依悲智行願,作利益衆生事,不說諸法斷滅相也。
彌勒菩薩偈曰:「不失功德因,及彼勝果報。」
惟諸法不可斷滅,故智慧莊嚴,功德莊嚴,皆能有所成就。何以明其得勝果耶?若菩薩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所得世間福德固不可量,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即無我等相,得成于忍。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也。得此二空,更不複生,名之爲忍。既得無生法忍,所修福德,清淨無垢,視彼住相行施,墮于有漏者,不啻百千萬億倍。故曰: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彌勒菩薩偈曰:「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
唯無我能趨無上菩提,故稱爲勝。若一切法無生者,所有福德皆應斷絕,雲何而有福德生耶?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明不受故不失福也。然不受者,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雲何菩薩不受福德耶?釋意雲:菩薩作福,若生貪著,則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凡所招報,是可厭故,當知彼取,即是越取,此則因果俱失,成其所疑。今所作福,不生貪著,則因既無漏,果亦無漏,此福德無報,無彼有漏報故。如是取者,非爲越取,雲何疑其失因及果耶?
彌勒菩薩偈曰:「示勝福德相,是故說譬喻;是福德無報,如是受不取。」
福德未嘗不作,以俗谛故;既作不應貪著,以第一義谛故,所以諸法不應斷滅也,然則佛果與福相,又何礙之有?
僧問雲岩晟禅師:「二十年在百丈巾瓶,爲甚麼心燈不續?」岩雲:「頭上寶華冠。」僧雲:「頭上寶華冠,意旨如何?」岩雲:「大唐天子及冥王。」僧問九峰虔禅師:「大唐天子及冥王,意旨如何?」峰雲:「卻憶洞上之言。」丹霞頌雲:「玉鞭高舉擊金門,引出珊瑚價莫論;迥古輪王全意氣,不彰寶印自然尊。」又僧問長沙岑禅師:「本來人還成佛否?」沙雲:「你道大唐天子還割茆刈草否?」投子頌曰:「苔殿重重紫氣深,星分辰位正乾坤;金輪不禦閻浮境,豈並諸侯寶印尊。」由二則觀之,輪王之福德已超出諸侯之上,而況如來福德超出輪王之上者乎!既已無我,得成于忍,自不爲割茆刈草事,所以不受福德爲至福也。
已上(二十叁)斷佛果非關福相疑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曰:若第一義無福可取,何故余經作如是說:「如來福智資糧圓滿,坐菩提座趣于涅槃?爲遣此疑,故經雲: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通曰﹞如來既不可以色相觀,又不可以斷滅說,爲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從真如而來度生故。然涅槃無有真實處所,而至于彼,名之爲去;生死亦無真實處所,而從彼出。名之爲來。不去不來,是如來義。故執相求之不可,離相求之亦不可。當知化身出現,現而未嘗現也。果中原無受用,因中豈有受取耶?
刊定記曰:若人言如來出現而來,入滅而去,住于世間,若坐若臥,皆不解我所說義。以何義故名爲如來耶?以真佛本來無來去故,去來化身佛也。如來即是法身,本來不動,若如來有去來差別,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變不異故。
彌勒菩薩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
此非異而異也。或問曰:既無佛來去,何以出現受福,爲衆生受用耶?答曰:此由衆生心水清淨,則見佛來,來無所從;心水垢濁,則見佛去,去無所至,是佛任運無心,但隨衆生所見耳!尚無出現之佛,甯有受福之事哉!
彌勒菩薩偈曰:「是福德應報,爲化諸衆生;自然如是業,諸佛現十方。」
如余經言,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水中之形有去來,而月常不動也。
陸恒大夫問南泉曰:「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時坐,有時臥,欲镌作…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