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心。下释非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生,三际求之,了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云无土可严,无生可度,则布施亦无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问,若人满大千界七宝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言:此人离相无倒行施因缘,得福甚多。佛与空生发明,若福德有实则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则寡;以福德性空,则离相,成无漏因,其福则多。已下三节校量文,皆因便举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无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亦引应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种好;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无好,相即无相。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下来人间。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轮王,先往见佛。佛言:空生岩中宴坐,先见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佛。是名具足者,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明无法可说之文。前云佛本无相,云何说法?故以无法可说名之。亦引应住无有定法可说之文。初遮错解:汝勿谓如来作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如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若言有说,则不解如来所说义。下示正见:说法者,无法可说,如空谷答响,无心无缘,离诸分别,终日言而未尝言。楞伽云:无已说今说当说,不说是佛说。老子云:言满天下无口过。是名说法者,不妨随机演唱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明众生非众生之文。前云,无菩提,无相,无说,故问未来众生,闻此经典,能生信不?以显难信之意。佛以无众生发明,意显有信。彼非众生者,本性空故;非不众生者,五蕴和合故;众生,众生者,小品云: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萨菩萨等。言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我说彼非众生,无和合相故;是名众生者,不坏假名故。
前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尚未明无众生之义。次明三心不可得。今明众生相不可得,方显实无众生之义。
如舍利弗问辩才天女云: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龙女,于须臾顷,变成男子,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岂可以男女老少善恶凡圣之相而分别乎!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无得之文。空生悟无相,无说,无生,知无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无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印赞如是,无有少法可得明菩提,无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时轮转六道,亦未尝减。楞伽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悟时迥出尘劳,亦未尝增。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无形无相,了无差别,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为高,众生为下。离能所相,廓尔无朕,故云无有高下。古人云:过去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不异哉?言凫鵛虽短,续之则忧;鹤鵛虽长,截之则悲。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长者任其长,短者任其短。颂云:任短任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下明「正觉」名菩提,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前云:无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堕于无修无证断灭深坑,拨无六度万行。古人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故云:无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虽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下拂迹,既无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无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须弥七宝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说此经,一四句偈,是无漏因,功德无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来无生可度之文。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亦有生可度?故云:汝等勿谓如来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云三心不可得,又云众生相空,岂有众生可度?若见有生可度,如来亦著四相。如来虽说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为有我。众生既非众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阴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见之文。前云:不可以具足相好见如来。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三十二相以问。待空生答出以相见,则住常情;不以相见,堕于断灭。初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随身,若非手亲眼辨,不免落在世尊壳中。空生答云:如是,以比智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既了相即无相,便可以相观如来。佛以凡圣不分难之,若以相见如来,则金轮王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以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空生一拨便转,顺理以酬,不应以相观如来。佛印见闻不及,若以色见法身,以音声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见如来,以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古人云: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丛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明不住断灭相之文。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虽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断见。不待其问而告之曰:如若作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下明毁相之失。若作念发菩提心,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肇云: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发心不说断灭,以发菩提心人,于法不应说断灭相。语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增上慢空见。上文破非法相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之文。若菩萨将七宝充满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以有相无相不同故。忍者,无生法忍也。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生;不可以非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灭。以此无生无灭之法,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初住菩萨境界。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征云:何故知无我菩萨功德殊胜以菩萨不受福德相故。空生复问:菩萨既有福相,云何不受?佛云:菩萨所作福德之相,不应贪取执著,起断常见,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明法身无去来相之文。上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云何如来现有去来?若有人言,如来有来,则以相见;如来有去,则以非相见。是人不解佛义。如来者,法身也。无所来,则不住生死;无所去,则不住涅槃。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云: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可见者,不可见相。前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古人云: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此明法身应身无一异相之文。前云应有去来,则有异相;法无去来,则有一相。故以尘界明之。初明碎界为尘尘不有,若人以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尘实有,则不名多;以微尘性空,是故言多。则应身无去来之异相。
下明合尘为界界元无。以世界性空,元无一相,则法身无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实有,则是微尘聚为一和合相,既说三千,则非一合,以第一义中无实体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谛故。
上来空生显解,向下佛与发明。一合相者,实际理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见和合相,迷于事法,贪著有无,起诸异见,所谓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说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见,尚未发明,此乃说破亦无四见。或云四执,或云四取,名别义同。无法相义,应住降伏俱未说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执。若人言,佛说四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答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四见,以性空故,即非四见;世俗谛故,是名四见。
下破法执,总提起前问辞云:发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应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如是见者,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信者,即一念净信,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解者,即深解义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应。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下拂迹,我见即非我见;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离分别取著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节节皆破我法二执,以法相非法相,皆法执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校量持经功德,及说经轨则之文。先明持经功德,若人满无数世界七宝布施,不及持经之福。云何下,说经之法,前云为人演说,依何轨则,说法无过?即法华说四安乐行之义。说经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达境唯心,离诸分别,「如如不动」者,上「如」相似义,下「如」不变义;不动者,即定也。终日说法,无法可说;终日度生,无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动,观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梦从妄见生。圆觉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幻者,如结巾为兔,缚刍为狗,咒力往来,无有实体。肇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风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实影虚,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晓露,见日则晞。
如电者,似闪电光,刹那不住。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应作如是观照,方得说法无过。
正宗分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将此法,流通天上人间。四众八部,非无余众,但文略耳。比丘,此云乞士;尼,即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欢喜,闻而思,思而修,故云信受奉行。
《3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明.如观)》全文阅读结束。